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英
摘 要:农村教学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在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观念、师资、经费、硬件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教学点中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文章从如何做好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这三种人的管理方面,探讨了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点的作用,以达到教师德才持续提升、学生全面理想发展、家长积极共同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管理;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26-02
农村教学点是在社会迅速发展和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较少这一客观情况而设置的小规模学校。与成建制的完小相比,教学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年级设置不完整,一般为一年级到三年级或四年级。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是为了偏远地区的教育服务,在国内外都很普遍。从数量来看,2009年我国农村教学点为70954个,占全国农村小学数量的30.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哥拉·利特曾指出:“小规模学校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扩大受教育机会、促进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学习者在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2]。”可见,农村教学点在践行教育公平、推动儿童成长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中都十分重要。
但是,在教学点中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落后、先进的教学设备缺乏;教师结构严重失调、教师专业化能力不足;课程结构不完整等问题。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虽然教育部门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明确意识到了严峻的现实,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教学点的发展,但诸如年轻教师少、专业化教师流动大,网络不发达、信息较封闭等客观存在的情况在短期之内较难完全改变。作为农村教学点的负责人,如何才能克服现实条件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点的作用?作者从对“人”的管理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在义务教育阶段,无外乎三类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这三类人呢?
一、以教师德才持续提升为目标,做好对教师的管理
1、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机会
在农村教学点中,教师队伍普遍年龄较大,加上基础本身较薄弱,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育事业也有深切的热爱,但在专业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新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获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面明显不足。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普通话不标准,没有英文功底,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本身没有意愿接受新的知识;2、有意愿学但限于年龄较大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导致学习效果差;3、没有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所以,在对教师管理中,要时刻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让每位教师清醒地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既要尽最大能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公共学习资源,让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特长个别化管理。比如,虽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猛,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方便地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也没有便捷的条件学习操作计算机。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可以鼓励家里有网络的教师及时关注最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定期给其他教师分享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购买或借阅相关书籍,在阅读后一起研讨。当相关教育部门组织计算机培训时,尽最大可能让每位教师都有学习的机会。
2、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农村教学点虽然年级少、学生少,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必须有规范的制度,才能让每项工作都有规可循、有条有理。比如,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包括如何确保学生入校、在校、离校时的安全,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如何避免学生在使用活动器械时出现危险等。但制度终究是为人服务的,需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比如,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人员配置中没有清洁工,学校内的卫生需要教师负责打扫,虽然相关制度中会明确教师负责的区域等,但在实际管理时,要灵活、人性,当某位教师因为身体原因或意外情况失职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惩罚为主,而是询问具体原因,必要时还可以作出调整。
3、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准备不成正比,当教师的学科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本体性知识的增加就几乎不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智慧、情感、态度等与实践性知识相关的素养则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3]。教育智慧、情感、态度等都是与教师的心理紧密相关的。所以,在管理时,除了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还要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十分敏感。比如,当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时,要敏锐地综合多方面的信息,确定原因。对农村教学点的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中,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上班前和下班后通常还要承担一部分家里的农活,生活压力容易引发一些家庭矛盾,而在他们的作息表中没有空闲排解心中的不悦。于是,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作为管理者,要捕捉到教师心理上的波动,及时帮助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将消极的情绪宣泄出来。
总之,在对教师的管理上,要推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便捷多样的途径提升自己的水平;以人为本,以法制校;善于沟通,尊重教师的需求。
二、以学生全面理想发展为目标,做好对学生的管理
1、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比如,在感知能力上,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逐渐发展到能够感知事物的细节,并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注意力上,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依赖于自己的兴趣;在思维发展上,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他们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对他们的管理要关注细节、兴趣,在具体教学时,要重视形象直观的教具所起的作用。可以和他们一起利用容易收集到的材料自制教具,既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又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此外,自制教具还弥补了农村教学点教学资源有限的不足。虽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政府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但资源不均仍然存在。
2、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知识经验的世代相传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他们能获得的这些前人积累下来的“鱼”毕竟是有限的,还必须学会“渔”。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既要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也要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的本领。尤其是在农村教学点中,由于师资和经费的限制,学生能接触到的几乎只有书本一种资源,他们只有将有限的知识变成学习更多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在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快速吸取有用的信息,缩短与他人的差距。比如,在农村教学点中,虽然开齐了所有的课程,但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学生想要让老师手把手地教自己如何绘画、一个音一个音地教自己唱歌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些课程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很重要,所以,要教给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学习、如何学习。
3、培养健康的人格
“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的伟大使命,可见,除了“教书”让学生获取知识外,教师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教师更为重要的使命。农村教学点中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差,很多还是隔代教育,父母都在外打工,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爷爷奶奶更关注的是他们的三餐温饱,对孩子心理发展关注不够,也不知道如何去关注,忽视了他们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学校中,更要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有的学生生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加上在家里没有人跟他聊天,没有人给予他充分的鼓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慢慢变得孤僻,甚至有反社会的倾向。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在教育时差别化对待,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总之,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时刻将他们的全面理想发展作为目标,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他们培养成有知识的、会学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以家长积极共同培育为目标,做好对家长的管理
1、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孩子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家长对小学教育,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有家长认为,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成长上分工明确,家庭负责孩子的生活,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习。所以,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是以检验者的身份出现,任务是审查学校教育的成果。另外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一定不好,如果自己条件允许,最好还是把孩子送到完小或中心小学。即使迫不得已让孩子上了教学点,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这两种观念是对义务教育和农村教学点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家长的管理方面,首先要扭转错误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教学点只是完小在规模上的缩减,并不是教学质量的缩减。虽然与中心小学相比,教学点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比较有限,但这些不足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加以弥补,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
2、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就读于教学点的学生都由家中的老人看管,这对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很多不便。现在,城市中的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通常有两种方式:手机和网络。这两种便捷的方式在农村教学点中的推行都有困难。有些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更不用说电脑了,可能还有不太识字的老人。如何才能畅通无阻地将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让家长知道?如何才能让家长与学校一起培育学生?针对农村教学点的特殊情况,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成为家庭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定期家访,面对面地用语言沟通。
总之,在对家长的管理方面,要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除此之外,更多体现的是无碍的沟通。
综上所述,在对农村教学点的管理中,要客观地看待条件有限、资源不足等现状,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的有效管理,尽量降低不利现实条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影响,最终实现教师不断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家长积极配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 丹,范先佐.促进机会均等与全纳教育:农村教学点的未来走向及发展策略.现代教育管理 2013(1),22-25.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教育展望: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41.
[3] 陈 威.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看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