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宇,张 梁(综述),易 玮(审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需要超过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量反应的一种状态,即机体胰岛素的靶组织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受损或丧失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IR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热门的课题,在对相关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证实,针刺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这些疾病中存在的IR现象密切相关。
胰岛素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目前已知至少有两条:一是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3 kinase,PI3K)途径;另一条是通过Grb2/Sos(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son of sevenless)和蛋白活化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胰岛素主要通过PI3K途径介导代谢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R状态,胰岛素刺激引起的PI3K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下降,而MAPK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则正常[1]。林强等[2]用电刺激诱导骨骼肌收缩,过程可以直接或间接激活骨骼肌PI3K/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过程中不依赖于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PI3K途径中,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表达减少时,将减弱细胞内受体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冲动,导致胰岛素作用减弱;这可能是机体组织产生IR的机制之一[3]。
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4-5]。张群燕等[6]研究认为,针刺对脂联素的调节可能是针刺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的机制之一。蔡辉等[7]通过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瘦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IR指数显示,治疗后针刺组空腹胰岛素、瘦素及IR指数均明显低于优降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针刺组高于优降糖组;认为针刺对瘦素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IR的机制之一。
研究IR需要适宜的动物模型,是揭示IR的发生机制及各种疗法机制的重要条件。鼠类与人类胰腺有相似性,以鼠类造模有价格合理、饲养方便、容易复制、稳定可靠等多种优点,因此IR动物模型以鼠类模型使用最为广泛。目前较为公认的IR动物模型可分为转基因模型、自发性模型和诱发性模型三类。转基因动物模型要求具备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和精密仪器,要求严格,价格昂贵,在国内尚不能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多为自发性模型和诱发性模型。
3.1自发性模型 黄丹等[8]通过针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后进行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的比较,结果显示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等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在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其伴随的IR。
OLETF(ost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是Kawano等[9]于1991年利用Long-Evans系大鼠培育的IR大鼠模型,作为自发性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OLETF大鼠成长到14周已存在IR[10]。甄仲等[11]研究显示OLETF大鼠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水平均较同系非糖尿病对照大鼠[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显著增高。其疾病过程与人2型糖尿病极为相似,其IR、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肾脏病变等为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12]。胡仁明[13]研究认为,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以及胰岛素水平下降是导致OLETF大鼠发生糖尿病的原因。张红杰等[14]用OLETF及对照的LETO鼠各20只,胰腺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显示,OLETF鼠胰岛β细胞在糖尿病发病前存在高水平的凋亡,糖尿病发病后进一步增高。加藤麦[15]研究结果显示,针刺OLETF大鼠躯干部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袁明霞等[16-17]认为,血管组织胰岛素受体信号传递分子在基因转录水平即存在异常,导致内皮细胞IR及一氧化氮生成障碍,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大血管病变危险性增加的机制之一。运动实验显示,OLETF大鼠比LETO大鼠明显减轻体质量,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减低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30、60 min)血糖水平,增加胰腺胰岛素水平,改善β细胞功能,减少β细胞凋亡[18]。
3.2诱发性模型 饮食诱发性模型以正常鼠类为对象,通过高热量的膳食,使其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出现IR。刘志诚等[19]研究显示,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功能的良性作用可能是纠正IR和调整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之一。许娌綵等[20-21]通过观察针刺对大鼠血糖水平、血脂及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认为针刺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其改善IR的机制可能降糖、降脂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IR可造成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针剌对IR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具有一定的逆转效应。易玮等[22-25]研究认为,电针具有逆转模型大鼠IR状态的作用;可逆转IR大鼠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并增加IR大鼠胰岛内细胞数目,逆转其形态的异常,对IR大鼠的肝脏和胰腺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孙健等[26-28]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对IR的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的表达,以减轻IR大鼠血清、心肌、肝脏和骨骼肌内游离脂肪酸的生成和堆积来实现的。张梁等[29]报道,针刺干预可以纠正IR模型大鼠骨骼肌PI3K p85蛋白的过度表达,使PI3K的活性升高,这可能是针刺改善IR的作用机制之一。
大量研究报道证实,针刺在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这些疾病中存在的IR现象密切相关。IR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再是相互独立的疾病,而是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有内在联系的疾病。临床干预研究中,各研究者研究方向不同,取穴方法、治疗方式各异,但是都显示出针刺对IR有巨大的作用潜力,提示有更多的研究方向可供思考。分子生物学技术介入虽然使人们加深了对IR的认识,但是针刺对IR的机制研究多局限于某一检测指标或动物模型,由于种属之间的差异,这些研究仍然难以说明人体的实际变化过程,但是研究结果能给临床治疗以新的提示和思路。总之,目前的研究多只能反映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或机制,尚不能够整体化、统一化、系统化,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更多的机制将被发现,更有利于研究的进展。
[1] Cusi K,Maezono K,Oaman A,etal.Insulin resistance differentially affects the PI3-kinase-and MAP kinase-mediated signaling in human muscle[J].J Clin Invest,2000,105(3):311-320.
[2] 林强,吴毅,胡永善.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972-975.
[3] 彭定琼,高妍,陈宇,等.OLETF大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蛋白表达[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5):288-289.
[4] 张智龙,薛莉,吉学群,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1):723-725.
[5] 曲齐生,杨善军.针刺夹脊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7,24(1):50-51.
[6] 张群燕,赵智明,赵凌杰,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715-717.
[7] 蔡辉,赵凌杰,赵智明,等.针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36(4):288-291.
[8] 黄丹,张立德.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24-225.
[9] Kawano K,Hirashima T,Mori Setal.Spontaneous long-term hypergly cemic rat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Ost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OLETF) strain[J].Diabetes,1992,41(11):1422-1428.
[10] 史虹莉,方京冲,丁一蕾,等.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3,26(3):200-202.
[11] 甄仲,常柏,李敏,等.从中医脾瘅角度评价OLETF大鼠发病特点[J].天津中医药,2010,27(6):496-498.
[12] 刘彦君.自发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大鼠[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19(1):26-29.
[13] 胡仁明.β细胞凋亡增加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导致OLETF大鼠发生糖尿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4):附录4b-6.
[14] 张红杰,纪立农,韩学尧,等.肥胖型2型糖尿病OLETF鼠胰岛β细胞凋亡在发病中的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6):358-360.
[15] 加藤麦.针刺对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50.
[16] 袁明霞,高妍,郭晓蕙,等.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胰岛素受体底物1与eNOS的蛋白表达[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2):182-185.
[17] 袁明霞,高妍,郭晓蕙,等.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形态学改变与胰岛素受体底物1mRNA的表达[J].中国微循环,2007,11(1):27-29.
[18] 赵家伟,王丹,胡瑞萍,等.运动对2型糖尿病OLETF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量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附录4a-4-附录4a-5
[19] 刘志诚,孙凤岷,袁爱红,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弓状核的调整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6,1(6):1-3.
[20] 许娌綵,许能贵,易玮,等.针刺对实验性胰岛素抵抗模型血脂及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9):1657-1659.
[21] 许娌綵,许能贵,易玮,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2):2234-2236.
[22] 易玮,许能贵,靳瑞.胰岛素抵抗机理及针刺干预的作用靶点[J].针刺研究,2002,27(1):73-75.
[23] 易玮,许能贵,靳瑞.针刺对实验性大鼠胰岛素抵抗的逆转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3):214-215.
[24] 易玮,孙健,许能贵,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和胰腺的形态学影响[J].新中医,2007,39(1):104-106.
[25] 易玮,许能贵,孙健,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清胰岛素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7):525-527.
[26] 孙健,贾真,谢长才,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PPARγmRNA和蛋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95-1197.
[27] 孙健,谢长才,贾真,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246-247.
[28] 孙健,许能贵,易玮,等.针刺对大鼠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整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123-125.
[29] 张梁,李梅,易玮,等.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骨骼肌PI3K p85的影响[J].新中医,2010,42(1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