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丽
(燕山大学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网络作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媒体,覆盖面大、渗透力强,已广泛深入到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网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扩大化,网络成为新时期的新兴载体,如何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较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隐蔽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贴近广大学生的内在诉求。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见解、与他人进行网络交流等方面的自由度得以较好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掌握了交流的主动权。[1]正因如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学生作为交流的双方,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角色的弱化使得双方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以更加放松和平静的心态处理相应的问题,彼此之间的包容性和认同感得到较好的体现,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网络的开放性最大优点是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学生,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获得教育者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自我教育的空间十分巨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权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不仅可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利用和发掘,而且可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发布、评论和反馈。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时效性非常明显,无论是在信息的更新周期还是在信息的传播速度等方面,都十分及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教育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性,拓宽了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网络作为强大的信息收集器,可以获取受教者在生活中的概况以及思想动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洞察学生的心理特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轨迹,把科学健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认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的方便化和虚拟性使大学生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受到挑战。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交往范围扩大,随之而来的交流障碍和交际困境,使得大学生让网络成了其宣泄情绪和展现自我的途径,他们可以通过 E-mail等网上交流的平台释放自己。但利用“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学生脱离、逃避现实世界,不断封闭自我,无形之中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会诱发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教育方式面临挑战。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针对性很强,教育者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灌输性也较为明显,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较差,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互动没有充分展开。网络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平等互动的学习方式渴望强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无形的挑战。同时,当今社会,网络的互动性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致使网络信息误传,网络的负面影响暴露无遗,甚至引起了社会混乱,例如埃及的学生事件。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3]而且提供了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虚假、暴力、淫秽、反动等内容层出不穷,网络污染现象严重。在网络面前,大学生张扬个性的方式产生偏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容易感情用事义气用事,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不能坚守道德底线,甚至出现道德失范。[2]
网络化时代,教育者以往那种权威者的地位不复存在,网络的平等性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权得以保证,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平衡的局面。教育者在知识的更新方面较网络传播的速度慢,在网络技术的运用方面较学生弱,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很是被动,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网络的发展而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践内容和方式。网络教育者应继续发挥现有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将网络作为有效的载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离不开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观念,把握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掌握和利用网络特有的规律,消除网络对学生思想的负面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积极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提高执行力,充分应用网络载体,掌握网络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养。网络作为新兴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路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的效果。[4]教育者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高校自身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障碍。
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助者——大学生的头脑,开展具有特色的“红色旋律”教育。在高校中,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举办大学生主旋律教育——“红色旋律”教育。主旋律教育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创新主旋律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主旋律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挖掘校园有用的信息资源、拓展教育空间。网络的迅速蔓延,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各种渗透和攻击依然存在。网络的兴起,更加助推了西方敌对势力分化和西化我国的进程。他们利用网络途径,向我国兜售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肆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极大地动摇了我国部分民众的思想观念,特变是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这也阻碍了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网络化,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红色旋律”教育在教育水平和育人成果上都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手段,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好了人员上的保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交流系统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的BBS、QQ、E-MAIL和OICQ、博客、播客等,具有交流的开放性和主体身份的隐蔽性,在交流过程中,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采取不同的交流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信息能够被不同的群体所认同和接受,真正做到急大学生之所急,想大学生之所想。在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多学科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教育途径,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引导与保护相结合,在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舆论的引导,加强主导思想的教育,但不能对学生轻易进行指责,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第二,注重主体与受体的平等性,要共建和谐平等的交流和沟通的舞台;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反映情况做出应答并加以处理,进而带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如成立大学生网络实践中心,由专门的综合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通过 BBS、微博、飞信、博客、聊天室、空间等交流平台,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理念通过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体,更好地传达到学生中。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内网站。网站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思想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专家答疑、心理咨询、师生交流等版块,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创设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5]
开通“绿色网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教育者以平等的网民身份进行教育,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正确的思想,学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思想观念适时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网络互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得到加强。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不太丰富、涉世不深、自制力薄弱,在鉴别是非方面的能力较差。防范和消除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尤其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各种弊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高校的“绿色网络”,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单调牵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不断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网站的活动内容,拓宽主题教育活动的参与面。打破年级、院系、班级和专业、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加强网络的建设,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作为新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网络环境的特征,结合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采取新对策。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保证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科学地发展。
[1]兰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23.
[2]高欣.对网络文化的若干思考 [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5.
[3]张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6:25.
[4]綦玉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D].兰州:兰州大学,2002:10.
[5]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