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龙岩 364300)
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案例研究
王晓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龙岩 364300)
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如何让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亮点?可以从创设情境、范读引路、理解感悟、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让语文课堂“读”领风骚。
语文课堂;朗读指导;案例研究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朗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寻求一种解读方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生的启示。当前朗读教学中,教师们也把“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等理念践行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这些理念时发生了偏差,在如何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指导过于形式化、模式化、重技巧轻体验等。如何让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亮点,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情趣?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读起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
案例一:肤浅化的朗读指导。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片断。师:(学生齐读第一段后)我们的民族小学美吗?生:(异口同声)美!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生:自
豪,赞美的语气。师: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老师让学生自由读后圈出来,指一名学生读)师:谁能比他读得更美些?(又指一生读)师:请女同学读一读(女生读)师:我们一起带着赞美的语气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案例二:唯技巧化的朗读指导。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师:(出示标了停顿,重音符号的段落)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老师的朗读符号把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他读出停顿和重音了吗?生:没有。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读,注意停顿,读出重音。(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符号一字一顿地把文字符号声音化)。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抑扬顿挫,但感情的投入不够。让我们边想象边读。
案例三:模式化的朗读评价。如《荷花》教学片断。师:(出示描写荷花随风舞动的段落)哪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师:读得不错。谁再来试试?(又指一女生读,该生读得入情入境。)师:真棒。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学生读得很投入,有些同学还边读边表演荷花随风翩翩起舞的动作。)师:读得真好!
上述三个案例是当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朗读指导生硬牵强,无启发性、情感性、体验性,只在文本表面上游离,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或者朗读指导陷入唯技巧的形式主义误区,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停顿,哪个句子的句调该拖长等纯技巧的内容,根本不能提高学生实际的朗读能力。况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个性化的、多元的。那么,学生的朗读,也是各不相同的。用一个固定的、唯一的标准去限定学生的朗读显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朗读指导的评价中,教师以“读得好”、“读得不错”、“真棒”之类的没有针对性的、泛泛的评价语言,草草地结束朗读指导,或者是技术性的指导“声音再响一点”、“读得重一些”等,无法让学生从内心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这样的朗读指导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无法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让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效呢?
1.创设情境,引发共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感情朗读的最佳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调动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例如案例一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能单凭一句“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美美地读”来给学生作指示,而应通过画面、音乐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自己俨然是一名民族小学的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中,那发自内心的赞美不言而明,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2.范读引路,以情带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师的范读不可少。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可以起到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行列。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来“味”的时候,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给学生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给学生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情感信息,进而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
3.理解感悟,以悟促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案例二中,教师把“朗读技巧”视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法宝”,重在纯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把完美的语言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练读、试读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不是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虽然反复练习,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我想,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等的技术指导,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将理解、感受语言文字与感情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美读文本”。
4.多元评价,以评促读。朗读评价,是朗读指导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如案例三中,教师听了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换成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池婀娜多姿的荷花!”“你把满池的荷花都读活了!”这样感性而富有情趣味的评价,不但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还给学生的朗读作了铺垫,更深地领会如何通过朗读去表情达意。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课堂。
G623.23
A
1674-9324(2014)04-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