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荣荣,高布权
(1.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当前,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已经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走向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对电子网络产品的广泛生产、推广及运用。截止2012年初,全球有30多个国家将完全普及数字电视机,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60亿,全球网民总量已经达到22.7亿……。[1]手机、计算机、电视等电子网络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并且逐步同人相异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人自身的进化。
“异化”一词出自于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陌生化、分离”之意。黑格尔第一次将原本是生物学范畴的“异化”提升为“外化和分离”的哲学范畴,并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2]。而费尔巴哈将“异化”的概念引申为“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3]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现实,在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合理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说。马克思认为,“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所以“异化”就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出一种不同于此物的彼物,并伴随此物被奴役、被压抑的一种“反身”现象。
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又突出地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尔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写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人类的幸福和进步的增长,而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统治力量的增长,以及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的增长。”[5]法兰克福学派虽然淡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异化动因以及自身的弊端,却揭示了科技异化这一中性问题。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6]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异化日益凸显为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就是指人类发明、创造、应用电子网络在造福于人类自身的同时,电子网络又反过来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且指出了劳动异化是私有制运动的结果,它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灭亡。事实上,马克思笔下的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制度异化与市场异化二元引擎的结果,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以及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障碍。电子信息时代下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则更多地是市场异化与科技异化二元引擎的结果,其复杂性在于科技本身具有自然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因而科技这种内在“反身”的张力使科技异化包含着“异化交错”的形成机制,既有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规约化的科技异化,又有由人的认识局限所导致的科技异化;既有由人的劳动生成的科技异化,也有由市场形成的科技异化。可见,人与电子网络异化虽然没有消除原有的劳动异化的本质,但却形成了许多新的表征。
1.人与电子网络异化是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的异化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或动作而实现的、通过感性或理性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人的思维是基于肉体的,具有反应性、创造性、机动性等特点。人们为了减轻思维的复杂性与重复性,于是通过研制出电子产品来协助人的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把电子产品模拟思维的这种功能叫人工智能。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原本是有机性与无机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创造性与重复性、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关系,但电子网络时代下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却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的正常关系被倒置了。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人的思维客体化,模拟思维主体化;人的思维无机化,模拟思维有机化;人的思维被动化,模拟思维主动化;人的思维非社会化,模拟思维社会化。人的思维与模拟思维的异化直接导致了人的思维功能的明显弱化。
2.人与电子网络异化是人的角色异化
电子信息时代下,人类处在一个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的二重化世界中。现实世界就是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现实社会,而虚拟世界则是在计算机的模拟环境之下、人类无法直视的一种独立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网络世界。人与电子网络角色异化就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无法满足市场竞争与炫耀性消费而产生的无限需求,从而把自己当成虚拟世界的一个角色,替代现实的角色,追求现实无法满足的欲望,其实质就是人的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关系倒置了,具体表现为:虚拟角色主体化、实体角色虚拟化;虚拟关系实体化,实体关系虚拟化。它致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在虚拟世界的形象,逐步脱离现实世界,许多人开始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存在感和归属感,由于虚拟世界中人的欲望可以无限度满足的特性,人常常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使得人正在失去真正的自我。
3.人与电子网络异化是人与自然的异化
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后,人类开始了一个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艰难历史,自然界也开始了一个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演化历史。人类史与自然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条世界历史长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界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和谐完整的世界整体。但在人与电子网络异化状态下,电子网络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人类凭借电子网络对自然的改造过程,既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过程。而自然对人的异化,集中表现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使得电子网络逐渐取代自然的地位与功能,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扭曲为人类对电子网络的依赖性,出现了电子网络“自然化”以及自然电子网络化,而且人类创造出的电子网络越发展,人的异化也就越严重,非人化与非自然化的倾向也就更加突出。
1.人对电子网络的依赖并受电子网络的奴役
在当今的电子信息时代下,人类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与电子网络息息相关。人际交往时用到手机,工作中会用到电脑,休息娱乐时要看电视,电子网络几乎无处不在,人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子网络而孤立生活,人正在与电子网络相异化。人们每天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这些电子网络上,而用于生存本意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人的时间和精力不再受自身独立地完全地支配,而是受电子网络自觉不自觉的支配;人不再自由,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人的自我主体性、独立性以及道德责任性都在不断弱化。据相关调查,青年人尤其是90后的青年人或学生群体对电脑、手机等电子网络的依赖程度最深,他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子网络,在家里、学校、单位、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时时处处都能看到被电子网络“异化”的“低头族”,他们在不停的拨弄着手机或敲击着键盘,旁若无人,置身于网络世界之中,将现实生活置之度外,甚至为此错失发展的机遇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真可谓是电子网络使“人死了,电子网络还活着”。
2.社会对电子网络的依赖并受电子网络的操控
在当今的电子信息时代下,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机构可以离开电子网络而孤立存在,从政府的管理到社会组织机构的运行方式、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社会秩序、社会发展都与电子网络密切相关。电子网络原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晶,然而电子网络却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障碍,出现了社会与电子网络的异化。政府的主流思想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但时时又会受到网络多元思想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社会秩序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呼吁民众维护,但又会处处遭遇网络谣言的煽动而发生混乱;民众需要借助网络寻找自我主体,但反而坠入网络五里雾中。社会负能量本想借助网络实现缩小效应,反而出现了放大效应;社会正能量本想借助网络实现放大效应,反而事与愿违。社会对电子网络的操控逐渐弱化,电子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却不断强化,出现了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化;政府网络化,网络政府化的倾向。
1.人与电子网络异化引发的人自身的问题
(1)人的感官能力下降。电子网络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不可避免的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这些电子网络产品,过度使用导致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对人的感官产生严重伤害。生活中,常常看到爱上网的学生要么很快近视,要么很早就得上老花眼;爱玩智能手机的年轻人甚至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整天将耳机挂在耳朵上的“流行族”的听力出现了明显的减弱;具有自动化功能的电子产品更助长了人的懒惰行为,由此导致人的肢体也在不断退化。
(2)人的认知能力下降。人每天都和电子网络接触,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电脑和手机上,缺少了观察周围事物的时间,也缺少了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时间,形成了图书馆“门前冷落”、网吧“门庭若市”的巨大反差,人们在“电玩”中就这样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过渡依赖电子网络,导致了许多人只会应用拼音在电脑上打字,却不会“写字”的现象,电子网络时代的“新型文盲”应运而生了;另外,电子网络中的一些错误网络资讯也很容易颠覆人的原有正确的认知,人们只信“网”,不信人,动辄“百度”,还有大量色情文字或视频对人的精神污染,由此导致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下降,仿电子网络性的暴力犯罪日益剧增。
(3)人的交往能力下降。电子网络时代,人类原有的直接面对面的交往大大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电话进行交流和沟通,虽然这种方式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见面交流的时间,但是这种方式却削弱了人的交流与交往能力,极大地弱化了直接交流的情感效应。一些人利用网络或电话与人间接交流还可以,但直接交流的能力与合作共事的能力则严重下降。最为典型的是,许多青少年由于长期身陷在网络中不与同龄人和长辈进行交流沟通,有的甚至患上孤独症、社交恐惧症、交流障碍症等等。
2.人与电子网络异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1)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人与电子网络相异化导致了劳动主体数量与质量的下滑,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为了在电子网络竞争中赢得优势,频繁地对原有的产品更新换代,导致了个人盲目追随新产品而搁置或丢弃原本能正常使用的旧产品,也导致了企业将庞大的库存旧产品长期堆砌或部分“回笼”,这又造成了物力与财力的极大浪费。另外,网络空间或手机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或病毒,影响了正常网速,也占据了大量网络空间和电脑内存,由此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被人类淘汰的电子产品出现了随意丢弃现象,一些电子产品因无法销毁而产生了很多固态、气态等放射性物质,造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电子网络产品的普遍使用,不仅产生污染,而且大量的散热导致整个地球出现了温室效应,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造成了社会诚信危机。电子信息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但由于网络或手机等电子产品无法过滤资讯的真伪,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行骗,导致人人自危;还有一些人借助网络快捷方式,恣意散步谣言,使人们难辨虚实;还有领导作秀、机构炒作、虚假广告、人肉搜索、各种门……让人眼花缭乱,不仅造成了人的隐私权受到威胁,而且还带来了社会失序、人与人之间失信。
1.个人应加强自觉,立足现实世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对电子网络的依赖
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的实质是倒置了人与电子网络的关系,所以对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的扬弃既要实现意识领域异化的扬弃,又要实现现实生活异化的扬弃。在意识领域中,个人必须重塑“人是现实的人,而非虚幻的人”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减少对电子网络的盲目崇拜,放弃对虚拟世界的精神寄托;在现实生活中,人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实世界才是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也是我们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改造的世界,人的理想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消极沉迷在虚拟世界中只会自欺欺人;因而人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律,信守科技伦理化规范,回归电子网络的工具化本位。
2.电子网络从业者应加强自律,诚信生产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打造永续从良产业
电子网络从业者在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扬弃人与电子网络的异化必须重塑电子网络特别是网络电子网络从业者的角色,重塑人性化科技,回归电子网络服从服务于人的本来功能;必须深刻反思电子网络从业者队伍中存在一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谋取不义之财的罪行,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彻底清除有毒有害垃圾,严格推行行业准入与退出制度;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不做社会的叛逆者,多做社会贡献者;特别是在产品生产、销售、回收过程中确保良性循环,在产业产品的永续发展上始终与产品的使用者建立诚信关系,与产品的监管者建立诚信关系,真正使电子网络成为服务于消费者、取信于消费者的阳光产业和阳光产品。
3.政府应加强自治,狠抓监管,净化电子网络环境,满足民生诉求,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政府对电子网络采取“自有放任”政策是导致人与电子网络异化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必须发挥在电子网络以及虚拟世界中“有所为”的功能,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加强对电子产品的准入、生产、经营、消费、废弃、回收各个环节的监管,严禁杜绝虚假有害信息进入网络而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毒害,严禁杜绝因电子网络随意“升级”或丢弃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电子产品特别是网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增强电子网络生产经营的规范性,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绿色科技,提高电子网络自身的效度与信度。同时,要站在关乎中华民族崛起的高度认识人与电子网络异化所导致的后果,要重点关注民生诉求,引导人的主体地位回归、现实角色回归、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重塑人的精神家园,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最终保证电子网络全面服从人及其整个社会的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vXIhosR7SJiVI5JDA
88vIbJcac1eGAqr5yF-uO-QJc-ivompY9w_GBDrVo7fYf1TbB
gx0tYjQWHdA4091IDRlX7xnu-t_lDFVi9Xeihq03.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9.
[3]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
[6]李桂花,张雅琪.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