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一个普遍存在且危害深刻的问题
——基层干部“50现象”调查分析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仅1.3%的人认为年届五旬还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仍有晋升希望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到了50岁左右,会出现工作热情的消退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50现象”是干部任用制度和官场潜规则这两个外在因素所导致
◆人力资源浪费与执政之基空心化是基层干部“50现象” 列前两位的主要危害
◆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需加大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10日至15日,共6天
调查样本:10663人(随机问卷1083人,网络调查9580人)
调查方式:在人民论坛网、新浪网新闻频道、凤凰网评论频道推出调查问卷;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论坛调研基地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发出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3份)
数据处理:网络调查占权重70%,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
时常听到一线的基层干部讲,他们那里的部分基层干部当年龄达到50岁左右时,因为上(升迁)不去、下(退出)不来,进而激情减弱,工作散漫,精神懈怠。我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基层干部“50现象”。
类似称得上“现象”的问题一般都是一种普遍的存在,那么上述基层干部“50现象”究竟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若较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如何破解?调查摸清这些问题,对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效开展第二阶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有着重要价值。
12月10日至15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此问题进行了10663个样本的专题问卷调查,其中,全国12省20市县基层随机书面问卷调查1083份,同期在人民论坛网、新浪网、凤凰网同一问卷的线上调查9580份。
(一)超过85%的受访者明确感知到并认同基层干部“50”现象的存在。
数据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明确感知到并认同基层干部“50现象”的存在。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以及熟悉基层干部的人,所以可以说,基层干部的“50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
(二)仅1.3%的人认为年届五旬还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仍有晋升希望。
在党政机关,一个人50岁了,还在基层工作,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事业发展前景?44.4%受访者选择“升迁停止,永居人下”;29.8%受访者选择“退居二线,有级无职”;21.1%受访者选择“被迫‘退休’,‘靠边站’”;仅有1.3%受访者选择“晋升有望,官运亨通”。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公众对基层干部“50现象”的普遍感知,更进一步说明,年近50,甚至过了50岁还工作在基层的干部已经不可能再有前途,这已经是一个冰冷而坚硬的社会常识了。
(三)80%以上的人感受到了部分50岁左右基层干部工作热情的明显消退。
基层干部“50现象”的突出表现是什么?在“您是否认同部分基层干部到50岁左右,工作热情会明显消退”问题调查中,59.6%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22.2%受访者选择“比较认同”。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工作热情消退”远不是全部。一位基层“50干部”最强烈的感受是,看到一些能力可能不如自己的年轻干部仕途得意,心理落差极大,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这种“自卑”与“嫉恨”交错的复杂心态将导致什么样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那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绝大多数基层“50干部”主观上已经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这次调研中,我们听到了不少基层“50干部”的委屈和抱怨,“我经验丰富、成绩显著,就因为年龄问题得不到晋升,实在是难以接受”。
虽然难以接受,但并没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人们所观察到的身边基层“50干部”的心态,32.7%受访者选择“既然干部政策如此,个人没什么好争取的”;27.9%受访者选择“这把年纪难有大作为了,就这样吧,该歇就歇了”;20.1%受访者选择“即便退二线但仍在岗位,抓住机会‘能得就得’吧,过了这村可没有这个店”。
(五)更多的人认为,基层“50干部”混得惨,不怪干部怪制度。
在基层干部自己和社会公众眼中,是什么导致了基层“50干部”这样的现状?67.4%受访者选择“制度因素,干部任用年龄上的‘一刀切’”,20.4%受访者选择“官场潜规则,‘一朝天子一朝臣’”。相形之下,只有6.5%的受访者选择“主观因素,如个人能力、心态等”。
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当然,我们也可以读出“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公众所感受到的制度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潜规则”这样的黑色幽默,但“一刀切”制度的负面效应仍然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我们确实应该反思,这“切下去的一刀”,切掉的到底更多的是累赘,还是仍有旺盛生命力的肌肉和动脉?
(六)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50现象”的危害怀有深深的担忧。
对于“您认为基层干部‘50现象’的最大危害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造成基层本已稀缺的人才资源和执政资源被人为浪费”、“造成基层公务员人心不稳,基层执政能力下降,执政之基空心化”的得票数位居六个选项的前两位。
我们看到,即使在公众眼中,基层干部“50现象”,危害的不仅仅是干部个人,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他们直接服务的基层群众,公众看到了、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现象对于我们执政党更深层次的危害,调查结果也准确表现出了公众这种深深的担忧。
(七)“人到中年”就一定没市场、没竞争力了吗?在公众心目中,经验丰富的、优秀的基层干部对他们来说是最实惠的。
如何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85.2%受访者选择“采取灵活的晋升制度,延长优秀干部的‘政治生命’”,78.4%受访者选择“正确理解并执行干部年轻化方针,打破晋升年龄条件的‘一刀切’”。
公众通过对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途径的选择告诉我们,党政机关不是演艺圈,年轻人光鲜亮丽,当然养眼,但那些积累了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对所负责工作非常熟悉,又真正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实惠型”基层干部才是他们最欢迎的。下一步的制度安排,又如何顺应民意呢?
(八)千难万难,公众仍期待基层“50干部”多贡献些正能量。
“对‘50干部’自身而言,应如何跨过这道坎”?82.5%受访者认为,“要有‘能上能下、甚至能官能民’的气魄,不为升迁所动”;76.4%受访者选择“要做好‘传帮带’,为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70.7%受访者选择“要以大局为重,勇于牺牲自我,为年轻干部‘让位’”。
这个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调查结果,可能会让很多基层干部难以接受。换个角度观察,千难万难,公众仍期待基层“50干部”多贡献些正能量,毕竟,他们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是否稳定,对基层干部形象、干群关系、对年轻基层公务员的心态和行为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基层干部“50现象”是典型的“官本位”的产物。
在官本位的不断强化和诱导下,追求升迁几乎是每个官员的最大追求,大多官员都把事业成功误解成无止境向上攀爬和权力的不断扩大,“原地踏步”可谓是每个官员的最大忌讳。尤其是在“赢者通吃”的竞争法则下,升迁官员可以得到权力的光环、同事的羡慕、下属的追捧,等等。相形之下,当“50干部”遇到了“晋升无望”这一官场最大忌讳的时候,自然就只剩“落寞的绝望”感慨了。
相形之下,在行政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西方国家,我们很难感受到类似状况的存在。几乎可以这样断言,如果没有“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和制度逻辑,基层干部“50现象”也根本就不会有存在的土壤。
(二)基层干部“50现象”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59、60现象”类比,是制度变革过程、不完善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矛盾集中表现。
“晋升无望,对政策不满”的绝望心态,必然直接导致“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结果。很多“50干部”在晋升上没有盼头之后,渐渐地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被动消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拨一拨动一动,冲劲闯劲一概全无,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更别提创新精神了。有少数信念不坚、意志薄弱、在实权岗位上的干部,趁着在位捞上一把,有点类似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59、60现象”。
(三)基层干部“50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深刻危害,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一刀切”操作方法的重大缺陷。
在中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杠杠,即年龄标准。年龄与级别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如果这对关系发生错位,那么,很遗憾,许多公务员的仕途也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就此终结。
干部年轻化为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年轻领导力量,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人才储备。但任何问题都不应当绝对化,在基层领导干部的年龄条件上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惰政”,对于管理工作危害很大。年轻化固然很重要,但“一刀切”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工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也取决于其日积月累积淀起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以及在一个地方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认同与威信。尽管年轻人有关记忆力、比较力、判断力等综合指标的优势明显,但经验、认同与威信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拥有的。因此,从干部要素的积累和自身成长来看,如果将年龄要素绝对化,尤其在基层干部这里是极不恰当的。
(四)基层女干部遭遇“50”瓶颈的人数更多,凸显女性在官场中的“弱势地位”。
当前,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退休制度,使得女性干部相较于男性干部,会更早地面临着年龄划线的问题,相应地,进入了50岁,女性的晋升机会将更为渺茫。但事实上,45-55岁的女性,正是家庭负担逐渐逝去,经验与阅历更为丰富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就要进入“半退休”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尤其是,当前基层女性干部多为业务型领导,且多在教科文卫等专业领域从事领导工作,这些领域更为重视专业技能,更为需要经验老道的女性干部们。调查过程中,不少女性干部“吐苦水”,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女性干部和男性干部承担着相同的工作任务,在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力表现也并无差异,缘何在退休年龄上,却体现出了“不一样”?有位即将退休的54岁女干部提到,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照顾”的时候,没有照顾;现在孩子大了,正是全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却被“照顾”提前退休了,这真是个悖论呀!
但由于女性特质使然,相比而言,其权利欲、占有欲较小、功利性较弱,对于升迁看得相对较淡。面临着升迁停止的状况,心态上也就更容易调节,抱怨、懈怠的情绪要少一些。
(五)以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基层干部“50现象”,绝不仅仅是为“50干部”们讲述利益受损的故事,更多地是为了后人,为了稳固党的执政之基。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现在的基层“50干部”,虽然不得志,但为了党和人民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觉悟和境界还是有的,即使得不到什么补偿和改善,他们也一样会无怨无悔。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基层干部“50现象”还具有隔代的影响性。
我们不难预见,现今“50干部”遇到的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年轻干部早晚也要遭遇同样的问题。尤其是政府组织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越是接近上端,职位越少。升迁者毕竟是少数,多数干部可能仍将面对“50现象”,这对于年轻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有很大影响。有受访基层年轻干部直言,一旦在官场发展中面临着晋升瓶颈,就可能会主动退出公务员队伍,以免步入“50干部”的悲凉境地。目前有这种打算的基层干部尽管不是多数,但有典型性、代表性,且都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如此演进,必定会造成基层公务员人心不稳,基层执政能力下降,加剧业已存在的执政之基的“空心化”。
(执笔: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贾立政)
责编/ 马静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