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弊端,更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即使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经营方式始终也坚持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2010年,美国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农场有88%属于家庭农场,而生产的农产品占全美农产品生产量的79%。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是对原有基本经营制度的否定,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也不是简单搞农业的企业化经营,而是对原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其中,家庭经营是基础。同时,要注重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互动和互补,更要结合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推动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选择。
山地、丘陵较多的农村地区,不容易推行大规模的机械作业,企业经营意愿不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农场更为合适。对于土地平整、农村 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区域或其余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地区,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早已成为家庭经营的重要补充。例如,东莞市望牛墩镇对农民土地统筹后,实现集体经营,建立奥运蔬菜基地,同时,开通了奥运蔬菜网上商城,尝试用网络渠道销售蔬菜。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农村合作经济有利于摆脱大多数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单打独斗的境地,破解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是极为关键的环节。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的农业生产者应该更懂得农业技术的规范操作、产业化的流程和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要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推动农业技术的转化,推动农业技术在农民、各类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之间的扩散。例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20多年来,企业产值从3 000多万元上升到300多亿元,成为全国农业企业经营的典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当时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安排。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仅仅从产权的角度来看,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土地的产权主体模糊,产权的结构残缺,缺少激励和监督机制,土地财产权益保障不力。
由此,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这是基本国策;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稳步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加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仅是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而且要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下乡和农产品的快速进城、出口和在农村的内部循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销售价格波动过于频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伪劣假冒问题。由此,要高度重视流通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体系,使城乡流通成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加快城乡流通体系的完善,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村农产品集运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加大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建设力度,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比重;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仓储和运输的投资和运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行业协会、超级市场的沟通,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