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浩
(延边大学 科技学院学生处,吉林 延吉 133000)
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完全学分制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不仅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而且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人才。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迅速适应完全学分制环境,转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构建新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根据历史传统和国情,借鉴前苏联的基本经验,采用了学年制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学年制又称学年学时制,由高校根据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和应修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将相应的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设计作为准予毕业、授予学士学位的评判标准。学年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修业年限、不同的学年和学时,在每一学年的课程里严格规定必修课程,基本上不设选修科目。学年制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但允许学习基础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超前修习某些课程。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学年制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尤其是专业知识领域成果突出,确保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能够培养出大批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它的弊病也比较突出,主要是课程较多,学生负担重,把专业分得过细、过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课程的细分化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统得过死,很难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适应拔尖人才的培养、新兴的边缘科学的发展和广开才路。学年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适应了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解决了各行各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对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学年制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模式改革,逐渐实现了从学年制到学年学分制的转变。学年学分制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几个部分,按学时计算学分,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修满学分,以此作为学生升降级以及退学的标准。学年学分制中的必修课、限选课、实践课的设置基本上满足了某一专业的培养要求;限选课、任选课的设置部分适应了交叉学科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学年学分制的优点是它从严格的计划模式中脱离出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体制上部分满足了市场需求。主要缺点是由于按固定学期开设课程,按计划进行学习,学生必须按课程表的安排在指定教室听指定老师讲的必修课和限选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课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学年学分制的本质是计划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一种调和,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产物。作为完全学分制的初期阶段,学年学分制基本上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学年学分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就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成为诸多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培养尖子学生、边缘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加快人才培养速度等方面初步彰显出其优越性。于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产生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并存的现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顺应了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潮流。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以及学习年限。它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根据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最终确定准予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标准。完全学分制的本质就是将知识模块化以培养学生,与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相比,主要区别就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以学分绩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谋求学生个性发展,以目标管理和弹性管理为主。完全学分制既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又兼顾人文素养的培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理念的革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全学分制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采取按专业大类来办学的新办法,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学生和教师自觉参与激烈的竞争。对学生而言,完全学分制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动力,使他们尽可能地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对教师而言,完全学分制使他们始终面临学生的选择,可以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践证明,完全学分制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尽管目前在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培养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完全学分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它给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党建抓团建,学生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级为主要活动单位,以教室为主要活动平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院、系、班级的安排,在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强调整齐划一的“行政化”,普遍存在着重过程而轻目标,重整体而轻个体,重他律而轻自律,重管理而轻服务的问题。这只能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受到限制,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能凸显的结果。但是,在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学生为本,要求在“服务中求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才能力。这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管理向咨询指导和全面服务转变,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培养他们的自我成才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年制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其工作重点就是按着统一规格和模式进行宣传、教育、管理,在工作中重管理,重整体,重形式,重过程,尤其重视整齐划一。老师充当学生管理者的角色,主要管理必须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在课程学习和平时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主权、选择权和主动权。于是,经常导致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辅导员和导师则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工作角色也转变为学生的人生前辈和指导者,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怎么服务学生,其工作重点就是注重服务、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个性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他们要做的是对学生的选课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服务,为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奖、助、贷服务,向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工作,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克服对父母的依赖性,提高他们的自主生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服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的变化,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水平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学生追求的是基于不同思想状况下的个体全面发展,抵制统一的、格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说教似的教育方法。实行完全学分制模式后,在几乎没有班级、年级的概念,“同班不同学、同寝不同班”的情况下,传统的、固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已经不存在,学生工作部门“包下来”、“管到底”的做法一去不复返了。这就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仅如此,完全学分制还给学生管理提出了难题。在实行学年制的时候,对校外住宿生或所谓“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既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又有班级的学生干部。现在,不仅有“走读生”和校外住宿生,还有学士警告学生等,仅靠辅导员和导师是管不过来的,连学生干部也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疏忽和漏洞。
再次,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个性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模式下形成了以“学校指挥院系、院系指挥年级、年级指挥班级”的活动体系,坚持了以密集型、封闭型、行政性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其转变为以课程为纽带,以生活区的楼层为活动建制。与此同时,以社团为主要阵地,以灵活地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的松散型、开放型、自主性的学术科研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此深入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完全学分制模式下的校园活动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成为活动的主导者,不再成为活动的被动者。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将自身的全面发展当作自我责任,努力提高自知、自控、自主能力,在自我教育、内在教育中受益。
最后,对党团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基,也是党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基本渠道。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承担着团结和带领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全面发展的重任。加强学生党团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高校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的进步。在学年制体制下,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按照规定的制度和体系去运作,在班级—年级—系—学院—学校一级管一级的工作模式下,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工作。实行完全学分制后,班级和年级的概念已经被淡化。根据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和要求,按选修科目进行教学,再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党团组织工作人员,更没有固定的学生干部,党团组织的先进性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渐弱,导致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下降的新问题。
完全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育管理制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采取的措施更多。既要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管束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寻求新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长点”,就能够在完全学分制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下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做起。
首先,努力探索,切实转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专业课教师,顺应完全学分制的发展趋势,树立“以生为本、服务中求管理”的工作理念,实现从“管束”到引导,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在服务中坚持“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站在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战略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还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做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紧密结合、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光荣职责,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切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创新工作模式,构筑“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做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多维立体化。完全学分制的模式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过去的封闭性思维,改变了封闭性和垂直式管理模式,实现了开放性思维、开放性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在完全学分制的状况下,所有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育人的园丁。要从只依靠专职队伍向在全校共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在全校真正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必须摒弃过去传统的“单线联系”和“孤军奋战”的模式,深入学生实际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支队伍要尽快实现从命令式、集体化的管理向服务型、个性化服务转变。这就要求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奖惩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从而确保辅导员有效地履行职责,通过指导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分制条件下,导师的选课指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心理品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与育人效果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导师的育人意识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榜样。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年级的榜样力量更显重要。前辈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处事方法、协作精神等,直接影响到低年级学生。所以,应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从事学生工作,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新环境。
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和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充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学分制条件下,松散式管理以及管理角度内容不同,极易导致失去学生评价的可比性,从而使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要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就必须量化学生在不同领域里的具体表现。学生工作机构、各专业、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部门,应结合本部门的育人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每个学期汇总一次,以此作为评优和教育的依据。根据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以考虑将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生活、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列为必修内容,记录相应的学分;也可考虑将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列为选修内容,记录相应学分,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奖学金评比条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关系到学生工作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又可以调动全体师生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三全育人”活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次,搭建学生生活区联合工作平台。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生活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根据学生工作基层组织的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场所转移到学生生活区。生活区内的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党团组织、安全保卫人员、心理咨询部门、学生组织、保洁人员等,他们虽然面对共同的教育、服务对象,但各自的主管部门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必须成立一个涵盖学生生活区所有相关部门的机构,如通过建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公管会)来明确部门分工、理顺工作关系、建立交流平台,从而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在公管会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公寓区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还要通过公管会这一联合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各种服务机构,达到学生工作不离生活区就能解决问题,即在生活区里建立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安全保卫组织、后勤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方便、有效的服务环境。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在学分制的情况下,社团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团活动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帮助,努力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要规范社团成立申请和指导老师的配备,以确保社团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年龄差距、文化差异、特长和爱好等,成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社团组织,同时为社团选配优秀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和帮助社团形成积极向上、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合作与交流的良好风气,使社团成为提升素质、加深友谊、拓展知识的摇篮。同时,还应重视培养社团骨干。社团作为群众自发性团体,成员的流动性大,容易导致失去社团的传统和特色。为此,必须加强社团骨干的培训和锻炼,保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团真正成长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的群众组织。
最后,夯实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他们是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没有学生干部,学生工作就像没有润滑剂的汽车一样无法运行。随着学生工作重心向学生生活区的转移,学生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公寓区学生干部包括寝室长、层长、楼长、学生分会、社团、党团干部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等,他们在公寓区的学生工作中既是领导者、指挥者,又是咨询者和服务者,对他们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公寓文化活动的质量,因此必须抓紧、抓实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要根据学生工作实际制定学生干部工作职责,规范学生干部的工作。还要根据学生干部流动性大的情况,建立学生干部教育机制,保证学生工作的连续性。与此同时,要制定学生干部培训及实践活动制度,以此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理顺各学生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提升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师生交流长效机制,定期交流、研究和解决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棘手问题、隐患问题,从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意识,构建宿舍文化,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
总之,完全学分制是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的产物,是学年学分制发展的产物。它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但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教学管理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改革同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改革要适应于教学管理改革。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构建新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和体系,努力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创新符合完全学分制模式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洪艺敏.美、日两国高校学分制的比较及借鉴[J].艺术教育,1995,(3).
[2]杨开乔.积极推广学分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2).
[3]曹炎申.美国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石火学.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5]吕淑云.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校研究,2004,(8).
[6]周瑞芳,史晓燕,寇学臣.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