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轩
[郑州大学,郑州 450006]
黄帝文化,是黄帝时代以黄帝为首领的黄帝部族在广袤的古代中原大地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的总和。黄帝时代,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涌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制定历法、烧制陶器、建造舟车、修筑宫室、种植五谷、饲养家畜、养蚕织绸、垂衣而治、音乐绘画等。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几乎都被后代所继承并与其他地区的文明相互交融并不断发展,才有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正如著名学者钱耀鹏先生所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新石器时代基本文化特征的认识日趋全面。作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世界古文明地区,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都是这一时期奠定的。”[1]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辉煌灿烂,其奠基时期也正是中国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黄帝时代。因此,从尚黄习俗的产生与发展研究黄帝文化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黄帝文化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大多以黄色为尊。这种尚黄习俗形成于黄帝时代,并且由于黄帝的崇高威望与黄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持久影响使这一习俗得以沿袭和不断发展。尚黄习俗的产生是以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崇日拜土观念为基础,在黄帝时代发展为华夏先民的共同习俗,尤其在服饰色彩方面,后经流传甚广的“五行”学说与佛教、道教的渲染,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中国人是黄种人,黄土高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先祖,黄色是阳光的颜色,象征光芒万丈,普照四方;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孕育万物;黄色是黄金的颜色,象征财富;黄色还是皇色,象征权势与高贵等等。因此,黄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历久不衰的尊崇之色。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P603)黄帝时代是华夏先祖发明创造的集大成时代,但黄帝时代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在黄帝时代以前中华先民已经对黄色情有独钟,在《山海经》中多处有所反映。如:“中皇至山,其上多黄金。”[3](P32)“历石之山,其阳多黄金。”[3](P166)“女几之山,其下多黄金。”[3](P142)“大荒之中……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3](P265)“西北海之外……有两黄兽守之”[3](P248)等。
到了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有所发展,由于太阳和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人们对客观现象认识的有限性,自然产生了对太阳和土地的崇拜。黄色既是太阳光的颜色,也是土地的颜色。这样一种来自太阳、土地的自然之色,被认为是与生产、生存、生命相关的颜色。而且从色彩本身来说,由于黄色的波长适中,是色相中光耀度最高的颜色,黄色给人的色彩印象是辉煌、醒目,给人的心理感觉是温暖、和谐、舒适。在农耕部族崇日拜土的原始观念基础上,色彩方面的“尚黄”倾向就极易产生。这样,在原始部落趋向统一、融合的黄帝时代形成尚黄习俗是十分自然的。
尚黄习俗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影响最早见于史书中有关黄帝时代服饰的一些记载。例如《说苑·辨物》记载,黄帝时代在举行盛大的祭礼前黄帝都要“备黄冕……斋於中宫。[4](P475)《逸周书·月令解》载 “天子 (黄帝)居太庙太室,乘大轲,驾黄骝,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5](P21)《礼记·郊特牲》也载黄帝 “黄衣黄冠而祭”。[6](P122)《韩诗外传》卷八载“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7](P277)高辛的《大戴礼·五帝德》亦载:“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精献衣,执中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8](P121)这些记载都表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尚黄现象形成于黄帝时代的祭礼服饰。
甚至“黄帝”这一称谓的产生,也与尚黄观念不无关联。 “黄”色代表着无上的尊贵。华夏民族的先民及后裔们用“黄帝”来称呼他们心目中最崇敬的远古部族首领,赋予了“尚黄”观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尊族特色,而对黄帝的崇敬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族的尚黄观念。“黄帝”之“黄”亦是赞其“有土德之色”。《白虎通义》释黄帝之义曰“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9](P40)
由于黄帝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的始祖地位,使黄帝时代所创立的尚黄习俗极易引起历代人在心理上的普遍认同与共鸣,使黄色成为吉祥、尊贵的代表。人们用“黄”与“帝”称呼位于五帝之首的这位华夏氏族孕育之际的部落联盟领袖,即是明确地表达了华夏先民对这位新石器时代的部族领袖的敬重,以及对他在祭礼时开创的尚黄习俗的尊同。是对中华始祖的尊崇与民族认同感在色彩观上的表达, “黄”色由此正式成为华夏族的尊崇之色。
《周易》就明显受到了尚黄观念的影响。在《周易》的经文中,凡出现“黄”的事物为喻,其占断便是大吉大利。如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 “离卦第三十篇”中写道:“(离)六二,黄离,元吉。”释为“黄离,元吉:黄,中之色。是用‘黄’色喻六二居中,能以柔顺中正之道附丽于物,故获元吉。即,保持中正的黄色附丽于物,至为吉祥。”紧接着下文中又说:“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10](P159)
据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伐封就用涂金的“黄钺”作兵器,兼作仪仗。春秋时期以黄色代表正统及其他一些美好的东西。如《诗经·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11](P55)就是用以讽刺尊卑不分、上下颠倒。《诗经·豳风·七月》说:“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11](P265)是说王公贵族的服装多为黄色。《诗经·小雅·都人士》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以黄说狐裘,这里“黄黄”是赞美、美好的意思。[11](P468)
由于服饰色彩本身的符号作用,所以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历代君王帝后的服饰色彩。帝后服饰不可避免地要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为显示其地位的至高无上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在确定服饰色彩时,往往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出发,选择君王服饰的色彩,使服饰色彩赋有政治含义和标示性作用,起到见服色而辨其权威的效果,以取威慑臣民之效。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观虽然由于五行说和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出现过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尊黑等,但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习俗形成并趋向稳定的汉代又重新确立了黄色的尊崇地位。这一过程说明尚黄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思想根源,所以形成于黄帝时代的尚黄习俗得到历代人士的赞同和渲染,使这一习俗久远流传。
但即使在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影响下选择崇尚其他颜色的朝代,尚黄观念也依然存在。例如周代尚赤,但周天子的礼服在季夏时节也使用黄色。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虽称得水德尚黑,但黄色也没有完全被放置。《史记·秦始皇本纪》说: “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12](P62)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分别赋予了“自、青、黑、赤、黄”五色。“阴阳五行”之间相克、相合、相生的内在关系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色彩观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将五行说改造为五德终始说,宣称土、木、金、火、水五行分别代表不同的王朝,周而复始,相生相克。邹衍的学说由于顺应了改朝换代的需要,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的尚黄习俗的沿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尚黄习俗在汉朝获较大发展。《史记·封禅书》载鲁人公孙臣上书汉文帝曰:“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12](P183)此公的上奏虽未能马上见效,但的确产生了较大影响。至汉武帝时,汉武帝对“五行说”以及“汉为土德”之说深信不疑。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于太初元年下令改历, “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12](P119)黄色由此正式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成为汉王朝国运昌盛的象征。汉王朝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古代的又一个大一统帝国,国力强盛,历经四百多年,其思想、文化、艺术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尚黄的习俗也因此更加广为流传延续。汉代佩绶制度规定,黄赤绶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才可以佩戴,由此可见黄色在当时的尊贵地位。由于尚黄习俗的深刻影响, “黄”有代表天道,代表政权,代表正统之义,以至于本意反对皇权的农民起义军也打出“黄”的旗号。例如东汉末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便自称“黄天”,他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将士人人头包“黄巾”,史称“黄巾军”,黄巾军打出的口号则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对于汉以后的尚黄现象古书中亦多有记载。如《魏书·李彪传》曰:“故夏卑宫室而恶衣服,殷汤寝黄屋而乘辂舆”。[13](P238)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说黄帝“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14](P32)南北朝诗人谢朓在《始出尚书省诗》中曰: “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黄旗映朱邸。”[15](P151)《隋书》也曾载:“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黄,百僚毕贺”。[16](P10)
至唐朝,尚黄现象更有所发展。虽然唐朝服饰多姿多彩,但黄色仍为皇家所独揽专用。唐高祖武德初年,唐高祖下诏禁止普通人服黄色,“黄袍”遂成为帝王专服。自此,“黄”色成为“皇”之色。《新唐书·李泌传》说:“泌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17](P4632)其中 “著黄者”是指唐玄宗。唐代帝王崇尚黄色,穿的是黄色龙袍。皇后也穿黄袍,只不过袍上绣的不是龙而是凤凰图案。初唐时,按规定,四品宦官可以穿黄色官服。到唐中宗执政时,七品以上宦官就可以穿黄色衣服。所以,这时穿黄色衣者众多。到了唐玄宗时代,宦官地位更加提高,宦官只要能讨得皇上欢心,可以立刻加授三品官衔,赏穿黄色官服,但宦官的官服上不绣龙。其他官吏穿黄袍将被视为谋反。唐高祖亦是以储黄袍、巾带为常服。唐代不仅在皇家服饰上尚黄,而且在妇女的面妆上也尚黄。最为流行的额黄即在额头上涂抹黄色。额黄虽起源于南北朝,但至唐代更为盛行。唐代传世画作以及唐代出土的陶俑及墓葬壁画中妇女形象多饰有额黄,这在著名的唐诗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白居易的《时世妆》中:“斜红不晕赭面状”;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此处鸦黄即指额黄);李商隐的《蝶》中“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等,所吟咏的都是这种妆饰。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尚黄观念愈加流行。自陈桥兵变,赵匡胤披上黄袍,就意味着成了皇帝,至此,黄色具有了更深的政治意义, “黄袍加身”成了登基称帝、君临天下的同义语。这使黄色的使用范围扩至极致。凡与“皇”家有关的一律加“黄”字。户口册籍,封面用黄色,称为“黄册”;发布殿试中试者名单用黄纸书写,称为“黄榜”,宫廷重地亦称“黄门禁地”。黄色代表的权势与尊贵更加处处彰显无遗。如宋代天子衫袍,有三种服色,第一种就是赭黄、淡黄袍衫,在大宴时穿用。《宋书·符瑞志上》说:“帝尧之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又《宋书·符瑞志上》载汉代术士尝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13](P237)还有《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的义旗也是黄色。甚至宋人对黄色花卉也情有独钟,牡丹名品“姚黄” (花朵色黄)几乎一直是供不应求,宋朝时每年必须向京师专供,才能满足宋朝宫廷对“姚黄”的需要。民间人士在市场上购买姚黄则需付出“一枝千钱”。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规定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但同时还规定,黄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黄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明代赐给大臣表示权力,惩罚官吏的有“黄棍”;高级官员的仪仗有“黄线伞”。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十六年定 (天子),衰冕之制,玄衣黄裳;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黄、柳黄、姜黄、明黄及诸紫色,违例者治以重罪。
清朝对黄色的崇拜在服饰体系中达到了极致。在服饰色彩中,黄色是皇家的首选专用色。在黄色体系中,清朝统治者认为地位最高、等级最高的是明黄色。所以清朝规定明黄色为皇室专用。例如从清朝朝服来看,按服饰制度规定,清朝皇帝的冬朝服和夏朝服使用的都是明黄色。皇帝以下其他人的朝服颜色则另有规定,皇子的朝服是金黄色;但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以及民公、侯、伯的朝服,不得使用黄色更不能用明黄色;还有皇帝的端罩的里子是明黄色缎里,皇子端罩是金黄色缎里,而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的里子都不得使用黄色。皇帝的龙袍使用明黄色 (龙袍只有皇帝可以穿用,皇帝以下王公贵族皆用蟒袍),皇太子的蟒袍是杏黄色,皇子的蟒袍是金黄色。此外,清朝宗室及有功之臣可佩戴“黄带”,有功之臣还可得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均服黄马褂,皇帝巡幸时,启从乘舆,以壮皇威。还有,清朝的国旗也是“黄龙旗”。
太平天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也同样深深受到了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影响。据资料显示,天王洪秀全的王冠是黄色的,用纯金制成,列王至丞相穿黄缎袍,列王至总制用黄马褂。1860年,天王洪秀全发布的《谕苏福省所属郡县四民诏》是用黄纸印刷的。现存于太平天国博物馆的团龙马褂是太平天国高级官员穿用的官服,是以数种彩线在黄缎上绣制的。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后,掘出洪秀全的尸体,发现其尸体是用黄色绸缎包裹的。
中国古代的尚黄观念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宗教领域也不例外。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是影响较深的两门宗教,二教都与黄色有不解之缘,均对黄色推崇备至。佛教视黄色为神圣之色,从佛殿装饰到僧人着装,以至佛教徒献给佛像的“黄单”,均为黄色,以示对佛的虔诚。黄色象征高贵和权势、地位,因此,佛教寺庙中的方丈要穿杏黄袍,着杏黄色布袜,脚蹬纯黄色福字履。不论方丈上殿或是迎宾、外出均如此着装。道教的尚黄比起佛教有过之无不及。道教崇拜黄帝的“服黄衣戴黄冕”,所以道士皆尚黄,一般使用黄色头饰,道士也习惯被称为“黄巾”。虽然道士的常服可采用其他色彩,但在重要场合和仪式上穿着的服装多采用黄色,例如受戒仪式上穿着的“戒衣”就是黄色。道教与五行五色学说联系紧密,在五行五色学说中,土为黄色,而道教也认为土是“万物之母”,土德最厚;道教赋予“道”以化生万物之父的地位。并由此推衍出“天生地养、天父地母”。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就说:“天,父也。地,母也。” “地者,人之真母。”故道教尚黄更是非常自然的。
尚黄习俗不仅存在于汉族,对少数民族也有很大影响。例如藏传佛教也崇拜黄色;在维吾尔族文化里,黄色同样象征着“丰收、阳光、高贵”;在畲族文化中黄色代表着丰收;尚黄还是彝族色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将玉与人性相融合的文化。玉佩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传统。黄玉由于其特有的色泽更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在中国玉文化中最为尊贵并且具有神秘性,为皇室与宗教专用。在红山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等处都有黄玉制成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表征着黄玉在远古时代具有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和田玉中数黄玉最稀少而且非常漂亮,因此价值昂贵。田黄石就更是价值不菲的珍品。不仅因为其藏量稀少,更由于其与尚黄习俗有关。近日报载“田黄的收藏价值是与中国古代尚黄……密切相关的。它有着‘福、寿、田、黄’之寓意,故被人称为‘帝石’。”其市场价值逐年上扬。[18](P67)由此可见黄帝时代尚黄习俗的影响至今尚存。
从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产生、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黄帝文化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看到了黄帝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根深蒂固的。黄帝文化不愧是对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影响至深的始祖文化,认真研究和弘扬黄帝文化,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代价值,对弘扬华夏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钱耀鹏.略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与起始标志 [J].西部考古,2012,(1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山海经 [M].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刘向.说苑译注 (第18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孔晁.逸周书卷 (第6卷)[M].
[6] 戴胜.礼记 [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7] 韩婴撰,许维遹校译.韩诗外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王云五主编.班固撰.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白虎通义上中下 [M].
[10]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 程俊英.诗经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 司马迁.全本史记大全集 (第一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13] 杨端志.汉语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4] 陈习刚.郑州与黄帝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 陈冠球编注.谢宣城全集 [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16] 魏徵.隋书 (1)[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7]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 曹丽秋.精品田黄领衔玉石市场 [J].艺术市场,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