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真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调研,基本掌握了现阶段高中生的道德现状,厘清了道德上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道德 高中生 分析 调查 教育方法
高中生的道德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未来生活的幸福程度。为了解我校学生道德现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开展了高中生道德现状抽样调研,发现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状况有了很多新变化。
一、高中生道德现状情况分析
(一)优势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总体情况令人满意,呈现五大特点。
1.关注时政,具备强烈的爱国之心。调查表明,91%的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和国家时政要闻,98%的学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2.为人善良,拥有博大的仁爱之怀。调查显示,53%的学生有过在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经历,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3.尊敬师长,践行忠厚的孝悌之义。调查显示,100%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勤付出深表感谢,立志要通过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4.明辨是非,心存至上的集体之感。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在学校和集体活动中,学生都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5.厉行节约,倡导科学的消费之观。大部分学生衣着饮食方面提倡节俭,具有较为理性的经济意识,能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采取比较理性的消费方式。
(二)不足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五个方面。
1.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少数学生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容易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
2.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重智育、轻德育,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家长最关注、最操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培养特长爱好的关注度偏低。
3.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炼,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
4.未养成良好的习惯。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短信,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部”,不愿为同学服务;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甚至逃避。
5.自我中心主义盛行。部分学生的自私任性使他们形成了封闭、自私、冷漠的人格倾向,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视为道德上善恶的唯一标准,表现出骄横、任性的不良个性。
二、高中生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高中生道德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产生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父母对子女只要求成绩好,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成绩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尺度,从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标准,比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护环境等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而现实生活中,欺骗失言、见义不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引发高中生的行为失范。
(三)学校德育的弱化。学校顶不住上级部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校长顶不住家长对学生升学要求的压力,教师顶不住升学评估考核的压力,使得学校的德育呈现弱化的特点。
(四)教师言行的不当。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只“言传”不“身教”。
三、高中生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实施策略
加强对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加强和提升高中生的道德现状。
(一)切实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1)依托课题研究,实施仁爱教育。2011年底,我校的《普通高中实施仁爱教育的策略研究》获准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几年来,我校的仁爱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阶段,我校将继续在全体学生中实施仁爱教育,努力培养、拓展学生的爱心,构筑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坚实基础。(2)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渗透。学校要积极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尤其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在德育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社会公德、遵章守纪等知识传授给学生。(3)开设心理课程,推进心理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并适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努力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1)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氛围。长期处于宽松和谐气氛中的孩子,心情愉快,智力提高快;而處于压抑紧张气氛中的孩子,孤僻内向,脆弱忧郁。因此父母要在育儿方面多加学习,努力营造家庭教育良好氛围。(2)搭建了解孩子的畅通渠道。大部分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消极对抗,从而影响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搭建一条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渠道,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需求,使他们能更好地认真学习。(3)构筑赏识孩子的成功阶梯。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做父母的应该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赏识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阶梯。
(三)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同样重要,要多管齐下。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利用一切政策和法律手段,净化社会环境。其次,新闻宣传、广播影视、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弘扬代表新时代内涵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最后,政府应积极协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合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小琴.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与德育对策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2.
[2]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肖三蓉.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