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03-06 10:58王铁男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稀缺性敌意竞争

王铁男,张 良,2,王 者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广东工业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资源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铁男1,张 良1,2,王 者1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广东工业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关于资源基础观(RBV)的实证研究已有很多,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专注于揭示特定行业中企业某种具体的资源与竞争优势或绩效的关系,而跨行业的、探索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的实证研究非常少。该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资源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价值和稀缺性,并通过搜集多个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对竞争优势有正的影响,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同时竞争优势在资源与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环境敌意度则调节了资源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资源基础观理论。

资源价值;资源稀缺性;环境敌意度;竞争优势;企业绩效

一、引 言

资源基础观(RBV)是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管理理论之一[1]。这一理论有许多奠基性的文献[2]。1991年,Barney提出了一个广为人接受的资源基础观理论框架,他认为拥有具有价值和稀缺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绩效[3],这一观点被广泛引用,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很多挑战,如Newbert在2007年对关于资源基础观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后,认为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仅仅对资源基础观理论给予了有限的支持,并且这种支持程度还会随着变量和研究方法的选取而不同[4]。目前,关于资源基础观的实证研究大多是针对行业中某一特定资源进行的,如Collins等用实地研究的方法检验了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高管的社会网络中介了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5]。Berman将NBA球队的经验和知识作为重要资源,检验了它与球队绩效的关系[6]。Henderson等发现了制药企业专利和出版数量与竞争优势有关[7]。这些研究成果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让管理者知道行业中什么资源最重要,但是这种研究的价值也是很有限的,因为行业中哪种传统资源有用是常识性问题,上述研究只不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一常识进行了检验。当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管理者更想知道哪种新资源值得企业获取和开发?哪种前所未有的新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换个方式来说,管理者想知道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具有什么特征?资源基础观理论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观点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尴尬处境,那就是很难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

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缺,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重新进行了界定,将“资源”与“能力”整合为一个概念,并从价值和稀缺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测量,通过搜集多个行业的样本数据,检验资源价值和稀缺性、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时为了验证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引入了环境敌意度来测量环境敌意程度,考察在不同水平的环境敌意度下,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是否会发生改变。

二、理论综述

(一)资源与绩效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Barney认为资源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还可以改善企业的效率和效益[3]。Barney进一步指出企业的资源应该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同时具有难以替代性和难以模仿的特性,同时企业已经被组织化为一个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潜能的组织,利用资源的技能包括了组织方面的因素,如组织结构、控制体系以及薪酬政策[8]。在Barney观点的基础上,Deephouse提出企业的媒体声誉也是一种资源,它具有资源的所有特性,并且检验了资源的数量和绩效之间的关系[9]。近年来,借助资源基础观理论,关于人力资源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Lado等认为人力资源具有独特性、模糊性以及难以模仿,可以是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来源[10]。

对资源属性的探讨,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非常活跃的课题,Grant认为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持久性、透明度、转换能力和复制能力[11]。Collis等则把资源的属性分为:不可模仿能力、持久能力、可获取能力和竞争优势[12]。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Barney于1991年提出,他认为那些拥有和开发具有价值的和稀缺的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3]。本文将依据这一观点,检验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1984年,Warnerfelt研究了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关系[2]。从此理解竞争优势的来源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13]。在探讨竞争优势来源问题时,大部分的研究是从企业内部来寻找答案的,重点都集中在企业资源上,不同的是他们对这种导致竞争优势的资源认识不同。Thompson等认为那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资源如果和环境机会适当匹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14]。Peteraf提出资源异质性是获取竞争优势最基本的条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他又提出了限制竞争和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13]。战略学者们还深入讨论了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具体的资源,如组织惯例[15]、组织文化[16]、企业家精神[17]、人力资源[18-20]、企业家认知资源[21]和政治资源[22,23]。

资源基础观理论虽然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在实证上面临很大困难,实证研究结果对资源基础观理论支持不强[4]。Sirmon等人指出资源基础观理论忽略了动态性、环境情景以及管理者的作用,强调在动态环境中管理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24]。Sirmon等人将资源基础观理论看作是一个黑箱,没有详细解释资源是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而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对资源进行管理而创造价值正是我们应该透过这个黑箱要探究的东西。可以说Sirmon等人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资源基础观理论,将人们探究竞争优势来源的视野更加宽广了。

三、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资源基础观,企业的资源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可以提高绩效[3]。这一理论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对它的批评也随之而来,Mahoney等认为企业获得经济租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了资源,更是因为它能更好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25]。对于如何利用资源这个问题,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两种有影响力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强调“人力资源”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Barney等认为之所以有的资源没有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相同的资源可以使别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原因就是二者在人力资源上的差异[26]。持相同观点的战略学者还有Collins和Hitt[5,27]。第二种观点是引入“能力”的概念,Newbert将能力定义为,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开发资源的一种无形的流程(如技能、才能、诀窍、专门知识、设计和管理等)[28]。并认为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Makadok、张晓军等和董保宝等[29-31]。

综合这两方面的文献,本文将资源定义为那些有助于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资产,包括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具体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产权资源和组织资源。这一定义将传统资源基础观文献的“资源”和“能力”两个概念的合并为一个概念,统称为“资源”。

(一)研究假设

1.资源价值的假设

资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价值和稀缺性。Barney认为资源与能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抓住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避免外部环境中的威胁[3]。如果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或可以应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那么相对其他企业,它具有竞争优势,那么根据Barney的定义,企业如果获得了具有价值的资源,那自然就会获得竞争优势。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管理过程不尽相同,相当部分企业的管理过程含有非常微妙的东西,甚至连企业的管理者都不清楚,只有深入细致研究才可能发现,要解释企业管理资源的过程,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本研究是在概念层面对资源价值、稀缺性与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通过收集多个行业的企业数据,研究的视野很广,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每个企业管理资源过程中的细节也被忽略掉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忽略了能反映资源与能力结合方式的企业资源管理过程,而是将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也看作是企业的“资源”。根据Newbert的观点:资源与能力结合的价值性导致企业获得竞争优势[28],本研究对资源的价值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说:

H1:企业所拥有和开发资源的价值与它的竞争优势正相关。

2.资源稀缺性的假设

关于资源的稀缺性,Barney认为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被广泛拥有的,那不太可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稀缺的,或者仅被少数企业拥有以至于避免了完全竞争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3]。Newbert进一步指出,当资源和能力以一种稀缺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很普通,能力也很普通,但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方式是稀缺的,那么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28]。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说:

H2:企业所拥有和开发资源的稀缺性与它的竞争优势正相关。

3.竞争优势的假设

Barney认为竞争优势指的是一种其他企业没能实现的降低成本、利用市场机会和规避竞争威胁的战略达成[3]。而绩效通常指的是此类战略达成后所累积的经济租[32]。Newbert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通过开发利用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获得的经济价值,而绩效是企业通过商业化获得的经济价值[28]。根据Newbert的观点,绩效涵盖的经济价值部分不一定是企业通过执行开发利用资源与能力的战略获得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经济价值也会反映在企业绩效上。但是无论如何,通过竞争优势获得的经济价值一定会反映在企业绩效上[28]。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3:企业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在很多研究中,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抓住市场机遇和抵御环境威胁的目的开发资源。如果企业通过执行这样的战略提升了企业绩效,显然是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达到的。Newbert也指出,企业为了向社会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能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就必须以竞争对手所做不到的方式开发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同时,不论这些资源与能力多么有价值和稀缺,都不能直接影响绩效。要提升绩效,必须先通过开发资源和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然后由竞争优势最终提升企业的绩效[28]。

H4:企业竞争优势中介了企业所拥有和开发资源的价值与绩效的关系。

H5:企业竞争优势中介了企业所拥有和开发资源的稀缺性与绩效的关系。

4.环境敌意度的假设

在产品、技术以及竞争者的战略行动变化很快的行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很困难的,相反在变化较慢的行业中,企业可以通过培养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3]。行业中产品、技术以及组织结构变动的速度属于企业运营环境的因素之一,上述研究揭示了环境对企业制定战略、执行战略和战略结果的影响。

Thompson等指出优势资源和环境机会的适当匹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14]。Mi1ler等提出,资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34]。Sirmon认为要理解如果通过管理资源去价值创造,就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对资源管理的影响[24]。李大元认为环境丰富性与敌对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35]。以上研究观点都肯定了环境对企业执行开发资源战略的结果有影响。

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能向社会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和服务,或者是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机会和环境风险的威胁。在这个定义中出现的竞争者、市场机会和环境风险都属于环境因素,显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Khand⁃walla将环境敌意度定义为企业所处环境的一种特性,包括竞争激烈程度、市场机会丰富程度以及环境风险大小程度等三个方面[36]。本研究遵循Khandwalla关于环境敌意度的定义,当竞争激烈程度越大,市场机会越少,环境风险越大时,环境敌意度越高,反正则越低。如果企业所处环境中,竞争很激烈,那么企业通过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能向社会提供独特的产品或降低成本,那么相对于竞争者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说:

H6:环境敌意度对资源价值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当环境敌意度高时,资源价值对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更大。

H7:环境敌意度对资源稀缺性与竞争优势关系有调节作用,当环境敌意度高时,资源稀缺性对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更大。

(二)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图

四、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

本研究是在概念层面对资源基础观理论进行实证,所以需要搜集跨行业的数据,中国各高校的MBA和EMAB学员大多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是极好的调查对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调查对象是部分高校的EMBA学员和拥有高级管理职位的MBA学员,这些学员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等九所高校。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行业涵盖了制造业、流通业、通信业和金融业等多个行业。在大规模调查之前,我们对问卷进行了预测试,然后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正式调查共发出问卷450份,回收342份,有效问卷182份。

(二)变量的测度

1.资源价值的测度

本研究在调查时,没有让受访者对企业每项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进行评价,而是让受访者对几类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进行评价。在对资源进行分类时,按照本研究对资源的定义,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组织资源和产权资源。本文采用杨瑞贤等关于自然资源的指标,即:所有权投入、维护的投入、科技的投入和管理的投入四个方面设立量表,从而相应的量表也从这四个维度进行探索和考察[37]。

本文以价值的概念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杨瑞贤的观点,最终对资源价值的观测变量进行界定。

2.资源稀缺性的测度

Newbert认为当一种资源可以使企业获得垄断地位时,则这种资源是稀缺的[28]。资源的总量越少则该资源就越稀缺。在资源稀缺性定义的基础上,结合预测试的结果,本研究对资源稀缺性的观测变量进行了界定。

本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三个维度:第一,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第二,竞争对手愿以溢价的方式获得;第三,企业更愿意投入大量成本维护已有的资源而不是从市场中购买。

3.竞争优势的测度

本研究根据Newbert的观点将竞争优势和绩效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构念,分别进行测量。竞争优势是指由实施战略而导致的降低生产成本、抓住市场机会和避免市场风险,而绩效是对企业创造效益的衡量[28]。借鉴Newbert的量表,本研究通过降低成本、抓住市场机会和避免市场威胁等三项指标对竞争优势进行测量。

4.绩效的测度

由于调查对象大多是非上市企业,所以难以获得客观财务信息。非上市企业对外公布的客观财务指标缺乏可信度,所以不适合用来作为企业绩效的观测变量,而主观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更适合用来测量企业绩效[38-39]。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通过主观营业额、主观利润、主观销售增长率和主观市场份额构建来测量企业绩效。

5.环境敌意度的测度

资源基础观是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内部机制的运行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有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存在着环境相关的变量调节了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本研究采纳Khandwalla对环境敌意度的量表,从企业所处环境的三个方面来对环境敌意度进行测量[36]。具体如下:第一,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大量的机会;第三,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

1.效度和信度检验

首先借助SPSS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效度检验

表2 综合信度检验

如表2所示,所有潜变量的建构信度都大于0.74,满足分析要求,可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继续进行分析。

2.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关系检验

本研究通过AMOS计算出了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因子载荷,以及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等,具体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全模型结果

从表3路径验证结果来看,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假设H1、H2和H3都通过了检验。

表3 假设检验结果

在图2所示的分析结果中,当竞争优势变量起作用的情况下,资源价值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路径系数为0.009,但是P值为0.748,不显著。资源稀缺性与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521,P值为0.041,虽然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但关系却是负的。与假设中资源稀缺性通过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相悖。以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竞争优势起作用时,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正面影响。

当在结构方程中去掉竞争优势时,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各误差项的方差、各干扰变量的方差以及外因潜在变量的方差,如图3所示。

图3 去掉竞争优势的模型结果

由图3可知,当去掉“竞争优势”变量后,资源价值与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710,P值为0.000,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资源稀缺性与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526,P值为0.003,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

(1)当“竞争优势”不起作用时,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对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

(2)当“竞争优势”起作用时,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对绩效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3)将“竞争优势”引入到模型中,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通过竞争优势对绩效造成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根据温忠麟提出的验证中介效应的存在的条件[40],竞争优势是资源的价值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同时也是资源的稀缺性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假设H4和H5通过了检验。

3.环境敌意度调节效应的检验

根据Redondo提出的方法[41],依照如下步骤对环境敌意度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首先采用快速聚类法,根据环境敌意度将样本进行聚类,共分为两组。第一组为高环境敌意组,第二组为低环境敌意组,分组结果见表4。

表4 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的结果将样本划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高环境敌意组,共有102家企业。第二组是低环境敌意组,共有70家企业。通过LISREL软件对上述两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环境敌意度的假设检验

如表5所示,不论是在高环境敌意组还是低环境敌意组,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与竞争优势的路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表5可知,高环境敌意组中的资源的价值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路径系数都高于低环境敌意组。

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两组进行多样本分析(Multi-sample Analysis)来检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环境敌意度的假设检验

如表6所示,将上述两组的参数设为自由参数时,模型的卡方值为141.53。如令两个分组中与资源价值和竞争优势相关的系数相等时,模型的卡方值为145.27。与自由参数状态下的卡方值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敌意度调节了资源的价值对竞争优势的影响,H6获得了数据分析的支持。如令两个分组中与资源稀缺性和竞争优势相关的系数相等时,模型的卡方值为143.84,与自由参数状态下的卡方值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敌意度调节了资源的稀缺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H7获得了数据分析的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的环境下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不同。当环境敌意度越高时,上述的这种影响也越强,当环境敌意度越低时,这种影响也越弱。

五、结果讨论

(一)理论模型影响机理讨论

1.资源价值对竞争优势影响作用讨论

本研究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产权资源和组织资源。上述的每一种资源都是企业在降低成本、避免环境威胁或抓住市场机会的行动中必不可少的。那么企业在获得、维护、研发以及管理上述五种资源中投入的越多,则企业所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价值越大,同时减低成本、避免环境威胁或抓住市场机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资源的价值对竞争优势有正面的影响。

2.资源稀缺性对竞争优势影响作用讨论

本研究从降低成本、抓住市场机会和避免市场风险等三个方面来测量竞争优势,同时根据资源稀缺性的定义构建量表来对其进行测量,资源稀缺性的测量指标包括企业是否拥有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的资源,竞争对手是否愿以溢价的方式购买,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大量成本维护。降低成本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即获得了竞争优势,而稀缺性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做到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同样,避免环境威胁与抓住市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对的,比对手更多地避免环境威胁与抓住市场机会也就意味着获得了竞争优势,所以资源的稀缺性对竞争优势有正面的影响。

3.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关系影响作用讨论

在很多研究中,经常把竞争优势等同于企业绩效。在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竞争优势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但是二者确实是不同的概念。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区别会非常明显。例如,当企业在人力成本上投入较大时,随之而来的人力资源优势可能会使企业更能抓住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也可能由于前期投入过高,而降低了当前的利润,损害了企业绩效。企业在竞争优势上的提升并不能立刻反映在绩效上,虽然短期二者未必同升同降,但是从长远来看竞争优势一定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整体上两者关系密切,表现为高度相关的两个指标。

4.竞争优势中介效应讨论

由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资源的价值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竞争优势传导过去的,资源的价值几乎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这表明竞争优势在二者的关系中属于强中介效应。资源的稀缺性对企业绩效的影也主要是通过竞争优势传导的,此外,资源的稀缺性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竞争优势对资源稀缺性和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介于强效应和弱效应之间。综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具有价值性和稀缺性的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改善企业绩效。

5.环境敌意度的调节效应讨论

在敌意度高的环境下,企业降低成本、避免环境威胁和抓住市场机会的压力更大,此时,具有价值和稀缺性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成功实施战略,达到降低成本、避免环境威胁和抓住市场机会的目的,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敌意度高的环境下,具有价值和稀缺性的资源对企业更为重要。环境敌意度调节了资源的价值与稀缺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环境敌意度越高,资源价值、稀缺性对竞争优势的正面影响越强烈。

(二)理论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资源基础观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深刻揭示人力资源这种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5,26-27]。第二,仅仅拥有资源不一定能带来竞争优势,资源必须与合适的能力结合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25,28-29]。第三,忽略了环境对资源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影响[34]。本研究通过重新定义“资源”,将人力资源以及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都整合到新的“资源”定义中,可以说本研究采纳了前两个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按照上述两个观点进行修正后的资源基础观依然获得了实证的支持。对于第三个观点,本研究通过定义环境敌意度,考察环境敌意度对资源价值、稀缺性与竞争优势的调节效应来研究外部环境对资源基础观的意义。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都获得了支持,在不同的环境下,企业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当环境敌意度越高时,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也会越强烈得影响竞争优势。环境的这一调节作用使得资源基础观更加完整了。使之成为一个分析如何开发利用内部资源能力,适应外部环境来获得竞争优势最终提升绩效的全面战略分析工具。

(三)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果也为实践界提供了一些启示:

(1)管理者应该识别资源的价值属性。如果企业的某种资源可以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抓住市场机会和避免市场风险,那么这种资源就是有价值的,管理者应该对该资源重点开发,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2)管理者应该具有开发稀缺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稀缺资源是很难获得的,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某些普通的资源可能会变得具有稀缺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维护现有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能够遇见未来可能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同时对企业不具备的稀缺性资源还要千方百计开发替代性资源。根据本文研究的结果,在竞争激烈、市场机会较少以及风险较大的环境中运营的企业,做到上述两点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四)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通过搜集样本企业的面板数据,引入环境动态性相关变量,探讨环境动态性是否会影响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2)针对某特定行业,选择几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企业管理资源与能力的过程,以及企业如何将资源与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分类,探索不同行业中资源与能力以何种方式结合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资源与能力以何种方式结合是有价值的?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资源与能力以何种方式结合是稀缺的?使得资源基础观理论不再是一个黑箱,让人们对资源基础观的理解更加深入。

[1]Powell T C.Competitive Advantage: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9):875–888.

[2]W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Newbert S L.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an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2):121-146.

[5]Collins C J,Clark K 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Creating Or⁃ 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6):740–751.

[6]Berman S L,Charles J D,Hill W L.Tacit Knowledge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1):13-31.

[7]Henderson R,Cockburn I.Measuring Competence?Exploring Firm Effect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S1):63–84.

[8]Barney J B.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Boston:Addison-Wesley,1997.

[9]Deephouse D L.Media Reputation as a Strategic Resource:an Integr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6):1091-1112.

[10]Lado A A,Wilson M C.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based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4):699-727.

[11]Grant R.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3):114-135.

[12]Collis D C.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4):118~128.

[13]Peteraf M.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179-191.

[14]Thompson A A,Strickland A J.Strategic Management:Con⁃cepts and Cases[M].Irwin:Homewood,1990.

[15]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6]Fo11 C M.Managing Culture as a Competitive Resource:An Identity-based View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l):191-212.

[17]Rumelt R.Theory,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M].New York:Harper&Row,1987.

[18]Wright P M,Dunford B B,Snell S 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701–721.

[19]戴新民.略论企业人力资源及其计量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3):33-35.

[20]张一弛,李书玲.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8(4):107-114.

[21]苏敬勤,崔淼.企业家认知资源与管理创新决策:理论与案例实验[J],管理评论,2011,23(8):120-130.

[22]卫武,李克克.基于政府角色转换的企业政治资源、策略与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09,4(2):31-43.

[23]卫武.中国环境下企业政治资源、政治策略和政治绩效及其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6(2):95-109.

[24]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 source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25]Mahoney J T,Pandain Jr.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5):363–380.

[26]Barney J B,Wright P M.On Becoming a Strategic Partner: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R].cahrs Working Paper Series,1997.

[27]Hitt M A,Ireland R D.The Essenc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Managing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9(1):3-14.

[28]Newbert S L.Value Rarenes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A Conceptual-level Emp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7):745-768.

[29]Makadok R.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387-401.

[30]张晓军,席酉民,谢言,等.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1-11.

[31]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3):92-101.

[32]Rumelt R P,Schendel D,Teece D.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3]Fine C H.Clockspeed:Winning Industry Control in the Age of Temporary Advantage[M].MA:Perseus,1998.

[34]Mi11er D,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1936 to1965[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519-543.

[35]李大元.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研究及其新进展[J].管理评论,2010,22(11):81-87.

[36]Khandwalla P N.Some Top Management Styles,Their Con⁃text,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76,7(4):21–51.

[37]杨瑞贤,张奎泰.自然资源也有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1990(1):52-56.

[38]陈平,刘静.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6):12-14.

[39]金晓锋.上市公司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40]温忠麟.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68-274.

[41]Redondo Y,Fierro J.Moderating Effect of Type of Product Exchanged in Long-Term Orientation of Firm-Suppli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ent,2005,14(7):424-43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Resour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WANG Tie-nan1,ZHANG Liang1,2,WANG Zhe1
(1.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2.School of Applied Mathematic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China)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resource-based view(RBV)become very popular,but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pecific resour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 performance in some specific industries. There are very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cross-industry and exploration of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o b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resource:value and scar⁃city,and makes verification by collecting data from a variety of industries.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 and scarci⁃ty of resour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advantage can improve enterprise performance,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performance,while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hostilit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performance.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enrich the resource-based view theory.

value of resource;resource scarcity;degree of environmental hostility;competitive advantage;enterprise per⁃formance

F272

A

1007-5097(2014)06-0090-07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6.017

2013-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1003)

王铁男(1960-),男,黑龙江依兰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张 良(1980-),男,山西运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王 者(1984-),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程 靖]

●管理论坛

猜你喜欢
稀缺性敌意竞争
短暂相逢?
跟踪导练(二)(6)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感谢竞争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出路探析
资源稀缺性的一种评价方法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