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4-03-07 09:28龚永新黄亮张耀武钟世全李绪品孔祥亭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宜都宜都市茶园

龚永新,黄亮,张耀武,钟世全,李绪品,孔祥亭

(1.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3.宜都市农业局,湖北宜都 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龚永新1,黄亮2,张耀武1,钟世全3,李绪品3,孔祥亭3

(1.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3.宜都市农业局,湖北宜都 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长江中上游鄂西南茶区,是我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该市通过推广良种,建设高效茶园,培养龙头企业,在提高产能,加强茶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茶文化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此次调研在总结该市发展茶产业的主要作法及经验,同时针对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茶叶品级结构、延长茶产业链、提高品牌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湖北宜都,茶产业,技术措施,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 宜都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湖北省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鄂西南部,系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11°05′~111°36′,北纬30°05′~30°36′之间。其境内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呈梯状斜面,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年平均日照数1738.9小时,无霜期272.3天,年平均降雨量1361毫米,随着海拔升高,雨量增多。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茶业既是宜都市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产茶品质被视为上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宜都已拥有茶园面积1000公顷左右,年产量50万吨左右,属于湖北产茶大县之一。作为“宜红茶”主要生产加工区域,宜都生产的“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汤色红浓,滋味醇厚[1]。原国营宜都茶厂加工精制的“宜红茶”,年产量100万吨左右,最高年产量达200万吨,产品除行销新疆、内蒙等省(区)外,还远销东欧、非洲、中东等地,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进入21世纪,宜都市茶业持续发展。根据宜都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见表1,自2000年到2013年,茶园面积增加3.18倍、年均增幅24.48%;茶叶产量增加 9.51倍、年均增幅73.18%;茶叶产值增加15.39倍、年均增幅达118.40%,增产增值的效应特别突出。目前,宜都市的茶叶总产值已从 2000年占种植业产值4.65%,已上升到2013年的15.1%;从2000年占农业总产值的2.56%,上升到2013年的6.30%。茶叶收入成为山区、丘陵地区农民的重要的收入之一,一些产茶重点乡镇人均茶叶收入达2000元以上。茶叶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宜都市茶叶发展情况Table1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 Yidu

2 宜都推动茶叶产业效益提升的主要做法

2.1 加快良种繁育推广速度

本世纪来,宜都市结合扩大茶园规模,改善茶园结构的需要,在新茶园发展过程中,重视优良茶树品种的应用,以引进浙江乌牛早、福鼎大白以及鄂茶7号茶树良种为主,加大茶树的推广力度,特别是加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茶树良种无性繁殖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无性系良种苗木生产能力,为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建于主产区的宜都市友民茶树种苗繁育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从事茶树种苗繁育10年有余,现已成为宜都市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苗木繁育基地6.7公顷,年提供苗木达2000万株左右,在友民公司的带动下,目前宜都市茶树良种苗木基本实现自给。

从引进、自繁无性系苗到无性系苗木繁殖实现自给,带来了宜都市茶园结构的不断改善。截止2013年,累计建茶树母本园23公顷、茶树苗圃面积31公顷,并通过共繁育良种茶树扦插苗18320万株、出圃茶苗10810万株,其中用于本市茶园定植达5110万株,加上历年部分引进无性系苗木,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392公顷,在2000年 334公顷无性系茶园的基础上增长了4.16倍,达到1726公顷,目前仅无性系苗木发展的茶园面积已占总面积的26.59%,茶园结构有了很大改善,见图1。

2.2 科学规划,加强高效茶园建设

为了提高茶产业的经营效益,近年来宜都市重新规划,引导茶园建设往最适宜区域集中,加强高效茶园建设。如近年来发展的新茶园,主要分布在植茶最适宜的王家畈、潘家湾、五眼泉、松木坪等4个山区乡镇,这些乡镇从2006年以来,新增茶园面积0.2万公顷,截止2011年底,4个乡镇已拥有茶园面积0.52万公顷,占宜都茶园总面积的84%。其中上述乡镇面积在270公顷以上的茶叶专业村5个,130~260公顷的茶叶专业村达到了18个。

实践证明,走茶叶高产值和高效率之路,必须依靠产业组织化建设[2]。截止2011年,我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3134家,平均每县31家。而宜都市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也是从无到有,现发展到37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些专业合作社变原先各自为阵、生产分散的小生产单位为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专业组织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小生产”在“大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以宜都市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成立于2008年,现已发展到有注册社员3080户,茶园面积714公顷,初制加工组58家,社员入社股金228万元的规模。共发茶叶合作社以“服务社员,促进社员增收”为宗旨,实施技术指导、生产标准、农资配送、产品销售“四统一”的服务,2012年共收购、加工、销售来自覆盖全社范围的茶叶2100吨,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辐射带动茶农18000户致富。

实现茶叶增产增值,重点必须放在安全、高效茶园的建设上。自2006年以来,宜都先后开展了安全、高效茶园示范区建设以及标准茶园建设实践活动,现已建成安全、高效茶园样板点4个,新增标准茶园334公顷,全市标准茶园面积累计达到0.27万公顷。这些茶园基础设施完善,土壤管理、茶树管理大大加强,全面推行使用生物有机肥,有了茶叶技术服务队,实现了作业全程机械化,如机采、机修、机耕、机喷等,实施了绿色防控病虫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捕虫板,降低农药残留,安全、高效茶园建设还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新技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高效茶园建设,结合破解近年来茶区劳动力缺乏的难题,宜都市在组织推广茶园生产机械化方面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机械化修剪达到90%,全市已投入使用采茶机械3267台套,中低档鲜叶机械采茶率达到95%以上。目前在宜都,每亩茶叶鲜叶产值一般在2000元以上,王家畈乡全福河村每亩鲜叶收入在7000元左右,最高可达10000元。

图1 2000~2013年宜都市茶叶面积发展状况Fig.1 The development of tea area during 2000~2013 of Yidu

2.3 培养龙头,加大茶叶产能建设

抓住企业这个中心环节,一头联基地、一头联市场,带动全产业发展,是宜都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宜都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业主)253家,其中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宜昌市级10家,宜都市级18家,11家获得QS生产许可证,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拥有各类加工机械1500余台(套),其中清洁化全自动高档绿茶生产线1条,茶叶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如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利用老品牌的吸引力,年加工出口宜红工夫红茶1万余吨;绿源生物技术公司茶多酚、茶保健品的系列开发,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了茶叶向深加工领域的转化增值;雄心茶叶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安明有机富锌茶业公司、三山农贸公司、玉露茶业公司、潘家湾富锌茶业公司、茗源茶业有限公司等茶叶加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前身为1951年创办的湖北宜都茶厂,通过改制,目前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红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公司资产总额达5999万元,拥有宜都陆城、红花套加工园、恩施芭蕉三处大型茶叶加工厂,出口备案基地0.87万公顷,年加工能力15000吨,产品远销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省政府指定的茶叶加工出口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品牌带动的专业化乡镇主要有五峰采花、恩施芭蕉、宜都松木坪以及湖南石门、常德等地。2006~2012年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2.4 适应精、深加工,加强茶资源的综合利用

宜都市茶叶产值持续提升,与该市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加强茶资源综合利用有关,特别是表现在寻求夏秋茶增收方面。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夏秋茶一般占全年茶叶总产60%左右[3]。过去宜都茶区多偏重于春茶生产,对夏秋茶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从而导致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低。近两年,宜都强调夏秋茶增产增收潜力的挖掘,结合对夏秋茶增产增收的课题研究,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适应茶叶精深加工需要,促进了夏秋茶采摘产量的大幅度上升,如2012年宜都市夏秋茶产量达到5600多吨,占当年全市茶叶总产量50%左右,增产水平名列宜昌市前茅。当然,宜都虽然实现了夏秋茶增产,但夏秋茶增值尚存在较大距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适应茶叶精深加工,加强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宜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发挥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在精深加工方面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宜都市大批量以夏秋茶为原料生产的中低茶,一般都是通过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精制加工后销往海内外。目前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不仅远销世界各国,而且在国内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区)也有自己的市场,产品成功打入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武商量贩、中百仓储等600多个大型超级市场,取得显著效益,见表2;二是通过开发新茶类,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如宜都近年来开发黑茶产品,通过生产黑毛茶消化了部分夏秋茶原料;三是适应深加工,加强茶资源的综合利用。宜都通过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加工生产茶多酚胶囊已有10多年历史,2013年年初,宜都通过招商引资,与宜昌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建设茶产业工业园项目服务协议书,计划总投资11亿元,建设精制茶生产线3条、茶多酚生产线1条、辅助降血脂胶囊生产线、速溶茶、茶饮料生产线10条。该项目5月动工,2014年10月竣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9亿元,完成工商税收1000万元,解决就业500人,带动茶叶新发展0.2万公顷,全市茶农增收6000万元。

表2 近年来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茶叶产业经营效益Table 2 Management Benefit of Yihong Tea Ltd.

2.5 重视产业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与产业互动

宜都是一个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县市,特别是围绕“宜红”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宜红”产业文化。宜都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还结合历史“宜红”和本地土壤富锌优势,创制出“富锌宜红茶”,产品销往省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4]。

宜都也是较早重视茶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县市,早在本世纪初,宜都就通过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宜都更是做到有计划的组织茶叶生产单位到先进茶区考察学习、参加全国茶叶博览会、参加由业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以及开展各种产业文化活动,以改变人们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仅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宜都先后组织了有104名产茶乡镇分管领导、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叶专业村负责人参加的茶叶工作暨春茶开园现场会,有全市茶叶企业参加的2012年度名优茶鉴评会,有宜都市总工会、农业局、王畈乡万亩高效茶园示范区联合举办的“星星源”杯宜都市第三届机械采茶技能竞赛(决赛)活动等。

3 宜都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注重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宜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县市,处于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作用。发展茶产业,保持良好的茶区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借助科学规划,让茶园向工业污染少、生态植被好的茶区集中。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在整个茶叶种植环节要加大投入和管控力度,提高茶叶的卫生指标,促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对于山地茶园,要结合高效茶园建设的要求,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如通过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土壤改良,做好梯壁绿化,合理套种间作,增加绿色覆盖,防止茶园水土流失,推广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等,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对于部分丘陵、平地茶园,特别是临近城市、公路沿线的茶园,更要注重避免环境污染,通过种植行道树、遮阴树及铺草等措施,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采用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实现茶园安全、高效生产的目标。

3.2 促进茶叶品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的绿茶、红茶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如2011年,我国绿茶产量达到113.76万吨,比上年增长8.7%;红茶产量达到11.37万吨,比上年增长29.2%,宜都市当前的茶类生产以及主攻方向也是与这种趋势相吻合的。所以应继续立足做大做强绿茶、红茶产业,发挥增产增值、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作用。

就当前的情况看,宜都生产的春茶产量占全年产量的 28.77%、春茶产值占全年产值的52.83%,全年生产的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40%、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60%。可见春茶产量以及名优茶产量还有上升空间,因此要重视高、中、低档茶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鉴于目前宜都本地深加工能力尚弱、生产低档茶获得的效益甚微的实际,应尽量压缩低档茶比重,提高中、高档茶的比重,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提高生产效益。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发展茶叶深加工,为大批量中、低档茶寻求出路,提高茶叶经营的综合效益已成当务之急。

3.3 推动茶叶产业链的延伸

延长茶叶产业链,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努力发展茶叶的精、深加工,特别是通过深加工加大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日用品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我国目前茶饮料、茶叶提取物、速溶茶等深加工产品的产销量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宜都可以利用自身工业优势以及影响力,加快向茶叶深加工领域拓展的步伐,这对于宜都市夏秋茶增产增值更具有现实意义。2011年,我国茶饮料产量接近1200万吨,占软饮料总产量的10%,销售总额达700多亿元,说明这方面的开发潜力很大。浙江省新昌县利用茶叶末、老茶叶、茶梗等茶叶“下脚料”开发出茶工艺品、茶香枕、茶砖等10多个产品,其产值达到该县茶业产值的1/5,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产业融合,同样能延长茶叶产业链,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例如,贵州省是一个产茶大省,近年来该省在茶叶种植加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推动茶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茶叶产业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围绕茶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凤岗田坝,每年因旅游相关带来的茶叶的销售收入,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

3.4 努力打造茶叶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是某一品牌产品超越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是其它同类产品不易甚至是无法模仿的能力,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能力。毫无疑问,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5]。

从目前的情况看,宜都仍面临着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现实难题。仅潘家湾民族茶乡就有各种茶叶品牌10多个,规模都不大。虽然通过这些年的打拼,宜都有了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宜牌”宜红、潘家湾富锌茶叶有限公司“天然富锌茶”这样一些好的品牌,但市场认同度还不高、在国内影响力也不大,与湖北省的采花毛尖、邓村绿茶、萧氏茗茶相比,也还存在较大距离。因此,需要继续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强品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的作用,推动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效的整合市内资源,突出“宜红”、“富锌宜红”品牌地位,特别是利用好“宜红”这个百年老字号,实现红茶产业新的突破。

[1] 肖执正.“宜红茶”的来历与品质特点[J].茶叶通讯,1981,(4): 38-39.

[2] 林蕊桂.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J].中国茶叶,2012,(3):19-20.

[3] 李建华,丁清平,陈元良,等.夏秋茶的增值利用途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9,(3):20-21.

[4] 陈章华.保健饮料——天然富锌茶[J].茶叶通讯,1992,(1):36.

[5] 龚永新.谈谈湖北名茶品牌的形成[J].茶叶,2008,34(1):42-44.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idu,Hubei Province

GONG Yong-xin1,HUANG Qi-liang2,ZHANG Yao-wu1,ZHONG Shi-quan3, LI Xu-pin3,KONG Xiang-ting3
(1.Three Gorges Touris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ichang 443000,China; 2.Three Gorges Polytechnic,Yichang 443000,China;3.Bureau of Agriculture of Yidu County,Yidu 443300,China)

Yid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tea area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tea counties in our country.Because of generalizing the improved tea varieties,constructing the efficient tea garden and cultivating the leading tea enterprises,tea recourses have been develop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ea culture promoted the tea industry.After the investigation,we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his area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eser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optimizing tea quality level,extending tea industry chain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tea band.

Yidu County Hubei Province,Tea industry,Technical measur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F326.12

:A

2095-0306(2014)01-0008-05

中国茶叶加工 2014,(1):8~12

2013-08-27,修改日期:2014-04-03

龚永新(1955-),男,湖北兴山人,教授,主要从事茶学、茶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宜都宜都市茶园
宜都市温州蜜柑春季管理技术探究
茶园飘香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基于集聚发展路径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响水洞村的梦——湖北宜都“路民捆绑”织密交通致富幸福网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无人机监测林业有害生物初探
宜都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及推进禁养区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