刘 娜,王 娜,张婷婷,王治梅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黄帝内经》英译概述
刘 娜,王 娜,张婷婷,王治梅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古籍,翻译版本众多。通过对其英译版本进行简要梳理,以期窥探不同时期、不同学术背景译者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及翻译,为当今学者深入理解并准确翻译中医文献,将中医学推向世界发挥作用。
《黄帝内经》;英译;重译
民族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准确地将民族医学的经典著作翻译成外文并介绍给全世界,是每个中医院校外语专业人士的梦想。目前,大部分中医主要经典被翻译成了英文,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中华帝国全志》、《医林改错》、《脉诀》等。最具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医药之祖、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各八十一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直至今天,《内经》仍然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四部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著作。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众多流派理论的观点都源于《内经》的基本思想。《内经》不仅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内经》中记述了大量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从《内经》第一部权威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949)至今,不包括中医翻译爱好者在内,其英译版本不下数十种,按照译本类型分类,具体包括以下版本。
2.1 全译本
(1)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吴连胜/吴奇(旅美华人中医师,父子)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Huang Di Nei Jing-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李照国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2 节译本
(1)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伊尔扎·威斯女士(Ilza Veith)译,威廉姆斯和威尔金出版社,1949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5修订再版。
(2)《素问》节译,译文篇幅较小,Dawson译,1925。
(3)《素问》前两章的译本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黄雯(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译,1950。
(4)《灵枢》译本Lingshu,the Spiritual Pivot 吴景暖(美籍华人)译,2002。
(5)《素问》译本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 罗希文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3 编译本
(1)《素问》的编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Mao Shing Ni(美国华裔中医师)译,Sh1mbhala,1995。
(2)《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周春才、韩亚洲编绘,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3)《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朱明(临床医师)译,外文出版社,2001。
(4)《素问》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Medical Text 文树德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3。
由此可见,《内经》英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就译者而言经历了由西方译者-中西译者-中国译者的过程,译者的学术背景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中医与西医学术研究人员,以及中医从业人员;就翻译方法而言,主要以直译和意译为主,尤以李照国教授为代表的译者坚持“译古如古,文不加饰”的原则,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不同译者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选择了全译、节译或编译;就翻译结果而言,从威斯女士最初翻译原则“把该书的内容介绍给西方,而不是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字、句起源”到目前译者追求译文精确性的过程。
众多翻译版本的出现,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者对《内经》语言及概念的理解存有差异。《内经》语言具有独特时代背景,是当时的文学用语、哲学用语和生活用语的综合运用,以表达人与自然、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治方法,因而许多概念表面看上去简单明了,仔细推究却玄之又玄。另一方面,各版本都是为了特定时代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需求而设定的,孰优孰劣,从历史的角度,对源语、目的语、译者和读者文化素养等全方位给予各译本客观公允的归纳总结,对于当今中医翻译乃至于中国古籍文献翻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内经》等中医经典文集的多种翻译版本并存,不仅说明了中医经典专著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暴露出中医及其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各行其是,标准不一,给译文读者带来阅读理解困难等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主要源于对中医古籍文献资料翻译成果的归纳与整理,所以上述每种译本都有可取之处,然而,由于时代以及文化背景的局限,对于原文和个别用语的理解往往存在争议,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译文。例如,我们在对《内经》原著、今译和不同英译版本进行初步对比研究发现,国外研究重点在于对原著内容的翻译,对翻译版本的研究鲜有论述,国内学者一方面专注于如何翻译,更多的则侧重于探讨对于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结果。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一本书籍,各翻译名家历来对其乐此不疲,不同翻译版本是为了一定的翻译目的而出现的,即为了满足不同翻译对象的需求。因此,对《内经》翻译史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窥探不同时期学者对《内经》的理解与需求,为当今学者深入理解并准确翻译中医文献,将中医广泛推广到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1] 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 吴连胜,吴奇.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兰凤利.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5(2):74-78.
[4] 李苹,王琳琳.《黄帝内经》经典语句英译研究(一) [J]. 中医学报, 2012(8):955-957.
[5] 施蕴中,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2002(2): 46-49.
[6] 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2006(1):64.
[7] 张登峰.《黄帝内经》翻译比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1): 92-94.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1-17
刘娜(1980-),女,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黄帝内经》译本研究及中医双语教学。
R221
A
1673-2197(2014)11-0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