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骁骏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论推进和谐农村进程中教师的作用
田骁骏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农村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直接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尤其是在推进和谐农村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制定相关措施,使农村教师的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和谐农村;农村教师;农村教育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盛,而占据80%的农村人口更是意味着,农村教育所在的重要性。如今的农村教
师,已经不再扮演着传统意义上“教书匠”的角色,他们已经开始向更高的公共性方向发展。他们与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对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建设的根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力量,他们创造物质财富,开创先进文明的风气,及时表达政府的意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动员和组织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建设和谐农村的新力量。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农村教师,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责任。
1.农村教师是农村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生力军。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是靠教师。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加上农村比较特殊的环境,农村教师能够更加顺利地内化人类的先进科学成果,用更加科学和易于接受的方法把这些成果传达给青年一代,引导他们探索世界的奥秘,让他们把学得的经验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成果,缩短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转化的时间,促进农民思想的进步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繁荣。
2.农村教师是普及和推广农村文化知识的引领者。农村教师可以传播和发扬人类先进的文化。因为在农村特别是在那些比较穷苦的山区中,农村教师是那里的先进的文化代表,使农民从文化的历程中,看到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此外,农村教师还可以弘扬农村文化,推动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的建设。农村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素质优势,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农村教师深入农村及农民的生活,密切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为农村先进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增添新的活力。
3.农村教师是培养农民能力的组织者。农村教师可以组织培养农民的各种能力,提升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水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组织能力较差,而且基本上没有农民自发、自觉组织的机构。随着农村地区两个文明的发展,各种农民的学习团体、组织、机构都在不断水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农村教师在组织和发展这些活动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利用农村学校帮助这些社团深入贫困的地区,建立特定关系的联络中心,充当地方政府或者党代表与农民学习社团交流的媒介。
毋庸置疑,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1.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不一,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差异,农村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等劣势条件,很难吸引和留住大学本科以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教师的学历偏低导致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另外,农村教师的老龄化在客观上导致他们在接受新事物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由于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在实践运用知识方面,农村教师的能力不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弱,进而有碍于和谐农村进程的推进。
2.农村教师的师德师风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转变,一些教师开始走入市场化,落入庸俗化,导致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大大下降。部分教师教育欲望不强,放松对自己教育职业的追求,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破坏了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的形象。
3.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生存现状堪忧。农村学校教育设施条件落后,还处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状态,除了教参之外,没有其他的图书可供利用,教学设施匮乏,即使有的学校有多媒体,但这些设备多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程的开展。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教师要想方设法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导致了农村教师的流失,不利于正常的教学秩序。农村教师也很少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
1.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管理制度。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教师人事聘制度改革,严格实行教师上岗制度把好质量关,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实施的“定期流动制”的经验,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可以采取全县甚至是全市大范围的交流,加强乡镇内学校之间的联动交流或者城乡结对学校的交流等,通过这种流动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初步实现优秀教师的资源共享,增强教师的工作欲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应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盲目追求教学成绩以及升学率等标准而否定教师的一切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合理、公正、客观的审核办法,注重在过程中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提高教师工作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
2.完善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的津贴制度。县(市)级财政不仅要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艰苦边远的山区的教师职工实行工资的全额拨付,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等津贴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边远地区教师队伍,推动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工作或者置换,进而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要落实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其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教育事业。
3.加大对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对于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是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保证。近年来,教师的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教师职业的收入比接受过同样教育的其他行业的人员来说,还是要略低一筹。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师教育的经济投入,满足教学课程开展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学校还应派一部分教师走出去,开拓自身的教育眼界,并且把外面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从外部条件上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向前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是农村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解决了此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王健,吴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报,2008,(8).
[2]谭铁军.构建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4.
[3]夏心军.我国农村教师教育问题评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G451.2
A
1674-9324(2014)04-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