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青杰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标》所规定的各项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教学过程中人性的回归,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它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它好似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干涸的体育课堂,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希望和活力。
一、尊重学生生命的主体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现代教育观念为宗旨,以更为开放的运作手段实施,在教学中全面发展质量观、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和优质的有效的效益观初见端倪,把教学重点转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转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健康心理、创造才能,使其品尝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懂体育、会体育、爱体育。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学生的体能发展,更重视学生的需求、情感和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合作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一课中,我首先将队列队形的学习创设为“马路上的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领略自我存在的价值,享受合作的真谛,品味体育活动的乐趣,真正领悟团队的合作和团结是集体游戏成功的关键。同时能清楚了解到队列队形是对学生整体的要求,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要求。通过学生自我的参与创造游戏,通过他们自己的想法将动作略显单一、枯燥的队列队形变成了充满趣味、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受学生喜爱的交通安全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无意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内在潜力也得到了更深挖掘,学生在争论中思考,在发言中互相学习,并且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教育是面向学生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发展的观念进行教育。学生是一个社会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以我们要加强社会方面的教育,将社会生活的知识本领贯穿于课堂。体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就包含了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我们要在体育课中多采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打造和谐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体育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影响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体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在体育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三、让兴趣搭建体育与生活的桥梁
追求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所谓兴趣,就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倾向性和选择性。凡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效率的兴趣,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学习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快乐,而且要让他们感到有趣,从而为教学活动创设快乐与兴趣相结合的情绪背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地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極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体育望而却步。真所谓:情之所钟,金石为开。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如教学“搬运接力”时,如果我们把用于搬运的实心球美化成西瓜,并把学习过程设计成“种瓜”、“看瓜”、“摘瓜”和“运瓜”等系列情景,就可以使身处瓜乡的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兴趣自然高。同时,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也知道不能把“西瓜”掉到地上,否则“西瓜”就会碎掉,从而解决了游戏中的规则问题。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之根本意义就是生活之变化。”并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名言,可以说为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指明了方向。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这一论述,为我们开展体育教学生活化实践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为他们的终身锻炼打基础,换句话说: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服务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把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