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叶,李予蓉,任东青,曾丽华,李 静,郭国祯
(第四军医大学 军事预防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
在经济、科技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国对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客观趋势,也终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引领模式。世界许多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实践平台[1]。近年来,我校围绕精品理念的树立,持续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让教育国际化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学校研究生院领导的支持下,在硕士放射生物学教学中我们结合实际,借鉴经验对既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现将几点体会进行交流。
目前课堂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课前准备是课堂授课的基础。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课之前,在研究生院的支持和配合下,对选课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如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分布、研究生即将展开的科研方向等)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选修本门课的目的和期望,而后将这些信息汇总给每一位代课教员,以便授课教员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在医学教育日趋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医学研究生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世界医学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为此,在课前备课时总是更新每一次的讲授内容,使得讲授的知识点与最新研究紧密连接。同时在授课教员配备上挑选具有多年出国留学经历而且英语交流能力强的教员,鼓励进行双语教学。放射生物学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其熟悉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能够运用准确、易懂和流利的英语讲解相关内容,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就要求授课教员平日必需固本强身,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的学科进展和科研热点渗透于教学内容中。为此,教研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授课教员能够符合现实的教学需求。在科室每周进行的学术活动中,鼓励教员用英文介绍专业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借助学校日常组织开展的精读名品、精研名科以及精新药物等一系列学术精品活动平台,科室授课教员踊跃参与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放射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诸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内科、外科等学科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教员唱独角戏,学生忙于记,往往是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程度十分有限。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选修课教学相对灵活的特点,大幅度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将过去偏重知识传授转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就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对于讨论问题的选择,采取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结合的原则,通过集体备课,教员之间首先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与时俱进的热点问题展开预讨论。在每次课前预先向学生布置研讨的内容,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目、杂志和网络资源。学生能够在上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有所想,带着相关的问题走入课堂学习。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点滴积累,使学生不再对专业英语惧怕、躲避。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学生不仅提供了相对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这种转变,不仅给学生传递现成的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放射生物学教学历来存在着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精心的的选择。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增加所传递知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每年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需要精心梳理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数量和质量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2]。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采用了以精品课程内容为主题,同时结合学生的需求,做引导式、启发式讲解。如在辐射与肿瘤的专题讲座中以“辐射致癌”和“辐射治癌”为主线,精选发表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顶尖杂志上的文章和综述用以支撑和丰富授课内容,同时可以根据研究热点实施弹性调节讲授重点。
考核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评模式不仅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是看其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更注重于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避免“泡沫成绩 ”的出现,强化综合素质的培训,在教学中改革单一的考试方法,注重平时的课堂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设计评估,做到考核方式多元化。课堂讨论和实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生是否具有敏锐的思维、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深厚的业务功底等基本素质。其次,也能体现研究生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设计,不仅强化了研究生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对学员成绩的评估,采用综合计量评定。首先评估学员的选题是否具有可行性、确定性;定题过大,由于研究生学习工作时间有限,不可能完成,定题将形同虚设,不切实际。其次评估学员文献回顾、分析的情况,由此考察文献阅读能力。同时结合课堂讨论报告中所展示的研究方法、学员对课题的预想结果分析以及学员的表达能力得出最终综合成绩。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认为此种考评方式既测试了知识,同时又对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这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同时也感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设备比较落后,能够提供给学员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教学时数较少等。这些将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许多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4]。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反思[J].教育科学,2013,29(2):73-77.
[2]孙 健.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3:36-39.
[3]董丽敏,吴莉玲.浅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31(3):23-27.
[4]肖松舒,薛 敏,万亚军,等.浅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