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瑛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小学(以下简称“长湴小学”)创建于1932年,地处城乡结合部,校园场地开阔,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校功能室齐全,设施、设备先进,育人气氛浓厚,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学园、乐园和花园。
学校特色即“生态教育”,也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观照、思考、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通过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最终体现人与知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因此,“生态教育”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的实施策略,还是有关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以及和谐观的教育观。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把教育发展看成全面、系统、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过程。
长湴小学秉承和发扬学校原有的环境教育特色,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形成“犁土成园,植木成荫”的办学理念,并提炼与“绿色”和“沃土”相关的理念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使“犁土成园,植木成荫”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沃土,生态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加速器,生态教育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平台,生态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从而构建学生、教师和学校等三方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生态教育”。
一、“犁土成园,植木成荫”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
长湴小学将办学理念确定为“犁土成园,植木成荫”。长湴小学这一校名中的“湴”意为泥土,引申为沃土。沃土可培育和滋养万物,为各类植物提供养分,以此比喻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犁土成园,植木成荫”这一办学理念中的“犁土”和“植木”,从字面看,是农耕、培育的行为,在此象征学校教育的信念和决心。学校充分利用“外三园(长湴公园、华南植物园和校园周边十大实践基地)和内三园(学园、花园和乐园)”的优良生态教育环境构建学校教育体系,既让校园散发出“三香”(书香、花香和心香),又使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和谐相处,还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成园、成荫”的生态教育目的。其实,“犁土成园”和“植木成荫”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根植于学校的土壤,又指明学校的办学目标。
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应是对“真、善、美”执着追求,并具有务实精神的人,因此,学校校训定为“惟真惟美,求正求实”,这不仅是对学校自然生态的美好愿景,更体现了学校对师生思想品德的严格要求。学校作为师生组成的整体,既需要个体的不懈努力,又需要团队的同心同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于是,学校以“和衷共济,欣欣向荣”为校风。教师扎根长湴这片沃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逐渐形成“勤”的态度和“善”的技巧,既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又要有科学高效的教法,所以,“勤耕沃土,善育良才”成为学校的教风。学生长期被校园生态文化浸润,他们既要具备勤于积累、坚持不懈的品质,又要拥有追本溯源、勇于探究的精神,于是,“积土成山,寻根探底”作为学校的学风。总之,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训三风”都紧紧依托“生态教育”的理念,由此构成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
二、生态教育环境——学校特色发展的沃土
长湴小学毗邻华南植物园,植物繁多,树木林立。自1990年起,遵循环境育人的理念,学校按照“大面积绿化,体现生物多样性,以植物为主要景观”的校园环境设计思路,有计划地打造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求使校园成为生态教育基地。如今,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开四季,环境优美,物种丰富;各种设施独具匠心,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总之,校园内外独特的资源和氛围,为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提供沃土。
三、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
我们认为:学习是带有感情的快乐生活,真正的教育应是学生创造自我的教育。具体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大胆质疑,并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二是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的生态课程由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构成,并形成一个课程体系。具体有三点。其一,学校不断摸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建立语文五步教学法(导、读、悟、拓、练)和数学五环教学法(导、探、练、测、评)等课堂教学模式,更突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1999年起,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自主构建了环境课程、科学栽培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并开发了《亲亲大自然》《科学种植》《花的故事》《鸟类知识ABC》《植物趣闻》《科学小实验家》《动物趣闻》《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涵盖一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经过师生十余年的补充与改进,已愈加完善。其二,学校建立无线电测向、科学栽培、轮滑小组与合唱队等一系列社团,旨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探索新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最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主动探究,收获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其三,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山水类、人文类、科技类与综合类。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万物,主动探究。
生态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和使用,都体现了学校“生态教育”顺应人的自然生长,唤醒人的内在需求,成全人的主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平台。
四、生态教研模式——学校特色发展的加速器
我们认为:只有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多维互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广大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我们从改变教研模式、提升教研理念入手,发现、挖掘和发挥教师的潜能,确立了“团队合作、个人主讲、和谐共生”的生态教研理念,旨在倡导和鼓励教研组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相信教师,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教研活动从“上传下达式”发展到“自由漫谈式”,又演变成“专题主讲式”,最终成为“主题探究式”。这样,有效的生态教研模式形成了。2008年3月,学校成为广东省教育厅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的主会场,我们的生态教研模式受到专家与学者的好评,并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推广。可见,生态教研模式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加速器。
五、生态教育活动——学校特色发展的内驱力
在课外或课余,师生经过不断摸索,开设了很多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活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了“陆地棉在南方的种植”“含羞草为什么含羞”“竹子里的气体”“箱根实验”“荷花的栽种”和“金花茶的培植”等生物与环境科学实验。又如,学生深入实地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活动:有的对长湴村村民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有的考察学校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对水体表面的颜色、气味、漂浮物以及水域周围的情况进行调查),有的对天河区公共场所丢弃的香口胶进行调查等。在这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写成调查报告,最终向社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还有,学校的种养栽培社团发展喜人。师生从最初的种植,逐渐发展到培植。如今,金花茶的培植、红豆杉的扦插以及荷花的栽种等在我校已成为常态。
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学校拥有了一个个序列化的、主题鲜明且颇具个性的“生态教育”活动项目。具体有四点:一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学习的起点、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二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其中,以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注重教育氛围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师生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四是既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又增强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于是,生态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在过去的23年里,学校践行“生态教育”的理念,不仅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更形成鲜明的“生态教育”特色。我们坚信:学校的“生态教育”特色必将越做越稳,越做越好。
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逐美,不停息,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湴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