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云南农业近代化

2014-03-06 15:53王丽云
关键词:云南农业

王丽云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661100)

农业近代化即为农业资本主义化,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生产力的变革,农业产品商业化、生产机械化和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结构合理化是其显著的特点。①赵朝峰:《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1 期。在云南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民国时期,众多见识或学习过西方近代农业的中国近代留学生们巩固并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的农业近代化。

一、加强农业近代化管理

1883 年中法战争后,云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贸易、金融、铁路等经济命脉被英、法等西方国家全面控制。蒙自、思茅、腾越三大海关设立后,以棉花、棉纱、棉布为主的洋货大量倾销到滇省各地,极大地冲击了云南的农业生产。为抵制洋货,重振农业,种棉植桑成为晚清云南政府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不二之举。1904 年,云南巡抚林绍年向中央奏请开办蚕桑学堂,在全省各地积极推广种桑养蚕,并在省城设立蚕桑总局、收茧公所、制丝工厂及甲种农业学校,各县设立蚕桑局、乙种农业学校,②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314 页。先后在昆明、会泽等地开办农业试验场和蚕桑研究所,专门研究、实验棉、桑种植。③王文成:《清末民初云南农业政策述论》,《云南社会科学》1995 年第6 期。逐渐走向科学化的种桑植棉举措一举揭开了云南农业近代化的序幕。

正当云南各地种桑植棉风起云涌之际,辛亥革命爆发,云南建立了重要职务都由留日学生担任的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改朝换代并没有改变云南的农业生产和财政状况,时任军都督的湖南籍留日学生蔡锷强烈地感受到了云南的民生凋敝和财政困难,他认为云南“非急振兴实业,无以为自立之地。”于是“先从盐务、矿务入手,更进而经营农、桑、树、畜、工艺之事”④周钟岳:《云南光复纪要》,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室编印,1991 年,第30 页。,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扶助农务总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积极倡导和推行农业的近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和资本主义化显然是空中楼阁。在郑观应、康有为等有识之士和孙中山等近代留学生的呼吁之下, “农政有官”“广设农会”已成为清末民初当权者的共识。1898 年,光绪皇帝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地相继设立分局,中国开始出现专司农业管理的行政部门;1907 年底,清政府正式颁布《农会简明章程》,规定各省于省会设立农务总会,府厅州县筹设分会,其余乡镇、村落、市集等处,依次筹设分所;并规定凡与蚕桑、纺织、森林、畜牧、水产、渔业发展的相关事宜,农会均可随时上报农工商部,之后酌量地方情形次第兴办。①商务印书馆辑:《大清光绪新法令》,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年,第41 页。应清政府政令,1909 年,云南设立农务总会,但因筹措经费困难而名存实亡。民国政府建立后,都督蔡锷在农业发展方面的首要之举就是“酌提归化、华亭两寺年租,作为农会常年经费”②周钟岳:《云南光复纪要》,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室编印,1991 年,第31 页。,使云南省农务总会得以运转。

农务总会在云南近代农业发展中虽作用有限,但其运行加强了省内农民的联系,打破了小农经济只存在地域的联系,各小农不可能形成一个阶级的状况,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693 页。有利于近代农业的兴办与管理,有利于农产品的改良和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为云南的农业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推进农业管理专门化。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管理专门化,蔡锷下令在省城设立农林局,在各地设农林实业团,专司农林之事,隶属于军政部下辖的实业司管辖。军政部取“《管子》作内政而寄军令之意,实一省之行政萃焉”④周钟岳:《云南光复纪要》,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室编印,1991 年,第24 页。,当时的总长为云南腾冲留日学生李根源,主持具体农林事务的实业司次长为昆明呈贡留日学生华封祝。民国元年(1912 年)5 月军民分治,军政部改为政务厅,厅长为云南玉溪留日学生李鸿祥。民国二年(1913年),中央颁发暂行划一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民政长为一省最高之行政长官,都督管一省之军事,未设民政长之省由都督兼任。蔡锷电请中央任云南澄江留日学生罗佩金为云南民政长,专治理民事,下辖四司中与农业管理相关的仍为实业司,只是司长改成了原来任次长的华封祝。

民初云南农业管理上层机构变动频繁,但其主管人员均以留日学生为主。他们见识和了解过日本近代农业的发展,深知发展近代农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高度关注下,民国十四年(1925 年),云南省公布的《省政府组织法规定》中涉及实业厅掌管的10 项事务中,与农业相关的就有6 项,分别为:关于农林、蚕桑、渔牧、矿业之计划管理及监督保护奖进事项;关于整理耕地及垦荒事项;关于农田水利整治事项;关于农田经济改良事项;关于防除动植物病虫害及保护益鸟益虫事项;关于农会、工会、商会、渔会及其它农业、工业、商业、渔业、矿业各团体事项,可见专门化的管理使近代农业的发展成为省政府最为关注的事务之一。⑤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1084 页。留日学生身份的行政长官们对近代农业管理的加强和重视,为云南的农业近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巩固农业近代化成果

第一,进一步推行种桑植棉政策。种桑植棉是云南近代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声,在清末已推行的近代化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军政府先后颁布《征集籽种令》《征集稻种八条》等政令,制定《调查土宜一览表式》《调查气候一览表式》《调查水利填表规则》等供各地进行农业调查、统计之用,为进一步推行种桑植棉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倡导种桑来看,民元(1912 年)3 月,军政府颁布了《倡办蚕林实业团章程》,规定每府、州、厅、县设总、副团长、监督各1 人,每村设分团长1 人,所有地方官绅、农民全部为实业团员,共同治理团务。要求各团、分团大力宣传并力行种桑,每村颁发《栽桑白话》1 本以供学习,并规定每年8 月12 日前各农户应播种130 粒桑种,之后于冬春两季各耕耘1 次,并对培肥、剪枝、除草等办理情况予以奖惩。时任民政长的留日学生罗佩金,在致邱北、元谋等地的有关政令中,也反复强调应大力提倡种植桑树。⑥王文成:《清末民初云南农业政策述论》,《云南社会科学》1995 年第6 期。

从鼓励植棉来看,罗佩金特设督办棉业机关,整顿全省棉业,并命实业司拟定专章,派员办理,先后颁行《督办棉业章程》37 条, 《督办棉业细则》26 条分别施行。与此同时,一面拟定三年计划,一面筹设阿迷棉业试验场,实验美国种、通州种、阿迷种、弥渡种、宾川种、元谋种、华坪种、漾濞种、永康种等9 个棉种,分土地面积、播种期、种子量、开花期、收获期、棉籽收获量、一亩收获量详细记录实验成绩,以供各县参考。实验结果以阿迷种亩产130 斤为最优,美国种125 斤稍次之,通州种95 斤名列第三。在棉籽实验的基础上,民国三年至九年(1914 ~1920 年),民国政府先后购买美国棉籽万磅以上,通州籽、本省宾川、巧家籽二万斤以上,在全省宜于种棉的地区先后分发5次,并在元江、宾川、弥渡等县增设试验场,示范棉花种植。①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292 ~293 页。

第二,继续创办农业科研机构。创办农业科研机构是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在清末已建成的农业试验场、蚕桑研究所的基础上,担任实业司次长的留日学生华封祝奉军政府之命对云南全省的气候、土宜、荒地、水利、农桑等项进行了调查,之后又相继创办了农事实验场、棉业实验场、烟草试验场、蚕桑实习所、山蚕实习所、茶叶实习所等农业科研机构,试验推广良种良法;②云南省呈贡县志编撰委员会:《呈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476 页。民政长罗佩金在整顿全省棉业的过程中筹设阿迷棉业实验场,“将实验成绩,编为报告,分送宜棉各县,以资参考,而谋改进。”③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292 页。在这些实验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省立农事试验场。

省立农事试验场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 年)5月,由实业司就前清滇督锡良购拨归劝业道管理的昆明西北距城18 里的大普吉街营地千余亩筹办,第二年归省农林局负责管理。试验场分本场及林艺两部,农作物的实验栽种主要在林艺部。林艺部位于昆明小西门外的打珠巷底,总面积为1 千余亩。除佃出田地618 亩、晒物场及房舍约20 亩外,其余为普通农作物实验地约40 亩,特用农作物试验地约7 亩,桑园约400 亩,果园约90 亩,蔬菜园约10 亩,牧畜场约30 亩。④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263 页。试验场聘用留学生、农科毕业生或外国农学士为技师,由他们组织人员按科目对不同的物种进行试验。从农场的实验情况表来看,就水稻而言,实验场对云南省宜良的麻早谷、嵩明的青芒谷、富民的大白谷、昆阳的冬吊谷、昆明的长芒白谷、玉溪的香红谷,省外浙江杭县的花秋、江苏苏州的大黄谷、湖北的黄粳谷,国外日本的爱国谷共10 个品种进行了试种,从亩产量来看,以富民的大白谷595 斤为最高;从小麦来看,实验场对昆明的紫小麦、大粒春麦、晋宁的白小麦、呈贡的赤小麦、富民的黄皮小麦,省外直隶的北京白小麦、山西辽县的山西白小麦、奉天的红小麦,国外美国的阿尔比打红小麦共9 个品种进行了试种,从亩产量来看,以晋宁的白小麦180 斤为最高。此外,实验场还对大麦、蚕豆、大豆、小豆、菜豆、玉蜀黍、高粱、甘薯、马铃薯、烟草、芸苔、萝卜、胡萝卜、花椰菜、菠菜、白菜、大蒜、山药、茄子、南瓜等30 余种农作物进行了试种,试种品种、场地、亩产量均记入农场实验情况表,以便在全省进行推广,散发种子到各县进行栽种。最值一提的是,试验场试种的120 余个品种中,有12 个来自省外,有20 个来自日本和美国,⑤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264 ~266 页。可见近代留学生在云南农业研究中的贡献。

民国二年(1913 年),时任实业司司长的留日学生华封祝主办了云南第一届物品展览会,省立农事试验场稼穑、蔬菜、工艺作物、水果、花卉等部参展的种类约有数千余种,引来海内外人士游览围观,被视为创举。民国中央政府视察后评语为:“农场规模宏大,成绩优良,可与各省专门学校互为伯仲。”⑥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263 页。省立农事试验场以试种农作物数量最多成为云南农业试验场中的佼佼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

以省立农事试验场作为农业生产科学化的先导,民国初年主要由留学生领导创办的一系列农业试验场继清末的农业研究之后,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的农业由经验型向实验型转变,巩固并深化了云南的农业科学化成果。

三、推进农业近代化进程

第一,创办农业公司和工厂。产品商品化是农业近代化的关键,农业公司和工厂的创办显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在云南农业近代化的过程中,在创办农业公司和工厂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数昆明留美学生缪云台。

缪云台(1894 ~1988),名嘉铭,字云台,昆明人。1913 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康萨斯州西南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1919 年秋毕业,获矿业工程师资格。1920 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锡务公司总经理、省政府农矿厅厅长、劝业银行经理、富滇新银行行长等职务。①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440 页。为改变云南民初衣料、米粮、建筑材料都由外面输入,“一般平民至少有百分之九十都感衣食缺乏的痛苦”②王水乔:《民国时期云南的实业及实业思潮述论》,《云南学术探索》1995 年第2 期。的社会落后面貌,以政府为主导来发展云南的基础工业和农田水利事业,缪云台力倡政府设立企业性质的经济委员会来执掌全省经济建设要务。1934 年12 月1 日,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成立,缪云台任常务委员,负责对政府日常经济事务的具体办理。在缪云台的努力下,以富滇新银行的存款作为资金,云南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公司和工厂。农业公司主要有开蒙垦殖局、云南蚕业新村公司、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昆湖水利工程处、宾川水利监督处、弥泸水利监督署、云南木棉公司、长坡蚕桑生产农场等;农业工厂主要有云南纺纱厂、裕滇纺织厂、裕云机器厂、裕滇磷肥厂、云南缫丝厂等。③缪云台:《缪云台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年,第58 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省内外留学生先后在云南也创办了一些农业公司和工厂,如会泽留日学生刘盛堂在家乡创办织布公司,昆明留日学生吴珣在昆明地区创办海源河水龙公司、抽水站、云丰碾米厂,盈江留日学生刀安仁在干崖创办农场,浙江留法学生葛敬中在蒙自创办蚕业新村公司,江苏留美学生施嘉干与云南大理富商董澄农“土洋结合”创办新成炼油厂、嘉农面粉厂、农村纺织厂,安徽留法学生常宗会和云南大理留法学生徐天骝参与创办的云南纸烟厂、云南复烤厂等。留学生们创办的这些农业公司和工厂除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外,在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农业结构的调整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建立近代化农场。近代化农场是农业科学化和机械化的实践基地,留学生们排除万难,积极在云南创建近代化农场,其中以开发滇南蒙自县和开远县的坝子而建立的开蒙垦殖局最为典型。云南所谓的坝子就是山谷间的平地,是利于发展农业的地区。蒙自和开远之间的草坝、鸡街坝、倘甸坝、大庄坝等坝子虽然占地约85000 余亩,但因坝子内有两个很大的出水洞却没有河流排水,雨季时水量过多,坝子顿成沼泽;旱季时则水源枯竭,坝子干旱,使得偌大的一块坝子除四周边缘地带尚可耕种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五谷不生、树木不长,被当地人称为“马草坝”。1927 ~1929 年间,昆明地区连续三年遭受旱灾,影响了粮食供应,发展农业成为急时之需。为响应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的民食问题,时任农矿厅长的缪云台1930 年时派人到蒙自坝,对那里的水系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调查并完成了水系测绘工作。1935年,缪云台又亲自到大庄坝进行考察,把视察所得向省府报告并建议草坝的开发只能用修筑运河的疏导办法,兴修水库实效不大。省府接受了缪云台的建议,并把全盘工作交与经济委员会办理。④缪云台:《缪云台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年,第80 ~81 页。1935年6 月,省政府任命北京大学毕业的杨文波为开蒙垦殖局局长,留法学生徐嘉锐为副局长兼农务课长,他们在开蒙地区积极推行水利和农业发展同时并进的开发措施。一年后,草坝内的两条运河修建完工;在徐嘉锐的指导下,开蒙垦殖局先后试种了稻谷、木棉、草棉、烤烟和甘蔗等农业作物,除棉花的试种不尽人意外,其余均获得丰产。1938 年秋收时,省政府主席龙云亲自到垦殖局视察,见庄稼获得丰收,对垦殖局的员工不辞辛劳取得的成绩予以嘉奖,并宣布把原来命名为永丰渠的那条运河改名为嘉铭河,以赞誉缪嘉铭(云台)兴办水利的成就。到1944 年,垦殖局已在草坝新建了大小9 个新村,新开出稻田五万余亩,除垦局自种四千亩,三万亩租给蚕业新村公司外,其余稻田按人口授给新、旧农户耕种,每年交纳耕种所得十分之三的租谷给垦局即可。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94 页。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除使用电动抽水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外,1938 年冬,缪云台派他的得力助手金龙章为垦殖局购来一台英国制的柴油拖拉机,在草坝使用后效果不错,草坝成为云南率先使用农业近代运输工具的地区。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86 页。留学生们以科学的方法兴水利、办农场、引进农业机械工具,不仅为滇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民国时期的粮食危机,为家乡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发展近代农业。就种桑养蚕而言,法国都鲁斯大学园艺学和养蚕专业毕业的浙江留法学生葛敬中通过考察后,向开蒙垦殖局租用蒙自草坝的3 万亩土地创办了蚕业新村公司。在他的引领下,许多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蚕桑系毕业的学生、镇江各蚕种场的技术人员、镇江女蚕校的毕业学生,纷纷来到草坝,又从附近农村招来农家妇女养蚕,有的农民全家迁来蚕业新村落户。大家同心协力,在草坝开垦荒地8 千亩,栽桑树,建蚕室,办丝厂,生产逐年发展,先后建成4 个蚕村,使原来草莽遍野的草坝,变成了桑树成片的新农村;从植棉来看,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写过《日本农村调查》的腾冲留日学生张天放、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博士、中国棉业专家、浙江籍留学生冯泽芳为云南木棉的推广及木棉公司的创办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开蒙垦殖局从1939 年大量栽种烤烟和甘蔗,同时建立制糖厂和烤烟房。制糖厂生产红白糖和酒精,烤烟运销昆明制烟厂。谈到云南烟草事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安徽留法学生常宗会和云南大理留法学生徐天骝。常宗会任昆明长坡试验场场长期间除试种出云南省烤烟唯一推广的品种——金园种外,还从美国引进大金园种,使之成为云南省烤烟生产的主要品种;徐天骝任烟草改进所副所长、所长期间,通过深入烟草种植区调查研究,在江川、玉溪地区生产出全省品质第一的烤烟,使这两个地方成为驰名中外的“云烟之乡”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 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244 ~246 页。。以上省内外留学生的作为不仅使民国初年依靠种桑植棉来调整农业结构的政策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还发展出了新的烟草业和制糖业,为云南近代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云南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云南,众多的中国近代留学生或担任管理农业的行政长官、或创设农业科研机构、或创办农业公司和工厂,使云南的农业朝着产品商业化、生产机械化和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为云南的农业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近代中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留学生们推进农业近代化的积极实践在当时往往收效不大,但这种努力的影响非成败可以衡量,留学生们的作为对推动云南的农业近代化进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云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云南邀您来“吸氧”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