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植保理念变革

2014-03-05 08:00:41肖希田
考试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植物保护现代农业

肖希田

摘 要: 在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全球化话语长期支配下,植物保护理念固化、窄化为对种植业、农作物的保护。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历经三次重大调整,植物保护理念也在相应调整中不断丰富内涵、曲折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植物保护 现代农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一)到“发展现代农业”,都与土地制度改革相关,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每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使生产力获得了阶段性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能力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植保理念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农作物”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种植业成效衡量,而应回归到植物保护的本原——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促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来。

一、农业三次重大调整与植保理念变革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8年以前,提出农业现代化,注重农业合作化、机械化,植保目标表现为实现农作物的“多快好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从“小农经济”转为“计划经济”,提出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当时的农业机械化以合作化农场或生产队为生产单位,“多快好省”和“人定胜天”、“赶英超美”等为当时的主导思想或时代号召,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过分强调人的作用,而对自然规律较少照顾。

该阶段植保领域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无到有建立了病虫害防治站、测报站,特别是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等,构建了初步的植保体系,并有计划地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植保人才。无论是小农经济还是农业合作化,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系统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极其低成本的,但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透支,甚至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问题,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制度设计,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市、农民为非农阶层做了巨大牺牲,植保工作也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植保带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保障计划供给”色彩,主要是以计划经济生产的作物产量、产能等为政治任务,加之,包括植保在内的所有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完成政治任务的特点,并且对专业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重视不足和政治运动性排斥,使得植保视野不能完全打开,也不能完全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特别是大量不合理开荒导致山林破坏,植保工作虽在围绕经济计划要求的农作物的稳产、高产等方面起到保障作用,但也暴露出从理念到技术上的不成熟和欠完善。如大量植保文献推广“六六六”,为了“温饱”而强调对害虫的消灭,而不是生态平衡,事实上温饱并不完全是因为粮食总量不够吃,以及生产粮食解决温饱问题的技术能力不够,主要是分配问题。

(二)1978年后至90年代前,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生化农业),植保目标表现为促进家庭为基础的单产增产增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土地改革相关的种植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理念的号召下,社会对农业科学和研究、推广人才普遍重视,生物工程和化学农业不仅得到强调,还得到迅速培训和推广,如杂交水稻、“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由于生产单位缩小为家庭,原有农业合作化的公共资源由集体变卖或转包个人,分田到户后,农业机械化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开倒车”。农户个体“为自己而生产”的积极性调动和生化农业的迅速推广到户缓解了农业机械化的“开倒车”。

但问题恰恰在于片面向农户推广速效杀虫、短期增产的种植科技,以及某些生物工程和化肥农药对农作物保护的贡献;而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方面较少虑及和提及,并将农业增长的目的直接宣传为“致富”。在植保公共服务性和公共服务的行政能力降低的背景下,助长农户不计后果的“唯利是图”,而且一旦产生不良后果,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乱施肥和滥用药等情况就更难以进行植物保护工作。事实上,植保工作自身也深受经济效益、效率的刺激和“鼓舞”,植保部门本身也开始从计划体制的行政化转向私营化、公司化,植保工作与农药、化肥等农资销售的利益结合,更加偏离了植保工作的出发点。

(三)上世纪90年底末至今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从计划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号召下,以山东为首试点进行了“农业产业化”,并于21世纪全面推广,突出了农业与市场的接轨。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新型农民,还是资本下乡的农业种植,都以利润为动力,以市场为媒介,强调规模化、市场化等。此阶段的植保成就在于: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植保服务体系蓬勃发展。

但隐忧恰恰在于,农业产业化更多地强调与市场的对接,实践上表现为单一作物的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可能造成其他物种和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植保从原有的行政化和公共服务角色中彻底退出,逐步演变为完全的市场行为和客户服务关系,不仅加强了植保传统的农作物生产环节与盈利密不可分,而且从种植、植保、管理和营销、消费等全部环节都以市场服务为主导行为。各种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往往来自于公共性的退出、家庭的分散和市场的主导。

继2003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提出的土地流转三不原则、发展现代农业等政策,同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见现代农业在我国仍然是一个不断丰富、改进和发展的概念。联合国继1992年后,于2012年举办第三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无疑为我国未来的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广的视野,即从单纯的种植业、农作物经济圈中走出来,而更全面关注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植保理念的新趋势、植保人的挑战与责任

相当长时间以来,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主义的逻辑和语境长期主导下,植物保护已经窄化、固化为种植业、农作物的保护,仅仅服务于国家的、家庭的或消费的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永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当地种、当地吃”等非主流探索和实践悄然兴起,将为植物保护的转型打开思维缺口。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植保工作应当推动自身和广泛民众认识到: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或满足基本需要的总产品不足,而是推动资源、产品公平分配,以及对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反省与转变;意识到转变以利润为中心、不断强调竞争的过剩生产和刺激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发展观是植保理念和工作的最根本挑战。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土、极端气候等环境严重恶化、物种和食物安全等已在昭示我们,植物保护危机越来越不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而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以及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的。

植保理论和实践要能跨越工业文明的阶段发展逻辑,树立植物保护不仅仅是农作物的保护,而是立足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将植物保护理念和视野拓展到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特别是植物的破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能解决的,而应与国家和全球的发展方式、发展观,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植物保护现代农业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中国三峡(2022年6期)2022-11-30 06:15:20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4
现代农业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3期)2019-09-10 07:04:04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40:53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