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归来谈教育

2014-03-05 15:59张丕发
师道 2014年2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教育

张丕发

多年来,关于中美教育的差异,通过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宣传,人们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比如谈到美国的基础教育,大抵给人这样的印象:轻知识的学习与传授,重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也很少有考试,学生学习没有什么压力;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趣味性强,气氛活跃,但组织无序;学生个性张扬,缺少必要的规范等等。不难看出,这些描述几乎都对应着一种被反复诟病的中国教育现象,折射的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焦虑症。

一国之教育,本是一国之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美国教育之今日面貌,是广义的美国文化浸染的结果。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要学习什么?怎样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013年秋冬季节,笔者有幸带领一支由16位中小学校长组成的团队,走进美国考察学习两个月。先后考察13所公立、私立中小学,9所大学,参加了 9场专题座谈讨论和专家报告,参加5场活动派对,听课两百多节,下发三百多张师生问卷,对教育管理者、专职教师和家长访谈上百个问题。其中全天候在4所学校全方位参与他们的所有教学活动达数天。一路下来,深感之前对美国教育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之前接受的许多信息是很片面的,有些甚至是虚假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印象后面,很多的“细节”令人震憾。

一、良好的国民教育

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联邦制共和制国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人口3.1亿。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如今在经济、文化、工业、科研、军事等领域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强国。早在1935年美国就创立了社会安全福利制度,保障范围包括医疗服务、残废保险、退休及残疾人子女教育补助金、社会安全福利金、失业救济金以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津贴、对失业者的工作训练补助以及学童营养等,社会保障体系相当完善。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城乡差异小。家庭和社会相对单纯,人际关系和谐友好。美国是允许成年人持枪的国家,有资料显示,全国超过50%的家庭有枪,南方诸州比例更高达70%。如此之高的持枪比例,相对枪击案例而言,案发率其实是很低的。

我们一行两个月的考察活动行程也有几千公里,所到之处,看不到一处私宅安装防盗门窗。有华侨朋友调侃地说,美国人出门只有一样东西不能忘记,那就是车钥匙。美国人家庭观念很强,离婚率比中国还低,下班以后绝大多数美国人选择和家人呆在一起,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城市里很少见到洗浴、按摩之类的休闲娱乐场所。

关于美国的国民教育,“ 9·11”事件中,有三件事很有说服力。

第一件,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 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强悍到一定的程度,断然做不出这种举动。面对死亡,冷静如斯。

第二件事,“9·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架767 客机,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恐怖分子没能得逞。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后来全体同意,才去与劫机者搏斗。

可见美国的国民教育是成功的。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相信全世界都有解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二、基础教育,不落下一个孩子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中小学校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由校车定点接送。少部分私立学校,学费昂贵。

在美国,孩子16-18岁之前必须在学校就读。许多州要求学生必须就读到18岁。学生可以进入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或家庭学校就读。

美国的大学也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两年之分,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之分,有专科学院和综合学院之分等等。

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准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 一。有7660万的美国人正在接受教育(从幼儿园直到大学都包括在内)。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 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有的大学设在闹市当中的几所其貌不扬的教学楼里面,校园和周围的市区没有高墙,和周围的市区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美国,对人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孩子是国家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国家实行全纳教育,联邦政府出台有专门的教育法案:《不能让一个孩子落伍》和《身心障碍者教育法》。为了落实法案的要求,美国的地方政府 一般对学校实施三级评估,第一次评估如果不达标,会被强制要求整改,整改后第二年再接受评估,再不达标,学校将被兼并,校长和教师将全部解聘。通常社区都 有非官方的教育董事会,相当于中国政府的教育局,学校有校董会;这些人都不是政府官员,也不从学校领取任何薪酬,一般由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义务服务。

美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除此外,学校可以向社会募捐,接受各 种各样的赞助。美国的师资队伍素质高,教师都是自主择业,一般都是由于热爱这项工作才选择当教师。其教师资格的认定是很严格的。教师普遍具有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endprint

美国的中小学生入学之初,全员接受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评估和鉴定,分为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两大类。其中特殊儿童又细分为14类,特殊儿童的认定的比例竟然高达19%,这是令人深感意外的。但仔细一想,这是非常务实和科学的一种教育态度。更重要的是,社会对这种机制高度认同。家长非但不会在意孩子被列入特殊儿童之列,反而会为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特殊照顾感到庆幸。在14类特殊儿童中,政府每年都有一笔特殊儿童教育经费,最严重级别的特殊儿童的 特殊教育经费竟然高达每人每年9万美元。在美国,特殊儿童免费接受教育的年限为6-21岁,比正常儿童还要长。假如某位这样的特殊儿童6岁上学直到他21 岁上完职业技术类教育,这15年一直享受最高特殊教育经费的话,就意味着政府累计拨付的特殊教育经费将达到130多万美元。这在很多国家都是不敢想象 的。

三、因材施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美国中小学一般班额在15人左右。学校可以自行编辑、选择教材,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对于学优生,学校有个性化的课程可供选择;对于特殊学生,学校有专业人士,有专门的经费保障他们接受特别的指导。社区里还有各种义工随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新泽西州卡特利特学校, 我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名学生坐着一张独脚凳上课,旁边还坐着一位,可能是孩子的奶奶,在陪读。一节课下来,孩子摔倒了3次,每一次都是他自己爬起来再坐上去。我想这也许就是对多动症孩子的一种矫治方法吧。

在美国,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同班学习和生活,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友爱相处,不同族裔肤色的儿童和谐相处,健康成长。教师尊重关爱学生,和蔼可亲,校长、教师、家长关系融洽。教育务实、朴实、不假大、不虚荣,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样的制度安排,教育生态完整,较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为全纳教育公平、普惠、均衡、优质地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教育有严格规范的一面

美国的学校班规、校训、公约俱全,其详细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例如:有学校列出的学生违纪行为就多达124条,对不同情节的惩诫明确分为批评、训诫、检讨、留校、禁闭、休学、轻辞等等。这些规则在孩子入学之初,由学校与监护人用书面合约的形式签字生效。

学校教育批评与惩戒并不缺位。学生在校时间内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有相应的标准,比如:在公共场合说话音量是有标准的,吃饭、上厕所、领取学习用品……只 要有两人以上都得排队。参观访问期间,我几次发现有违反校规的学生,在校长室接受训诫或向校长递交检讨书。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漠视每一种不良举动,不放纵每一次违反公共规则的行为。从小规则入心,规则意识成为美国人重要的生命元素。正因为有详细严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走进美国的中小学校园里总是静悄悄的, 很少有见到所谓“个性张扬”的学生。

五、教育措施务实扎实

美国的各中小学,知识的难度比中国的要低,但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措施很务实,很扎实。在罗克凯利兹学校,我们亲历了学校组织长跑比赛的全过程:学生人人参加,家长全体参与,还有大量的社工协助。每位学生背上贴有一张表格,印有1-50的数字。每跑一圈,社工勾划一个数字。比赛结束后,家长根据孩子所跑圈数,认捐一定数额的资金,赞助学校办学。学生人人以能为学校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为荣,家长也积极鼓励孩子多跑几圈。活动中各个岗位都由家长和社工全面主持,相互配合很是默契。活动期间我还亲眼看到有学生额外向家长和观摩人群募捐,为学校筹集经费。

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没有课间十分钟休息,教师和学生不论在何 时何地都始终绑定在一起,教学地点、时间、人三个要素做到三无缝对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监护视野内。学生因个人原因要出入教室确实是自由的,如果困了,或坐或躺,也是允许的,但总是处于学习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素质的考评不局限于考试的成绩,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

美国的课堂文化、走廊文化、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了隐性的课程,强调文化浸染作用。教室里教学用的设备、材料一应俱备,从打字复印设备、电脑多媒体影象设备到学生学习用的笔、墨纸张,甚至纸巾、洗手液等生活用品随处唾手可得。教室和走廊上书刊、图片琳琅满目,学生的作品、作业挂满教室的墙壁。学生一般没有家庭作业,作业以随堂练习为主要形式。

我们所听的课,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小组的合作是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自然习得团结、友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品性。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表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与校长共进午餐也是奖励的方式之一,让学 生体验平等、尊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类似于中国的学生加入少先队或共青团,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不同时期也有宣誓的词:我是美国人,我为国家服务。

教育措施务实扎实,是美国社会务实的缩影。

六、家庭、社区广泛参与教育

美国学校由校董会管理,校董会的产生完全由民主选举产生,具有学校管理的最高决策权。校董会的人,不领取任何形式的报酬,完全是社会贤达或知名人士的一项公益事业,没有名利的因素,没有官方的政治色彩,一切聚焦于人的培养。在克莱恩学校我们结识了教育家苏珊,夫妻俩辞职办起了一所私立学校,他们和25名学生,就像一个大的家庭。她创办这所微型学校,完全出于个人的爱好, 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的参与是重要的一部分。各个社区对家长参与学 校教育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有的规定每个学期家长为学校服务不得少于50个小时。由于长期合作的缘故,也因为文化习惯使然,家长把学校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我”在教育中不缺位,带来的就是共识、共事、共成长。我们每到一所学校,都能看到家长忙碌的身影,或张罗开午餐,或组织活动,或在教育协助照顾特 殊学生等等。第麦瑞斯小学设立有祖父母日,我们看到祖父母们相扶相携来到学校,他们拿出自带的便餐,和自己的孙子、孙女或外孙子孙女共进午餐,让孩感受长 辈的爱,培养亲情。还有的学校规定家长定期要来学校听孩子朗读。所以在美国的校园里,父母或祖父母带着自家的宠物,坐在校园的某一处听孩子朗读,这种极富 生活化的场面随处可见。家庭、学校、社区的密切互动,保证了教育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参与,同时也培育和优化了教育环境。

两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对美国教育作深入的研究,所见所闻,难免只是管窥蠡测。最真切的感悟是: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我们永远只学到皮毛的东西,而且可能水土不服。

(作者单位:深圳福田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