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菲菲,郭晓林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兴起,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开始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渐渐走向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著名学者胡文仲、束定芳等都曾著书声援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术界至少就“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达成共识,所以语言教学自然应该重视文化教育。但是多数研究观点把文化教育仅仅定位在目标语言文化教育,而大学英语文化教育主要倾向于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教育,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国地位,使得英语文化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美国文化教育。这种倾向忽略了学生的中国文化需求,想当然地建立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已经具备中国文化知识和素养的假设之上。结果使得英语学习者过于偏重英语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失去了借以依靠的母文化重心,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1]。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践行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双重输入,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文化互相翻译,而是需要交际者能够精通两种或多种文化。而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石,“只有拥有自己的母文化,才有资格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缺失了母文化,跨文化交际将无从谈起。只有对母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平等地位,否则,只能沦为异文化的附庸和奴仆。”[2]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继往开来的奠基石,值得我们引以为豪并发扬光大。然而,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西方国家全力进行文化传播,国内对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民族文化虚无心理,对于本民族文化不屑一顾,电影要看好莱坞大片,吃饭要吃西餐,西方节日在中国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原来以为遥不可及的文化入侵,就在校园里进行着。多数高校并未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而大学英语则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程,所占学分比重较大,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得到一种学习英语比学习汉语更重要的暗示,自然也就忽视了自身的中国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到他们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自身便不会有中国文化的基石,用别人的语言沟通别人的文化,只能在交际中处于被动的境地,也无法在交际中弘扬传播我们的文化。
2.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一项针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已从单纯追求升学和通过考试转向为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而学习英语,特别强调服务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专业目标”[3]。脱离中国文化,单纯进行英语文化输入显然是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内外贸易合作的增多,英语学习者除了具备查阅文献的阅读能力外,也要具备沟通交际的能力。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谈论莎士比亚,也应该会用英语介绍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果英语学习者知道好莱坞,也应该懂得一点京剧常识;如果英语学习者了解圣诞节的由来,也应该讲出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却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甚至连日常生活方面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准确。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习需求中强调服务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专业目标是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教学应该首先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中国文化的输入值得重视。
1.教师双文化输入意识。2013年8月14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发布《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将翻译题型调整为短文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提供的四级、六级样题分别是关于中国传统和中国节日的中文短文。这次改革标志着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得到重视,引发了社会及教育界对外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的关注,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技能,还要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英语文化素养,还要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教师不仅要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文化比较意识,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素质,并且具有双文化输入意识,在涉及到文化教育时,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全面的双文化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增加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对比环节,帮助学生用英语谈论中国,树立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
2.教材建设。由于中国传统教学具有以教材为主的特点,学生在大学入学以前的学习也多以教材为重心,大学英语教材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特别的地位。有的学者直言,“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4]目前流行的国内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主要衡量的是语言技能的培训和各领域英语的选材,强调教材内容涵盖信息、教育、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主要针对英美国家,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对此,有学者建议:在教材编写中,可编入一些“中国作家写中国文化的素材”,比如英语作品在欧洲文坛颇有地位的语言大师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等;“也不妨吸纳一些外国人眼中看中国的题材”[5]。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部分英语教材中出现了谭恩美的《喜福记》(The Joy Luck Club)节选,其中出生在美国的孩子与中国妈妈之间的矛盾能够给学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启示;也有教材选用了前驻英大使傅莹对《红楼梦》英文版译者英国人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的回忆录,从中可以看到在英国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艰辛努力。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外,在教材练习、教材活动的编写中也可以涉及更多的中国文化,促使学生在课余练习中逐渐产生双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简单初衷是为了交流,而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保持民族间的文化平等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不仅担负着语言技能教学的任务,也担负着提高学生应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任务,以及培养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才的任务。在目标语言文化教育蒸蒸日上的氛围中,清醒地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并非要忽视目标语言文化,走极端路线。相反,我们要在传承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英语文化,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双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提高双文化输入意识,在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重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李娅琳.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7(4):108-110.
[2]雷买利.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3):134-136.
[3]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0-66.
[4]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5):166-167,170.
[5]张蔚,米家全,孙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5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