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保民
课改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了。铺天盖地的课改模式、各式各样的导学案、花样众多的教室摆设让人眼花缭乱,课改似乎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无数个高效课堂模式的“隆重”推出,好像教育教学质量已有了大面积的提升。可客观现实呢?学生“好学”、“乐学”的情景在哪儿?学生轻负而质高的现实在哪里?学生综合素养整体提高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之成效在哪里?实际上,新课程改革所期望出现的结果并没有出现,课改之路还任重道远。十几年的课改历程也许刚刚起步,但对课改模式的过分热捧似乎使课改偏离了航向,“建模”(建构模式)——“固模”(固化模式)——“宣模”(宣传模式)似乎成了课改的核心任务,而课改真正“要到哪里去”却被忽略。当下似乱花般迷人眼的课改模式,其实都大同小异,都是在围绕“四个改变”做文章,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师生关系、改变评价方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多年来,课改带来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尊重。但课改扎实落到实践层面还远远不够,新课改真正落地生根、专注于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太少了。
新课改是一个缓慢渐进的长期过程。参与课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其中有两个是“人”,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习惯、方法、态度、认识,要替换“人”大脑中固有的意识、观念、情感、态度、方法,要更新“人”的思维逻辑、认知规律等思维系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通过尝试——消化——适应——替换——运用的心理反应过程,逐步尝试接受新的思想、方法、技能,并通过师生的教学实践感受新的思想、理念、方法所带来的可喜变化,从而提高对新课改的认可度、接受度、欣赏度。从“接受”到“认可”再到“喜欢”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裂变过程。旧思维的惯性力量最容易快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棘手问题,也很容易平衡大脑中各方面力量的较量。一旦新力量加入,大脑的运行和活动方式与惯性力量不一样,必然会引起大脑诸多力量的失衡,从而带来固有力量的抵触、反抗。在这样复杂心理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要“接受”新力量的加入,要削弱头脑中固有的且很有效的力量,不是一次可以做到的,至于“认可”和“喜欢”则更需要长期成功心理体验的支持和“嘉奖”。
学校课改特色,不是升学率,更不是课改模式。特色最终的体现者是课堂教学三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从学生和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人的不一样。所以,把课改模式建构作为课改特色是欠妥的,课改模式仅仅是达成课改目标的途径或工具。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课改要谋划和着力落实的是,怎样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发现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课改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交往、锻炼、休闲中都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一种崇高坚定的信仰,一种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一种科学高效的方法,那才是课改的真正成功,才是课改的特色。追求课改特色没有错,因为课改一旦落到实处,一旦师生真正“喜欢”上了课改,课改的远大目标就会实现。而真正要让课改文化从学生和教师身上彰显出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课改特色显现的征兆是师生处于“喜欢”心理期而非“接受”和“认可”期,而“喜欢”心理期的出现要在师生安全度过了“接受”和“认可”期之后。可当下好多学校的师生还处在“接受”期,师生能否安全度过都很难保障,哪里谈得上课改特色或成熟模式?
模式,词典上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样看来,许多课改模式都应该是课堂的“标准样式”。但课改模式是育人模式,是教育培养人健康成长的,教育人又不是工厂制造产品,教育对象因为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我们能用一个标准样式去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吗?就学校课程设置来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课至少有10门以上,每门学科均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不同必然导致每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各异。文科、理科、艺术学科之间,不可能用一样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许多学校还自主开发了几十门选修课程,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样。这样的学科差别,全校一个课改模式,能适应每门学科吗?就教师而言,每位教师的阅历、经历、文化、专业、性格、意志、品质、心理等有差别,有差别就有不同的教学个性,有的擅长讲授,有的擅长点拨,有的擅长组织学生自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教学中要发扬的肯定是教师的长处而不是短处,这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那么,一个课改模式怎么可能适应每位教师的需要呢?
这样看来,其实课改最需的是新课程理念、观念的更新,是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育观念,具有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学习理念,以此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想,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学生要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有强烈的自我发展主观内需。因而课改模式并不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或者说仅是新课改的副产品。只要是模式,就意味着它是标准件,是技术品而不是艺术品。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是在某种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艺术,是针对不同受教育者、不同课程的因材施教,是不同教育者结合自己的施教个性而采取的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教学特色。标准件式的模式如果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技改”,也许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以为是最佳标准只能模仿,那就会很快僵化而被抛弃。
课改是新的探索,无现存的路可走。许多学校都在大胆探索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课改之路,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就当下许多忙于建构课改模式、大力宣扬课改模式的探索者,我泼一瓢冷水:特色可以有,模式最好无。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