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懋林,戴为正,王双虎,何文钦
短篇报道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
傅懋林,戴为正,王双虎,何文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脑血管造影;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
患者,女,50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抖动20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d突然出现右下肢不自主抖动,抖动幅度较大,每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10~20min,可自行缓解,无肢体偏瘫、言语含糊、意识障碍,发作间期无不适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薄膜衣片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前5d出现右上、下肢不自主抖动,每天发作约2~3次,性质同前,就诊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入院查体:BP 106/76 mm Hg,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TC 6.25mmol/L、LDL-C 4.1 mmol/L。血常规、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AFP、CEA、凝血四项、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脑电图、颈部血管彩色超声、颈部CTA均正常。头颅MR平扫示:(1)双侧额叶深部白质区小缺血灶;头颅MRS示:黑质、苍白球及尾状核头波谱改变。入院诊断: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予全脑血管造影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约85%,行Maverick球囊经皮腔内扩张术,术后复查造影狭窄明显改善,血流通畅。术后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脂、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抖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随访3个月,上述症状未再发作。
讨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S)被普遍认为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一种罕见表现,也可见于颈内动脉以外的其他血管如MCA或ACA的严重狭窄或闭塞,烟雾病患者也可出现类似发作[1]。该病主要表现为肢体短暂、刻板和反复发作的抖动,也可表现为肢体有跳动、摆动、颤抖、摇摆、舞蹈样或粗大震颤样动作。抖动肢体可为一侧、单肢或四肢。发作时间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间隔数日发作1次或每日发作数次,多在静止时发作。
我国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病变血管为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有研究支持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脑血流低灌注[3]。LSS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维持或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流灌注,但传统的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狭窄或闭塞终止临床发作。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成形术做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正被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该方法也可快速改善血管狭窄,保证脑血流灌注,使患者临床发作停止。
LS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TIA,常合并颈部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容易进展为脑卒中。当患者出现发作性肢体抖动时,若患者存在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又排除癫痫、肌张力障碍等疾病时,应及早进行相关脑血管检查,发现合并血管狭窄者,特别是在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尽早积极给予相应血管内介入治疗,尽快终止临床发作,防止脑卒中的发生,降低残疾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Kim HY, Chung CS, Lee J, et al. Hyperventilation2induced limb shaking TIA inMoyamoya disease[J].Neurology,2003,60(1):137-139.
2 倪俊,高山.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特征和治疗[J].Acta Acad Med Sin,2009,31(3):344-348.
3 Bogousslavsky J,Regli F.Unilateral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J].Neurology,1986,36(3):373-377.
362000 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神经内科
10.3969/ j.issn.1671-6450.2014.02.031
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