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

2014-03-06 05:41法人
法人 2014年5期

文《法人》特约撰稿乔新生

北京市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只能暂时缓解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挥之不去的雾霾,迫使首都不得不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将部分企业迁移到周边省份,这是北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次做出的重大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发展首都经济,北京拆下古老的城墙,让首都北京烟囱林立。快速的工业化不仅让首都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同时也让首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然而如今,首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历史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

尽管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决定,但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北京的管理者一筹莫展。现在首都已经穷尽各种措施,试图通过限制机动车的保有量,减少雾霾天气。然而,大错已经铸成。只有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

将企业迁出首都知易行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企业的搬迁不仅涉及到厂房设备的转移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职工的安置问题。将企业迁出首都北京,固然能在短时间内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如果没有形成配套的服务体系,那么,企业的搬迁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首都北京必须从企业转型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把北京的工业企业转化为服务型的企业。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北京从工业化城市变成服务业城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企业搬迁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企业的管理成本。现在北京近郊的一些工厂早已成为著名的艺术长廊,艺术家在废弃的工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城市改造可能比单纯地搬迁工业企业更为有效。

笔者的观点是,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北京工业企业迁移到其他城市,不如就地转型,让首都一些工业企业逐步变为服务型企业或者创新艺术工厂。从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早期的企业都是“发明家”的企业。进入工业化兴盛时期,企业逐渐成为“管理者”的企业。如今西方国家的企业已经变成了“文化者”的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同时企业本身也是一个时尚的文化园地。无论是美国著名的搜索公司,还是美国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企业,都把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生产具有文化时尚元素的产品,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通过企业的文化塑造,从而使企业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经营场所。前些年,北京曾经把一些重要的企业比如首都钢铁公司迁移到河北,试图以空间来换取利润,减少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企业搬迁政策,除了增加一些“候鸟”之外,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相反,由于职工必须在不同的城市来来往往,反而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更大的交通压力。就地改造或许是解决首都北京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北京的工业企业门类齐全,许多企业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将企业改造成为具有文化创新价值的组织,那么,企业就能焕发勃勃生机。

近些年来,一些企业为了减少土地成本,将企业整体搬迁到郊区,试图以此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现在看来,这样的举措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企业搬迁到城市郊区或者其他城市之后,带来交通运输、人员安置、子女读书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无法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企业就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企业的搬迁既要考虑到土地成本,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又要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如果由于企业的盲目搬迁而导致生产链条不断加长,物流成本迅速增加,那么,这样的企业肯定会失去活力。北京市在工业企业搬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考虑到企业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首钢上空的云

笔者认为,北京市在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应当下决心关停部分污染企业。但是,不要轻易地采用企业搬迁政策,因为这样做会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北京市的部分企业搬迁到其他城市之后,可能会“水土不服”,可能会面临重新选择经营方向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要求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千万不要在企业搬迁问题上实行“一刀切”,更不能把企业的搬迁看作是解决首都环境污染的灵丹妙药。

治理环境污染,是首都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北京市应当逐渐把工业企业改造成为服务企业,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科技投入,从而使北京企业适应现代化竞争的需要。

当前北京的发展规划由北京市政府编制。北京市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肯定会优先考虑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首都发展基金,帮助首都北京将传统的高污染工业企业转化为现代化的服务企业。通过企业的转型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提高城市服务业的比重,从而使北京免受环境污染之苦。

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的法律,严格规范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合理调整首都北京的产业布局,逐步协调北京市的自然资源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让首都北京成为节能环保的样板城市

首都北京的雾霾天气,既是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同时也是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化消费所造成的。解决首都北京的雾霾问题,必须从长计议。与此同时,逐步恢复北京的老城区,让北京成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的法律,严格规范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合理调整首都北京的产业布局,逐步协调北京市的自然资源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让首都北京成为节能环保的样板城市。未来的《首都法》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明确首都政治中心的地位,将北京变成一个行政中心、立法中心和司法中心;第二,必须明确服务产业发展政策,让北京成为一个劳动就业充分、现代服务业门类齐全的时尚之都;第三,必须明确首都北京的发展方向,让首都与周边城市形成共生共荣的城市群,通过相互依托,取长补短,从而使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城市成为投资者的乐土;第四,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社区自治组织,让首都北京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样板城市。

执政者必须充分吸取以往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搬迁的教训,不能人为地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首都钢铁公司虽然实现了整体搬迁,但是,首都数以万计的职工仍然奔波在两端,他们居住在北京市,但却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去上班。这样的资源配置格局,不仅增加了市民的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为地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北京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从工业化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过渡,以产业的升级换代,减少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

企业的机器设备可以拆卸下来异地安装,但是首都北京的居民却不能像工厂的机器那样拆卸下来重新组装。北京是北京居民的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的首都。解决北京市大气污染问题,既要千方百计减少污染排放,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的问题;既要考虑到企业异地安置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职工就地安置所产生的巨大交易费用。北京市乃至国家的决策者应当充分意识到,在城市发展的问题上不能奉行长官意志,更不能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决策者应当集思广益,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笔者始终认为,北京市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只能暂时缓解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基于此, 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广纳善言,从而找到解决北京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