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是由于腹股沟鞘状突先天未闭或闭合不全加后天腹内压增高因素所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为0.8%~4.4%, 男女比例15:1, 发病部位右侧 60%, 左侧 25%[1]。目前多采用腹股沟区腹横纹处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式治疗。2009年1月~2013年 6月河南洛阳伊川县中医院共对165例患儿行小切口术式结合无创皮内缝合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就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从2009年1月~2013年 6月开展此类手术共165例, 其中男152例, 女13例;年龄2月~13岁。单发病例以右侧居多, 达146例, 左侧10例;并鞘膜积液6例;合并双侧斜疝3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静脉麻醉。以腹股沟管体表投影与腹壁下方皮横纹交汇处取1.0~1.5 cm顺皮纹方向切口, 切开后钝性分离, 暴露外环口后向上牵拉暴露内环, 找到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在其内上方找到疝囊。若疝囊较大, 远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可横断疝囊, 远端旷置, 近端向上剥离至腹膜外脂肪, 于疝囊颈部行疝囊高位结扎, 距结扎端0.5~1 cm处切除多余疝囊组织。若疝囊较小, 可直接打开疝囊后行高位结扎, 将睾丸复位入阴囊, 保证精索无扭曲, 用可吸收线关闭浅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 切口采用皮内水平褥式5-0可吸收线缝合。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2~25 min, 住院时间3~5 d。术后切口甲级愈合158例(95.76%)。术后出现阴囊水肿4例(2.42%),严密观察下均自行消退。阴囊血肿1例(0.60%), 术后予止血处理、密切随访, 血肿均未增大, 后均自行吸收。切口感染1例(0.60%), 为急诊嵌顿疝术后, 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复发1例(0.60%), 再次手术后痊愈。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常见病, 易发生嵌顿, 常需手术治疗。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2]。近年来, 腹股沟区腹横纹处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式以其“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基层术者所接受。结合无创皮内缝合术有如下优点:①切口与病变部位相接近, 较小切口就能满足手术操作。②手术步骤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③不全面解剖腹股沟管, 损伤小, 不易损伤髂腹下、髂腹股沟及生殖股神经, 减少复发。④术后不用拆线痛苦小, 住院时间短恢复快。⑤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美观。但手术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术前应充分查体, 确定疝的存在和类型, 以免发生手术错误;②小儿腹股沟区发育不完善,与成人相此处解剖结构不分明, 腹壁菲薄, 精索、输精管和神经纤细, 易造成损伤, 必须对小儿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熟悉掌握;③手术操作轻柔, 止血完善。本组病例手术后的阴囊水肿和血肿均与此有关;④切口小, 术区局限, 即使手术者相当熟练, 也要确定结扎的就是疝囊颈。本组病例1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发现结扎部分为鞘状突。⑤手术结束后应将睾丸准确地复位至阴囊内, 以免睾丸扭转和医源性睾丸下降不全。
综上所述, 经腹横纹处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式结合无创皮内缝合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操作简单、省时, 损伤小、不留瘢痕, 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可靠等优点,可以临床上在基层推广使用。
[1]李正,王慧贞.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27.
[2]赵玉元.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1397例体会.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