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华
(福建省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平和 363700)
在福建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活动中,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申报了这样的一个课研专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笔者负责了其中一个子课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深切感受到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远比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来得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在日常的数学学科教学中,个别老师会片面认为,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数学问题解决了,而忽略了问题的提出过程。一节课的成功不仅要看解决了多少个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质量。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的价值更大。如何诱发学生的好问,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清代徐枋在《与曾青藜书》中曰:“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质疑问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疑问,是问题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勤学、好学,对勤奋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偏颇,对学生敢问、能问、好问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笔者曾经做了一次深入调研,发现不少学生提问题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有个别学生在提问题时不过是为了凑凑热闹,得到老师表扬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疑问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分析该问题为什么提得好,问题案例剖析透彻,才能真正诱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动因,充分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还要问好、问到位。如在教学“乘法的验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你学习了用调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后,有什么想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好,因为调换了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不一定就能算对,比如说7×9=63,可有的同学把它算成73了。即使再算9×7他还是算成73怎么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乘法的验算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即用除法进行验算。看到学生不迷信老师,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笔者从心里感到高兴。便借机启发大家: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地思考和讨论起来,结果还真有一部分同学想出了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这个按列说明,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的科学的学习态度,而这种态度将是学生在今后的求知道路上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往往较难抓住问题的关键、事物的本质,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还原学生主体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探求欲望。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和比赛、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积极唤起学生的探求思维,进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上,教学的内容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笔者先引用了这样的顺口溜:“小数点儿很调皮,它对自己的位置不满意,一会儿往前跑,一会儿又向后移,气得小数发脾气,现在请大家评评理,小数为什么发脾气?”碰巧笔者在写完一个小数转身时,把小黑板碰掉在讲台上,听课老师都替我捏把汗。笔者在捡起小黑板后,突然灵机一动,说:“小数点很调皮,小黑板对自己的位置也不满意了”,速度很快地把小数点位置移动了。眼尖的学生立刻举手问难,笔者若无其事地说:“不就差一点点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该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这样有趣的提问,想提的问题就多了,甚至给老师举了例子说明“一点点中的大问题”。教师再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在辩论的过程中给予点拨、讲解,使问题得以解决,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于、能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荀子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新课程反对为学习而学习,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育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意识,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数学课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易于运用数学知识、发散思维,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几年前,笔者在参加县举办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观摩教学上,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小明去购物,他身上带了10元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购物经历,大胆想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并任意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提出了把钱花完可以买哪些东西的问题,有的提出了还剩多少钱的问题,有的提出了欠多少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说他用10元钱买了11元钱的东西,因为他向店里砍价,优惠1元钱。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合理选择,联系自己身边的事,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总而言之,不学问者,学必不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自发地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在循环往复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