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梗塞前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

2014-03-06 15:27史存才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抗凝心绞痛

史存才

42例梗塞前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

史存才

目的 分析梗塞前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42名患者均采用扩冠、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 治疗过程中有7名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4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8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2名出现心源性休克, 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死亡发生;本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为8 d, 最长为22 d, 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4.74)d。结论 给予梗塞前心绞痛患者采用扩冠、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是目前的常规治疗方式,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梗塞前心绞痛;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如今, 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正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肌梗塞患者的数量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 从而使得正常血流循环出现中断, 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严重的时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很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在发病之后半小时死亡[1]。而大多数心肌梗塞患者在该病发作之前会出现心绞痛,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大约有一半的心肌梗塞是由心绞痛发展而来。因此, 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梗塞前心绞痛对于降低心肌梗塞病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梗塞前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煤炭建设集团公司职工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绞痛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中有32名为男性, 10名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59.75±4.64)岁, 其中有6例为39~49岁, 24例为50~60岁, 另外12例为60岁以上者;患者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18例, 高血压22例, 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4例, 6例心绞痛病史和冠心病史, 6例平素健康, 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 部分患者自行采用硝酸甘油后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平卧、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等处理, 同时给予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片, 剂量为0.5 mg, 如果患者的疼痛比较严重则给予肌注痛定注射剂, 每次剂量为0.1 g[3];由于疼痛的刺激以及加上对病情的恐惧, 患者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则可能会加重心绞痛的程度, 可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适当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剂, 剂量为20 ml, 与500 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点滴, 同时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剂量为0.3 g, 用药方式为口服, 可一次性嚼碎[4]。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 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 半小时至两小时检查一次, 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 积极检测患者的体温并做好记录,检查患者的室间隔穿孔情况以及有无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检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变化是否稳定,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像。

2 结果

本组42名患者均采用扩冠、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有7名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4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8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2名出现心源性休克, 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死亡发生;本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为8 d,最长为22 d, 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4.74)d。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梗塞前心绞痛是处于缺血性心脏病中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状态,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则容易移行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5]。因此, 在发生心绞痛的时候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 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 临床研究表明, 梗塞前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有很多, 最主要的包括: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加剧、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和急速进展、心耗氧量急剧增高、复杂病变的严重器质性狭窄等等。患者的梗塞前心绞痛在发病的时候, 冠状动脉血流量就会减少, 无法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 如果病情没有加以控制则会进一步引发心肌急剧地由暂时变为持续性缺血以及缺氧, 引起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导致血细胞或者血小板被激活而发生功能亢进, 同时可能引起一部分凝血因子被活化, 导致凝血因子含量增高, 减少了抗凝因子的含量或者使其正常结构发生异常, 纤溶因子含量减少及功能减低,患者体内的抗凝和促凝机制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病理表现为:患者的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凝固的速度加快, 血液粘度增高, 并逐渐的形成了血栓前状态。梗塞前心绞痛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胸痛, 这种胸痛持续性发作的时候就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 从而使内皮素产生比较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最终导致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降低了血流的速度或者发生血液淤积, 促进了血栓形成, 并逐渐的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6]。如果患者的心肌出现了持续性缺血,就会使心肌循环产生非常严重的障碍, 降低了心泵功能, 血流量越小, 血液粘度也就越大, 临床表明, 缺血状态在1 h以上就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阿斯匹林是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药, 其药理是通过其酰基部分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不可逆地结合, 将酶乙酰化使其失去活性, 阻止合成血栓烷素A2, 并有效的抑制血管收缩和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聚集, 从而降低了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对于血管性事件、缺血性的预防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低分子右旋糖酐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循环、扩容、防止血栓形成、稀释血液粘度。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的方式, 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给予梗塞前心绞痛患者采用扩冠、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是目前的常规治疗方式,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除了能够缓解梗塞前心绞痛疼痛, 对于并发症的预防也有非常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1] 陆明起.梗塞前心绞痛治疗56例临床分析.首都医药, 2012(2): 35.

[2] 王琰.尿激酶和肝素治疗梗塞前心绞痛34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33(5):110.

[3] 徐键.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 2009,6(10):63-64.

[4] 刘静.心肌梗塞后出现心绞痛症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23(5):2345-2346.

[5] 凌娇奴.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2):2780-2780.

[6] 曾陵祥,孙秀才,向智,等.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医学临床研究, 2009,26(7):1280-1281.

450009 郑州, 河南煤炭建设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抗凝心绞痛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7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分析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