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礼奎 焦慧元
京津冀一体化中旅游廊道镶嵌探究
□柳礼奎 焦慧元
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廊道;旅游合作;构建
1.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是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包括毗邻北京市的河北省多个城市而构建起来“两核多点”(两核:北京市、天津市;多点: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张家口市、保定市、沧州市、石家庄市)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它是中国经济“第三极”的核心。1982年,“首都经济圈”率先提出京津冀合作发展的构想。1986年,天津市首次发起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正式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200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28模式(京津+河北8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出台,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众多学者将“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规划称为“一号工程”。
2.京津冀旅游合作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是京津冀全面一体化的探路石,它以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管理运营与统筹协调发展为核心,其根本前提是要探讨实现紧密型合作。京津冀旅游合作肇始于北方旅游交易会。《廊坊共识》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合作的基本战略,稍后,北京市政协会议确定了包括旅游发展在内的五大领域的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构想。“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了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的行政进程。《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签署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与操作。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尚未落地之际,《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第一次座谈会纪要》提出三地旅游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合作机制,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三地旅游协同发展,为全面的协同发展先行先试。
1.旅游廊道
廊道理论中的廊道系统分为灰色廊道、蓝色廊道和绿色廊道。灰色廊道由各等级道路和铁路构成。蓝色廊道是河流及水域部分。绿色廊道包括绿化工程及“泛”绿色经济。旅游廊道是旅游活动的神经中枢,囊括整个旅游活动过程,起着输送传递客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作用。旅游廊道构建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经阶段。
廊道理论中“点——线——面”的基本构造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是最成熟的一种应用形式。作为旅游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沉积带”,连接着两地或多地的不同“节点”。而“节点”便成为该旅游廊道的“极点”,它具有极强的吸附力。旅游廊道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富聚地带,而且以高密度、高流速和少停留的方式发挥着强化“极点”的功用与效益,形成极富带动力的旅游廊道效应。京津冀旅游合作走过了较长的历程,如何将旅游廊道镶嵌于一体化构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2.京津冀旅游廊道构建要素
(1)灰色廊道。交通是旅游的先导,是旅游业发展的有形缩影,交通工具以自身鲜明的特色强有力地促使旅游动机的形成与实现,而交通廊道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当前,长三角旅游交通的“大桥旅游廊道”使华东旅游圈持续走强,深圳“空中步行廊道”成为深港澳都市圈的脊梁。京津冀地区以天津市为核心已形成“1小时市域快速圈”、京津冀“3小时都市经济圈”和服务环渤海及三北区域经济发展的“8小时腹地服务圈”。北京市交通辐射能力更为强大,京津、京保等城际高铁“半小时都市生活圈”和京石、京秦高铁旅游专线,区域内各旅游城市时空距离得到空前的压缩,旅游交通的高效舒适性和快捷便利性极大地改善了游客的旅游感受。这势必更加紧密地将京津冀部分旅游城市连缀在一起,更有力地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乃至激发区域内各城市节点“增长极”的功能。
(2)蓝色廊道。京津冀素来是水资源稀缺的典型区域。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等引水和再生水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水紧张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一方面在开展节约与计划用水工程,另一方面则在景观用水和水文旅游方面创造出较高的效率。北京市较早地实现了三环绿水绕京城,沿河两岸将各建设200米宽绿化带,勾勒出水清、岸绿、亲民的画卷。而天津市素来因水而立、以水而兴,以海河为主体的蓝色廊道是京津连接大海的天然纽带。“九水下梢天津卫”,以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等为干流的若干源自于京冀的河流汇聚于天津,致使丰富的水文资源、优美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风光旖旎的海河堤岸在保持整体现代化欧式风格的基础上,每一段都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的不同,传唱着京津冀区域内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风情。这一条蓝湛湛的流动风景娓娓而至滨海大沽口,形成了我国特大城市中特有的水文蓝色廊道。
(3)绿色廊道。京津冀当前所呈现的区域污染特征十分明显。为了联防联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等文件相继出台并付诸行动。京津冀三地将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共建绿色生态。北京市“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绿色生态体系与天津市正在实施的《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相得益彰,使空气质量和旅游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另外,绿色经济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议题,无疑会成为未来驱动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规划绿色技术发展路线图,重点针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工业和循环经济等做文章,按照即将出台的京津冀一体化方案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
1.北京——天津——张家口旅游廊道
北京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首位城市,是京津冀旅游圈的内核,但其并不像上海市对于长三角或深圳市对于珠三角那样具有明显的联动发展机制和辐射力。《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定位未来大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点是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发展带”则指向廊坊、天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得到认同和体现。这些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大方向一致,未来北京市城市空间格局将有重大调整,产业布局和发展将向东部和东南方向转移。由此,在构建京津冀旅游廊道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这一脉络。
天津市尤其是滨海新区作为增强区域经济布局合理性的“第三极”而充满生机,但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带动性依然不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这与廊道中的“点——轴”理论不谋而合。位于京津大后方的张家口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以崇礼冬季冰雪项目近年吸引了众多国际高端冰雪爱好者的汇聚,加之北京市联合张家口市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此为契机,京津冀旅游圈中的主体廊道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极点延伸,张家口市将成为京津冀旅游圈的中流砥柱。
在北京——天津——张家口旅游廊道的双翼上分布着河北省的诸多旅游节点城市。以唐山和秦皇岛为左翼的区域始终是京津冀旅游圈中较为活跃的部分。首都钢铁集团迁址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崛起、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的投入运营使其旅游接待水平空前提高。秦皇岛市以优质的滨海度假旅游区和深厚的历史人文沉淀而成为近代中国旅游的发祥地和避暑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将其辟为“夏都”,向来是京津冀旅游圈中热门旅游目的地;而以石家庄、沧州等为右翼的区域虽然在旅游经济的总量上占据优势,但其知名度和吸引力明显乏力。
2.承德——北京——保定——石家庄旅游廊道
北京市与承德市、保定市等东北至西南的节点城市有着传统的旅游合作历程,其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互为依托和战略伙伴,促进了这一廊道旅游业的对接与融合。承德市作为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占据了得天独厚的“皇家”优势旅游资源,在京津冀旅游圈中可谓是历久弥香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许多学者将其解析为首都“政治副中心”。无疑,利用其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势必会带来诸多的商机与旅游流。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级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西柏坡、太行山区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障石岩、苍岩山、天桂山、五岳寨等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赵州桥等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以及新都市休闲旅游等四大系列旅游特色产品,作为北京的南大门,其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有12条旅游专线通往各个主要旅游景区。这些将极大地强化承德——北京——保定——石家庄旅游廊道及冀南的复合型功能,促使该廊道上旅游流的不断扩充和廊道效应的持续发酵。
3.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旅游廊道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和蓝色经济的稳步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历经磨合正趋于快速上升期,京津冀一体化便是发展环渤海经济的一个具体落实步骤和持续深化环节。将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旅游廊道打造成环渤海最深处的一段旅游合作示范区,对于整个环渤海16个节点城市将起到巨大的带动示范功能。以沿海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为轴,实现该廊道上的旅游线路互联与延伸、客源互换、体制对接。在协同发展、错位互补思维路径指导下,依托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优势共同聚力邮轮旅游,使天津市成为拉动京津冀旅游的海上门户。
历史上著名的商旅廊道,如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马古道、琥珀之路等,不仅在廊道发展的历程中使廊道沿线的“文化经济沉积带”不断富集,经济贸易显著增长,而且使廊道上的若干“极点”不断膨胀而扩大其辐射力,这种“极化”作用呈双向发展的态势,并反复强化而螺旋式推进,从而使得这些廊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的繁荣方面产生了无以替代的效应。
京津冀旅游多年的合作经验和运作基础,已在近年向世界充分彰显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该区域不仅是旅游客源的集散地,更应该是中外游客到访的聚集地。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镶嵌能够带动旅游经济腾飞的旅游廊道,全力打造廊道构成的不同要素,使廊道效应的强化功能在旅游经济中全面释放,从而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落地生根和中国经济“第三极”提供坚实保障,对缩小“环渤海”旅游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旅游经济圈的实力悬殊,探究旅游合作新模式具有非凡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10.3963/j.issn.1006-8864.201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