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

2014-03-06 15:18:02李荣兴
关键词:士卒卫青大将军

董 华,李荣兴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以外戚身份贵幸,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历史现象。而这些外戚能够以德能称世者寥寥,因此,导致人们对外戚一向诟病甚多。在中国历史上以抗击匈奴闻名的大将军卫青,由于李广之死和外戚身份,一直饱受责难;又由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又满怀深情地撰写了《李将军列传》,人们便以为司马迁对卫青心无好感,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只要认真研读《史记》,便不难发现,司马迁对卫青不仅毫无恶意,而且还是充满敬意的。这恰恰说明了司马迁的秉笔直书的信史精神。

一、实录战功,本色英雄

作为一位抗敌将领,司马迁重点为我们讲述了卫青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此,司马迁通过一系列战争的具体数据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卫青的形象:“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文中引用原文,除特殊说明,均出自司马迁《史记》。同样是“军各万骑”,各位新人老将均无所获,甚至“亡七千骑”、“为虏所得”,初出茅庐的卫青却能“斩首虏数百”,不能不说卫青在军事上具有先天独具的才能。

当然,任何事都有偶然与必然,但偶然只能一两次,绝不会一再出现,如果连续出现,那就是必然。如果说第一次出征即有所斩获是有些运气的话,在其后的历次战斗中都能功勋卓著,就绝不是后人所说的:“卫青不败乃天幸”了,而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为巩固汉代边防、维护汉王朝的稳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元朔元年春,……骑将军青……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其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馀,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馀人”;“ 元狩四年春……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终其一生,“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缴获牲畜以千万计。

在汉匈常年拉锯战中,卫青可以说是战功卓著,声名显赫,终汉几百年,鲜有匹敌。卫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抗击匈奴的呢?自从汉朝建立以来,便与匈奴结下了“不解之缘”:刘邦第一次出击便被围困在白登山上,还是靠“使使间厚阏氏”,才得以其“从解角直出”。其后,由于汉朝马的品种不良,汉军不习骑射,对北方地理形势不了解,对其气候条件不适应等因素,在与匈奴的作战中一直处于劣势。

历经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直到汉武帝初年,仍然对匈奴人卑躬屈膝,谨言慎行,推行和亲政策。所谓和亲,是单方面的,每个单于即位,汉朝就将自己的公主送与其做阏氏,而匈奴从未送公主做汉朝的皇后。这并不是因为汉人嫌其“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引自(东汉)蔡琰《悲愤诗(其一)》。,而是敌强我弱的缘故。除此之外,还要送与匈奴大量的丝帛、珠宝、玉器,匈奴回赠的不过是象征性的几匹马、骆驼而已。对于匈奴人的蛮横无理、烧杀抢掠,汉朝上下也是痛心疾首的,无奈国贫兵弱,马匹不良,只能饮恨吞声。直到卫青、霍去病大军踏破贺兰山之后,汉人才敢大声说话,才敢公然叫嚣“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汉。”。由文帝时的只能“军长安旁以备胡寇”,到武帝时的“太仆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余里,至浮苴井而还,不见匈奴一人。汉又遣故从骠侯赵破奴万馀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亦不见匈奴一人”。可以任意在匈奴长期占据的居延泽上建筑城亭列障。为方便匈奴人随时来降,专门修建受降城。双方力量的升降沉浮由此可见一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这时“单车欲问边”,就可以放心地“属国过居延”了*引自(唐)王维《使至塞上》。。

在卫青与匈奴人的七次战争中,先后随同卫青一同出击的有霍去病、苏建、李广、张骞、公孙敖、赵信等。在这些将领参加的战斗中,除霍去病战功赫赫外,都有过“灰色的历史”:“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李广或迷失道路,贻误战机,或为匈奴生擒,伺机逃脱;张骞两次留迟后至;赵信直接奔降单于;公孙敖“凡四为将军,出击匈奴,”但却两次“亡士卒”,其中一次率万骑,损失竟达七千之多。这些人尽管多次参与对匈奴的多次战斗,但大多无任何功绩可言,包括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

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唯独卫青保持不败,而且战功卓著,这仅仅用“卫青不败由天幸”能解释得通吗?

二、摹写细致,唯恐不尽

再看司马迁笔下卫青的为人。

姐姐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却从未以势压人,而是处处表现得很低调,“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於平生。”汲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人恒喜恭维,能够礼遇地位远在自己之下又表现出对自己大不恭的人这样谦逊有礼,实在是难得。元狩六年春,卫青带诸路将军出击匈奴,“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在军法森严的时代,卫青没有听从周霸“斩以明将军之威”的建议,而是说:“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这一方面说明卫青为人非常谨慎,将杀伐大权留给汉武帝,但也说明卫青不是一个滥用职权,喜欢弄权之人。尤其是李广三子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对一个竟然敢于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的小小郎中令,卫青非但不进行正当防卫,将对方置于死地,反而将此事隐瞒下来,这在李广是绝对做不到的。当年就因为霸陵尉按照法律规定,制止李广夜行,将其留宿亭下,李广在再次被启用后,“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说明卫青的心胸气度要远远强于李广。在沙场征战立功归来,得到皇帝褒奖时,卫青没有忘乎所以,而是首先想到追随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部下。“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就连司马迁也承认:“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对他“天下未有称”而感到遗憾。

由于历史的原因,卫青在抗击匈奴的前期,汉族军队对匈奴人是充满畏惧情绪的,是卫青打出了汉族军队的气势和威风。而后期则由于汉武帝更加宠幸青年将军霍去病,每次出征前,霍去病“所将常选”,其所挑选的都是“敢力战深入之士”。尽管如此,仍然没能阻挡卫青向匈奴腹地大举进攻的步伐。元狩四年的漠北战役,匈奴军队人多势众,而且都是精锐部队,又以逸待劳;汉朝军队刚刚经过一千多里的艰难行军,李广、赵食其所帅右军由于道路迂回,迷失道路而未能参加战斗。但卫青镇定自若,指挥有方,采取了武钢战车结环为阵防守,骑兵进攻的车守骑攻的新战术和分兵合围战术,克服了汉军刚刚穿越沙漠,兵疲马乏,骑兵人数少于伊稚鞋的以逸待劳精锐主力部队的缺点,仍然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

与霍去病相比,卫青军队杀死敌人并不算多,但他们缴获的辎重、牲畜却十分可观,以千万计,大大动摇了匈奴的物质基础,丰富了汉朝的食物、战马,可以说是以战养战,为以后对匈奴作战提供了丰富物资保障。后人认为司马迁崇尚李广是缘于对以汉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刻薄寡恩的憎恶,这里边也包括卫青。司马氏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仁爱士卒进行了充分描写,说他“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作为一个生长在封建时代,深受等级观念熏陶的将领,带兵打仗途中,能够如此对待自己的手下,实属难得,令人肃然起敬。但卫青做得如何呢?尽管司马迁在本传中没有透露,但却通过淮南王的手下告被之口告诉后人,“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还说他“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显然,在这方面,卫青并不逊于李广。既然“众皆乐为之用”,说明卫青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以贯之。但人的一生,往往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自《诗经·大雅·荡》。。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姐夫,又是大将军、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战时能够“为士卒先”,享受在士卒后,不仅是“虽古之名将弗过也”,即使翻遍二十五史,恐也难寻几个。李广去世后,其子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堂堂大将军,是出于什么考虑甘心忍受这种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呢?是因为李广的死感到内疚还是心胸大度不予计较?我想当时卫青调李广到右军,既是考虑武帝的嘱咐,又是出于战事的需要,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自责。所以,在司马迁笔下,卫青是一个心胸开阔、心地善良、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秀将帅,而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小人。由此我们也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为什么卫青在抗击匈奴入侵的战争中没有败绩、战果辉煌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李广列传》用了3712字,而《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竟用了7009字;李广单独立传,卫青与霍去病和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正如姜宸英在《湛园未定稿·书史记卫霍传》中所说,司马迁对卫青功劳的摹写是唯恐不尽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卫青的外戚身份而另眼相看,而是以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描写,认为司马迁抑卫扬李完全是后人的误读。司马迁也许对外戚集团的专权现象有所不满,但他仍能实事求是地为我们描绘卫青这一形象,这恰恰说明了司马迁的秉笔直书精神。也许在司马迁看来,评价一个人,更应该注重其才能,看他做了什么,而不应看他的来历,尽最大可能来发挥他的潜质,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司马迁记载历史,始终站在一个公正的史官应有的高度,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均予以客观地描写,尤其描写人物,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游侠刺客,都会如实记录他们的言行,描绘他们的人品,将他们如实记载在史册之中。这种实录笔法,信史精神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充分,如《高祖本纪》和《吕太后本纪》等,司马迁不会在其中随意美化任何人,也不会随意丑化任何人,这是对《春秋》笔法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作为历史学家大手笔的基本体现。故此,扬雄在《法言·重黎篇》中称“太史公曰实录。”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高度评价“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些都是对《史记》实录基本原则的最好的归纳,也是对司马迁信史精神的高度褒扬,更是《史记》得以流传千载而价值有增无减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史记研究集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2]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28.

[3]曾小霞. 从《 史记》 和《 汉书》 看汉代文学之演变[J].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39(3): 58-61.

[4] 周忠庆.司马迁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C]//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7.

[5] 郭春雨.《史记》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 刘军华.司马迁与士文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7] 张浩兰. 《史记》 中 “太史公曰” 之人文观照[J].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0(1): 73-76.

[8] 李茉妍.从《史记》看司马迁对先秦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25(2):89-91.

[9] 刘猛. 20 世纪《 史记》“太史公曰” 述评[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2): 89-91.

[10]袁春艳,张丽萍.再探《史记》的创作动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06-108.

猜你喜欢
士卒卫青大将军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一代名将卫青:从奴隶到当朝驸马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大将军搬砖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一曲征歌写华章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9
“彭大将军”也写诗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