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突破困境的对策研究

2014-03-05 07:57王晓夫曲延正
决策咨询 2014年1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

王 蓉 王晓夫 曲延正

装备制造业是哈尔滨市的立市产业,也是哈尔滨市工业曾经享誉全国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在其他城市和地区竞相发展的热潮中,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结构不优,规模萎缩,优势滑坡,对哈尔滨市经济的总体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2012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不足沈阳的十分之一,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1.15%,几乎降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最低值,甚至不足最高峰时的一半。如何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走出困境,使哈市装备制造业重新崛起,再创辉煌,对于在新时期继续维持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城市地位,加快哈尔滨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步入困境的历史回顾

(一)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奠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期间16户大中企业(半数为装备制造企业)从辽宁“南厂北迁”到哈尔滨,“一五”时期苏联援华156项重点项目中的13项(其中10项为装备制造业项目,占全部机械工业项目的42%)落户于此,以及随后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使哈尔滨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1960年,哈尔滨市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城市第5位。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农林机械、工程机械、电工仪表,以及飞机、坦克、舰船动力等民用和军用装备产品,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一批企业居亚洲第一或国内第一,使哈尔滨在东北和全国的工业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哈尔滨与沈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东北两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享誉全国。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尽管期间受到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国家投资项目锐减、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内迁援建“三线”以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等不利影响,哈市的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制造中心。哈尔滨的工业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制造业门类,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齐全程度在东北各城市中除沈阳外,再无出其右者。哈尔滨也因此长期居于全国十大城市之列。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至今,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三个较为困难阶段,虽然在自身纵向比较上有一定发展,但在全国同类城市的横向比较上优势地位逐年后移。

(二)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步入困境的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世纪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开始,国家逐步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变。但由于国家实行的是差异化发展战略,对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对包括哈尔滨市在内的老工业基地仍实行较强的计划经济管理,放开较晚,尤其是一方面实行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另一方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装备类产品仍实行指令性价格管理,致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长期积累的管理粗放和体制性矛盾逐步显现。更由于国家相继实行控制投资规模、“拨改贷”等一系列投融资体制改革,使哈尔滨市大批国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在高额债务、高昂成本、职工冗员、企办社会等多重压力之下,订货减少,销售乏力,产品积压,经营困难,职工工资难以为继甚至下岗。从1991年开始,哈尔滨市地方工业进入了长达9年的全行业亏损阶段。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亏损企业达411家(占41.81%),亏损额8.1亿元。因此,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步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

为了缓解工业企业的困难局面,哈尔滨市曾经采取了诸如抓大放小、实行承包制、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区街等应对措施,但从结果看都不理想。承包制导致企业承包人短期行为,拼产量、拼设备,对企业技术改造、战略升级投入极少。区、街政府对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既缺乏经验和能力,更缺乏兴趣,管理权下放区、街导致大多数下放企业困难加剧,复苏无望,许多企业最终走向破产或退出工业领域。

应该说,哈市装备制造业在此阶段反映出的,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装备制造为主要产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时的一种整体不适应。因此,这一艰难阶段的出现并不是哈尔滨所独有的。如沈阳市铁西区在此阶段,90%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截至2000年,企业亏损面达65%,亏损额达29亿元。

在这个阶段,虽然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遭遇了一些损失,但重点企业、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仍然可观,企业技术人员、高中级技工虽有流失但基本上保留下来。与沈阳市相比,两市发展的差距并不大。2000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比哈尔滨市高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仅比哈尔滨市高41%。(详见表1、图1、图2)。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重点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于2000年实现了整体扭亏,工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表1 哈尔滨与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标对照情况 单位:亿元,%

注:表中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市口径,数据源自《沈阳市统计年鉴》、沈阳市统计公报、《哈尔滨市统计年鉴》、哈尔滨市统计公报。

图1 哈尔滨与沈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对照情况

图2 哈尔滨与沈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照情况

2.第二个阶段(本世纪初——2008年)。进入新世纪,为了缓解“东北现象”,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局面,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包括哈尔滨市在内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解困、发展、振兴等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沈阳市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通过易地搬迁筹措资金,对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转制、改组、改造和技术升级,使一大批原重点优势装备企业从艰难困境中获得了新生、发展和振兴。如沈阳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32户,现已达506户,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97户;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达2630亿元,是2002年的20倍;其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达1820亿元。

哈尔滨市在此期间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也曾支持上马了一些重大项目,如哈飞汽车的新世纪“一号工程”、东安引进上马的新型汽车发动机、哈电集团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大和技术升级、哈空调大型电站空冷器的研制投产等,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方面,哈尔滨市也积极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毋庸讳言,与沈阳市相比,这一阶段哈尔滨市在抓住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在本世纪初,哈尔滨市对积极向国家有关方面反映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对国家做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和当前面临的严重困难调研不够充分,汇报工作准备不足,未能争得国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对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质与意图理解不深,争取优惠支持政策的做法和力度都不如沈阳主动。三是在落实东北振兴战略的认识和做法上有偏差。如哈尔滨市在指导思想上更多偏重于为企业解困,利用振兴战略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易地搬迁等方式筹措的资金,重点为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债务、冗员、职工陈欠、企办社会等负担,而对企业设备升级、技术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事关企业未来发展振兴方面的问题缺乏更多、更有效的引导和支持,致使一部分企业在解困后,没有实现更好的振兴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拟搬迁改造的原重点优势企业,沈阳市的做法是先由政府负责购地并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厂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设备改造资金,使企业在搬迁后能迅速投入生产,实现技术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由政府收储,优先提供给隶属于政府的开发企业用于建设搬迁职工改善住房,适当限制房地产开发。其余土地则面向市场择机挂牌出售,获取土地收益,实现良性循环。如沈阳铁西区共搬迁企业212户,腾迁面积595万平方米,获得土地收益14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5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35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市对此则多是将企业直接推向市场,寻找开发商来为企业提供搬迁改造资金。如一工具厂从2003年就开始谋划搬迁,因为一直无开发商愿意按条件摘牌,致使搬迁计划拖延了六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都受到很大影响。开发商对搬迁企业的兴趣主要在以尽可能小的付出来获取企业土地的最大开发收益,同样,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巨大效益也诱惑着各级政府,而对搬迁企业的升级改造和发展振兴兴趣不足。因此,曾经出现过某地区政府为了能够尽快达到开发的目的,在新厂房未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硬逼企业搬家,甚至强制扒厂房、拆锅炉房的事件,将企业当成了城市开发的“障碍”。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多数原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在改制重组、易地搬迁后因缺乏技术改造资金,设备更新改造不足,产品升级换代不力,企业规模和人员都呈现出萎缩局面(详见表2),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调研中看到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仍然用老产品在维持生计。

表2 哈尔滨市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改制、搬迁前后情况对照

在经历了这一阶段的过程之后,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无论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产品结构等方面都受到了明显削弱,许多原重点优势企业丧失了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许多原来数千人的大型企业变成了仅有几百人的小企业在勉强维持,许多企业在此过程中衰落、破产以至消亡。但由于在此期间,国家调整能源政策,大力上马火电、水电项目,哈电集团的生产能力短期内放大了十倍,由300万千瓦/年猛增到3000万千瓦/年,年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国家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也使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哈飞汽车、东安发动机等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成倍增长,年产值最高达到150亿元以上。哈电集团和哈飞汽车、东安发动机等少数企业的迅猛发展在总量上掩盖了其它装备企业显现出的衰弱迹象,因此在全市总体经济指标上仍然显示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趋势向好,但已明显由过去众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支撑下产业门类较全的格局,逐步演变成仅能依靠哈电集团、哈飞汽车、东安发动机等几家大企业独力支撑的局面。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来说,这种仅仅倚靠少数大企业支撑整个装备制造产业的格局,潜伏着严重的结构性隐患,蕴含着极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遇到国家政策调整或者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整个产业都将为之动摇!

总体看,正是在这段时期里逐步形成了哈尔滨市与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分水岭”,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落后越来越远。2007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已比哈尔滨市高出3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相当于哈尔滨市的3.16倍和3.73倍,其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更高达3.79倍和4.25倍。

3.第三个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中央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对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进行集中重点建设,一度引发了对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增长。但由于哈尔滨市的装备工业结构已经劣化,面对机遇难以有所作为,只能“望洋兴叹”。进入“十二五”以来,因受到国家能源政策调整、国内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哈电集团和哈飞汽车的订单逐渐减少、生产下降,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上呈现出严重的萎缩态势。而这两家骨干企业的受挫,直接导致全市装备制造业再次受到打击,总量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连续下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第二个阶段时潜伏下的结构性隐患在适当时机的显性爆发,也可以说是“几枝独秀”的劣化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2012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720.4亿元,增加值1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58.1亿元和47.4亿元。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持续高歌猛进,正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装备工业基地目标迈进,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却从2010年起每况愈下。2012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比哈尔滨高出4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分别相当于哈尔滨的4.63倍和4.88倍;其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更是分别高达哈尔滨的8.40倍和10.69倍。

二、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信心不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哈尔滨市许多工业企业和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对进一步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信心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忙于应付眼前困境,对市场变化认识不清,方向迷茫,缺乏重振企业的信心和动力;一些政府部门面对当前装备制造业整体下滑的困境,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对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从政府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上,面对当前装备制造业规模萎缩、结构不优、竞争力下降的现实,对于能否突破困境,实现振兴发展显得缺少底气,转而把实现振兴发展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新兴产业上面。

(二)企业发展缺少战略眼光

长期以来,哈尔滨市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包括一些大型重点企业由盛及衰、发展缓慢甚至逐渐步入困境,除去政策、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外,与企业缺少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缺少有战略层次的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优势企业因对国家政策走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战略性研究,战略预见不足,市场敏感性不强,在进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刻未能抓住机遇,致使企业产品未能得到适时的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下降。更重要的是企业因此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和行业优势地位,逐步陷入被动,甚至被“边缘化”或被挤出市场。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企业虽然少数建有一些国家、省、市等各级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具有一定的新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但总体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哈飞汽车曾是我国最早生产微车的企业,但在引进技术之后的近30年里,所产车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直至陷入当今的困境。许多原来拥有数千人甚至近万人的优势重点企业,在经历多次冲击幸存下来后,大都变成了只有几百人的小企业,技术人员最少的剩下不足10人,除了勉强维持生产外,根本谈不上还有什么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低下直接导致了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鲜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问世。很多企业只能依靠延续老产品、寻找边缘市场来维持生产运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退缩。这种现状使得一些企业纵有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院校及大企业进行合作的良好愿望,也常常因自身研发能力弱、资金实力不强而处于弱势,成功率不高。

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缺乏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根本原因。对一些大企业,尚有条件通过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采取特殊政策、提高待遇等方式留住一批高技能人员;对许多中小企业,则只能靠对企业的感情和眷恋,将本已应该退休的老技术人员、老技术工人请回厂内,为企业研制新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生产技术把关继续做贡献。

(四)政府对产业的战略引导能力不足

哈尔滨市各级政府的战略引导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往往缺少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变化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缺少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的科学预测,更多是跟在企业后面,企业报什么,就支持发展什么。结果经常由于企业的战略研判不充分造成项目流产,导致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支持都付之东流。

政府战略引导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的消费政策引导。对于本市企业生产的装备产品,政府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尽量予以优先采购,以支持本地产业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对产品不断提高和完善。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本地生产的小汽车我市出租汽车行业不予采用;本地生产的大客车我市公交行业不愿使用;本地生产的过街天桥钢结构件只有通过外地企业承包后的转包才能被认可,等等。

政府战略引导能力不强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体现。我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推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外资企业利用我们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崇拜心理进来后,不去发展产业而是专注于销售他们的产品,以占领我们的市场。如号称世界第一农机企业的约翰迪尔公司,已在哈尔滨市圈地40万平方米,却只盖了4万平方米厂房,实质上是销售仓库,唯一的生产工序就是将国外生产的整机装上国外生产的四个轮子后向本地市场销售,形同一个销售门市部。像这种只占市场,不见产业、不见技术的引进项目对本地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本没有促进作用。

(五)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不到位

在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哈尔滨市对市区的工业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搬迁改造,统一将企业“退二进三”,迁往平房经开区、机场路高新区、利民开发区等工业园区。这本是一件于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有利的好事,却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征用等方面工作不到位,支持力度不足,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电碳厂在新址的厂房已盖好了三年,就因为迟迟没有电力供应,至今未能实施搬迁;变压器厂本已迁往新址,却因电力不足等原因不能正常开工生产,为保证按期交货,不得已又迁回原址,致使企业当年一季度没有产值;一工具厂迁往新址后,其正常生产常常要受到突然停电的困扰。哈尔滨水泵厂原来在省内属领军企业,就因在搬迁土地变现问题上争议不决,拖延数年,致使企业订货锐减,经营困难,最终走向破产。

三、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

(一)发展方向

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加大投入和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大幅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改组改制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培育若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依托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原则

1.全面振兴,重点突破。在现有基础上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同时集中优势生产要素,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突破性发展,尤其要力促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2.挖掘优势,优化结构。充分挖掘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加大投入改造力度,促其尽快形成规模优势,逐步培育壮大装备产业的规模优势,力求尽快改变仅靠少数大企业支撑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尴尬局面。

3.依托高端,再造辉煌。将大力发展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全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托,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先进技术装备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及产品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加快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国家核电装备国产化、国家燃气轮机等先进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重塑哈尔滨市国家重要装备工业基地的形象和竞争力。

4.产业集群,优化布局。通过支持若干主机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企业的合理聚集,努力延长产业链,培育和打造围绕主机与核心企业形成的配套产业集群,做大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通过吸引若干主机企业和核心企业入住工业园区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努力建成若干个充分体现先进高端装备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和特色装备制造聚集区。

(三)发展重点

1.电力装备。电力装备是哈尔滨最大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哈尔滨最为国家所看重的装备制造业产品。目前,哈电集团在水电、火电等传统能源发电设备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哈尔滨也因此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电力设备产业集群。下一步,哈尔滨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充分利用哈电集团的技术、设备和行业优势,在继续开发火电、水电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同时,集中力量向风电、核电、气电以及分布式电源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先进发电设备进军,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围绕发电设备主机,大力发展大型电站空冷器、电站辅机、变压器、电线电缆、高压电机、控制系统等电力装备产品,力争打造一个具有全国以至国际竞争力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2.航空装备。航空装备也是哈尔滨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哈尔滨是我国出口民用飞机最多的城市,在国内中小型飞机、直升机领域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应充分利用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的优势,努力做强做大航空装备产业,尽快形成直升机、公务机、多用途运输机的整机系列化、规模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和直升机传动系统制造、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集成及航空轴承等关键部件产业,努力打造在国内颇具竞争力的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基地。

3.汽车装备。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应瞄准城乡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等方式,迅速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重点一方面应加大微型车、经济型轿车、商务车、轻型货车的新产品开发力度,缩短开发周期,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速度;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特种车、改装车等新产品、新车型,尤其要重点开发城乡客车、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安汽车发动机长期占据国内汽车发动机产量头把交椅,是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大力支持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产业做强做大,不断开发新产品,巩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以大批量、专业化模式,高起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变速箱、转向器、减震器、空调压缩机、排气系统、电子仪表、点火线圈总成、电脑稳频汽车喇叭、车灯、内饰件等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4.农机装备。中央将黑龙江省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为哈尔滨市发展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尤其是大型农机装备提供了极好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外著名农机生产商都已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作为习近平主席2009年访问白俄罗斯时签订的中国——白俄罗斯100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之一,东金集团(民营)与明斯克拖拉机厂(世界第三)、戈梅利收割机厂(世界第一)合作引进的大型拖拉机、农业机械项目现已初具规模。哈一机也以自己雄厚的军工技术背景,与东金集团成立了合资企业。目前,哈尔滨市大马力拖拉机(200马力以上)和大型农机具的生产能力已居国内前列。中国兵器集团也拟将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军民融合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黑龙江省投资。因此,哈尔滨市应该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在强烈要求约翰迪尔、纽荷兰等国际巨头引进技术、发展产业的同时,以中——白农机合作项目为基础,紧紧依托东金集团、哈一机等大型骨干企业,以及哈松江拖拉机等现有的农机优势企业,借助东北农大、省市农机研究院等科技资源,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大中型拖拉机为主体的农机动力装备,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各类整地、播种、收割等新型高效农机具,建成哈尔滨市大中型整机与零部件、动力牵引与农机具相互配套的现代农机产业体系,形成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极。

5.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是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领域。建议政府能对工程机械企业给与积极支持和引导,使其在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迅速提高,做强做大,成为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一个新的亮点。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哈一机从俄罗斯引进的蟒式全地形双节履带运输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高端军民两用工程车辆装备项目。该车能够在风、沙、雨、雪等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没有任何道路的情况下,自由穿行于水上、雪地、沙漠、沼泽、丘陵、森林、海岸、湖泊等地带,完成救灾、抢险、运输、消防、医疗救护、工程作业等任务,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越野工具车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世界上仅有俄罗斯、瑞典、新加坡少数国家能够制造,而大型、全系列车只有俄罗斯垄断。建议省、市政府高度关注这个项目,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会同企业及兵器工业集团向国家有关方面推荐,作为国家抢险救灾、森林消防、野外勘探等极端条件作业的必配高端装备。

6.智能装备。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公司是哈尔滨市智能装备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研制生产的以粉粒料全自动包装码垛成套设备、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博实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自主研发、成套生产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在石油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领域树立了“中国造”——“博实造”的形象,并于2012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按照企业的规划,力争要在不远的将来,使石化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性能及技术达到国际一流、设备大系统成套能力世界领先、企业综合实力进入该领域世界前三。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支持该企业的发展,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职能,积极改进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除博实外,还应积极支持和大力扶持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等智能装备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尽力延伸产业链,努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领先水平的智能装备产业。

7.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之一。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特种长大货车和工矿车辆的主导设计和定点生产企业,已具有115年历史。该企业2007年研制成功的KF80型自翻车具有国家专利,市场一直看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泰富电气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生产直线电机及其驱动设备的高技术企业,也是国际上研发直线电机城轨列车装备的三家企业之一。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城轨列车取消了传统轮轨的机械传动,提高牵引效率,降低噪声,节电30%左右;作为城市地铁其隧道断面可减少30%以上,降低隧道土建造价约1亿元/公里,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目前国内广州地铁4号线和首都机场快速干线都采用了这项技术(国外引进)。泰富电气的城轨列车直线电机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0年成为首都机场快速干线的定点供应商和配件商,与长春客车集团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哈尔滨市应该将直线电机城轨列车高技术装备作为重点,全力支持泰富电气做强做大,努力开拓市场。以泰富为核心,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直线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牵引传动系统及车体、转向架、齿轮箱等重要零部件,率先在哈市地铁建设中采用直线电机技术,为该项重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做出示范。

8.基础功能部件。基础功能部件一直是哈尔滨市装备制造的优势领域。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轴承厂等企业一直位于各自领域的前列,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这些企业的中低端产品滞销,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发展,但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然强劲。为此,应将高级、精密、复杂、智能化、数字化产品作为支持发展的重点,如大型精密数控量仪、精密复杂刀具、数控机床刀具、高档数控机床用组合单元精密轴承、航空航天等军工轴承,以及民用航空轴承、准高速及高速铁路客车轴承、提速重载铁路货车轴承、第三、四代汽车轮毂轴承等汽车轴承等。

四、加快振兴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信心,挺起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前后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可带动上下游众多产业同步发展,是诸如食品、医药等其它产业所难以比拟的。高度发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装备制造业就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其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哈尔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将大力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作为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的基础和标志,下大决心、用大气力将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去。

(二)战略引导,科学规划

沈阳的经验表明:没有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引导,就没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了迅速增强哈尔滨市各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引导能力,建议由哈尔滨市主要领导亲自牵头,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具有战略意识的企业家组成专门班子,必要时也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或专家参加,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对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潜在优势、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科学、客观、深入地研究,寻求未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战略谋划与科学论证,制定和完善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

(三)体制创新,壮大实力

一是利用哈电集团等大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优势,以国内外重大项目为依托,将哈尔滨市相近装备制造企业组合起来,培育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成套开发、工程总承包和全程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承包集团,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的承包范围与综合竞争力。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装备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支持本地区企业跨所有制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具有较强技术研发、核心制造、市场开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努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三是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非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开拓能力强的优势,支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和相互转化,通过合资合作组建新的企业,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团。四是通过大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增强配套协作能力。

(四)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应重点支持有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好国家级、省级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由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实力的大型重点企业,组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推进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机制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为众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地方各级政府对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尤其要制定户籍、公租房、生活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稳定技术队伍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强化基础,完善园区

市、区、县各级政府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尤其是基础配套设施的需求做好超前规划,尽快解决企业无法迁入或迁入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的问题,为园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六)领导挂帅,强力推进

建议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由主要领导挂帅,组成企业振兴工作推进组,深入重点企业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调查研究,现场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实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为企业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加速实现发展和振兴。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