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研究

2014-03-05 08:13
关键词:胜任困难因子

张 皓

(东北大学 人事处,辽宁 沈阳 110819)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点是难以支付学费和可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费用,需靠学校通过减免学费、提供困难补助等资助来解决日常开支。他们缺乏经济支撑,缺乏社会资源,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受歧视、就业签约难、竞争力不够等问题,这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业难问题突出[2]。因此,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核心应从提升他们的就业胜任力出发[3]。

已有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定性地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缺乏。尽管有些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但少有研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胜任力结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有其特点,如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刻苦努力、综合素质相对欠缺等[4]。那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证检验的问题。本文在大学生就业胜任力量表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编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量表,运用统计学方法,探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的结构与内容并检验其在人口统计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提供策略建议。

一、文献综述

1.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含义与结构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算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5]。胜任力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地被欧美国家所接受和推广,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大公司都应用这一概念工具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就业胜任力指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事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6]。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及晋升的能力[7];或是确保其能正确择业,顺利就业及保持工作晋升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品质[8]。

胜任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只有将其结构化、模型化才具有实用性,因此,很多学者专注于探索胜任力的结构维度。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结构维度进行了研究。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9]。张丽华、刘晟楠(2005)通过实证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组成[10]。刘新民、王垒、吴士健(2009)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个人态度、职业适应性、个性特质,能力维度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执行能力、印象管理能力等几方面构成[11]。王培君(2009)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12]。焦静、冯明(2010)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主要包括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及持续进步能力六个维度[8]。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蔡金晶(2010)针对特困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地位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多和初次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从社会、高校和特困生个体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特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2]。罗恺赟、陈翡(2013)对贫困生进行了就业问卷的调查,了解了贫困生群体最现实的问题及自身特点,探讨了适合一线高校就业工作者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方式[13]。梁嘉(2013)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贫困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从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三方面提出方法和对策[3]。章陶(2014)就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情况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14]。但是已有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定性地分析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缺乏。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文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或实践,在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品质。在已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北大学各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和主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教师展开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您认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应包括哪些内容”。根据访谈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文献资料,初步形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的23个测量题项。对这23个测量题项进行反复修正,之后,请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的回答,并组织其针对问卷进行焦点小组讨论。对回答者认为含义上有重复的2个题项进行了合并,并对个别测量题项的措辞进行了修改,使其更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22个测量题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量表并制定正式问卷。

正式的问卷调查选取东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定的本科在校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样本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05份。调查样本中男性占71.21%,女性占28.79%;理工科学生占83.12%,文史类学生占16.88%。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占86.95%,满族占3.69%,蒙古族占2.41%,维吾尔族占 2.13%,回族占 0.99%,藏族占0.71%,土家族占0.57%,哈萨克族占0.43%,其他民族占2.12%。

三、数据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77,该值大于0.8,并且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18 478.901,Sig.值为0.000 小于 0.01,说明调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五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8.93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因子载荷见表2。其中,责任心、正直、诚实、抗压能力、毅力、积极进取、遵守承诺,以及易相处归属在第一类因子,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表现出的品质,这些品质在职场中也很重要,所以命名为个人品质;交际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归属于第二类因子,反映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可以命名为通用能力;领导才能、团队适应、团队影响力及协作、应变能力归属于第三个因子,表示个体在职场环境中对职场人角色的适应能力,可以命名为职业适应;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归属于第四个因子,反映的是个体在职场环境中对自我的调控能力,因此命名为自我控制;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归属于第五个因子,可以命名为专业能力。

表1 总方差解释表

表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因子载荷表

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说明各因子及整体有很好的信度,指标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AMOS 21.0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的二阶结构模型。模型的卡方检验显著(χ2=1 137.875,df=204,p<0.00)。由于chi-square对于样本大小敏感,进一步评估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拟合优度指标NFI、CFI、IFI、TLI 分别为 0.93、0.94、0.94 和 0.93,大于 0.9,RMSEA 值为 0.081,GFI为 0.867,AGFI为0.835,以上数据表明模型拟合很好[15]。

图1显示了二阶模型的估计结果,一个高阶因子包含了五个一阶因子。个人品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和专业能力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89、0.97、0.97、0.88 和0.82。因子载荷系数越大即观测变量在构成潜变量时所占权重也越大,表示它越重要。由图1可知,在个人品质因子的构成上,遵守承诺、诚实、易相处、正直、积极进取有较高载荷;在通用能力因子构成上,分析能力的载荷明显高于其他各项,其次是抽象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职业适应因子构成上,协作能力载荷系数明显高于其他项,其次是应变能力、团队影响力;在自我控制上,对行为控制载荷高于情绪控制;在专业能力上,专业技能的载荷略高于专业知识载荷。

图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结构模型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差异研究

利用方差分析来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就业胜任力的认识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主要涉及的变量是性别和专业。表3的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个人品质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和自我控制和专业能力的认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就业胜任力的性别差异分析表

进一步比较男生和女生在就业胜任力各维度打分值的均值,见表4。女生在个人品质维度的打分值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相对于男生,女生认为个人品质更重要。男生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及专业能力的打分值均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注重这几方面能力。

表5的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通用能力的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人品质、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和专业能力的认识上不存在 显著差异。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就业胜任力各维度均值

表5 不同专业的就业胜任力的专业差异分析表

进一步比较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就业胜任力各维度打分值的均值,见表6。理科学生在个人品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及专业能力的打分值均高于文科学生,尤其是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方面,理科学生的打分较高,说明理科学生更重视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表6 不同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各维度均值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开发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量表,对东北大学大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 21.0和AMO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70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因子分析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包括个人品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和专业能力五个维度。个人品质维度包括责任心、正直、诚实、抗压能力、毅力、积极进取、遵守承诺及易相处八个方面;通用能力维度包括交际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五个方面;职业适应包括领导才能、团队适应、执行能力、团队影响力及协作、应变能力五个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包括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

此外,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胜任力的认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重视个人品质,男生比女生更重视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及专业能力。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重视个人品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及专业能力,尤其重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结论,高校应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培养。从个人品质、通用能力、职业适应、自我控制及专业能力五个方面全面提升困难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美德等方面入手,开展系统的、全过程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升思想品质。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专业认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能力。高校尤其是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胜任力在五个方面体现出的不足,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原则,设计有效的载体和形式进行强化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学习对自我情绪和行为更好地控制,培养团队意识等。高校还可以通过团队拓展训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通用能力等。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要注重系统规划内容、有效选择载体,针对群体特点实施,尤其要注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的男生对个人品质的重视程度,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的文科学生对就业胜任力的重视。

[1] 钱施光,丁晓雯.对高校特困生问题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7):254.

[2] 蔡金晶.高校特困生就业的困境与解困对策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8-11.

[3] 梁嘉.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4):73-74.

[4] 常素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5] 张勇,李书慧,蒋柯.就业胜任力模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7):96-97.

[6]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0-92.

[7]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8] 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59-67.

[9]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10]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11] 刘新民,王垒,吴士健.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10-113.

[12]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35-39.

[13] 罗恺赟,陈翡.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27.

[14] 章陶.贫困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4(2):221-222.

[15] 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9-190.

猜你喜欢
胜任困难因子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