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2014-03-05 01:34陈满乾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安徽省计划

陈满乾

(安徽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安徽 淮南 232001)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人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安徽理工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提出了“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涌现了以袁亮、彭苏萍两位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众多杰出科技精英,逐步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和主要素质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创新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支持的100所高校之一,其前身为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建于1945年。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素有“北有北京矿院,南有淮南矿院”的美誉。6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文、医、管、法、艺等八大学科门类。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14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师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其中1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学校现有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与企业联合共建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9个及各类研究所65个。学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26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2个,自建中外文书刊等3个馆藏书目数据库,参加了特色数据库“矿山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安徽省高等教育图书文献保障的建设,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皖北片文献信息中心。

三、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创新人才“金字塔”。学校积极营造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环境与氛围。每年划出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办法,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建立院士工作室,为院士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柔性引进海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每年遴选30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5位青年拔尖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培养,每年选拔3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科带头人及其学术团队遴选、管理和考核办法,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

2.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学校始终聚焦行业和地区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承担国家、地方与行业层面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如“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提升和巩固学术带头人在行业中的地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鼓励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主持一般性科研课题,为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提供新生力量。通过自建和共建等方式,学校建设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产出一批科技成果。同时,学校主动将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要求研究生利用平台进行综合实验,提高科研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产学研驱动、导师带动下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攻关,广泛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本科教学改革实验班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安徽理工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素质拓展计划、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每年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大学生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和大学生创业基金200多万元,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每年遴选30个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孵化扶持。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专家库。2012年首批遴选聘用59位校内专家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与环境。

四、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1.学校双聘院士5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知名学者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3位教授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奖”,5名教授担任教育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余位教授受聘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负责人。

2.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获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3.近三年,学校大学生在“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50余项;有15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的关注。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安徽省计划
昆明理工大学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