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伟
运动员公寓静悄悄的。在临近举重队宿舍的长廊尽头,有一块喜迎新年的板报,一行彩色美术字美丽而醒目:“举起明天,马到成功"。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备战里约奥运动员大会才开过一天,举重男队总教练陈文斌就在茶几上摊开了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热情地接受《新体育》记者的采访。
新体育:对举摔柔中心里约奥运会动员大会,你有什么印象?
陈文斌:参加大会的有举重、摔跤、柔道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科研医务人员与管理人员近300人。我感觉,这个动员会决非仅为今年冬训,指导思想与所涉问题可贯穿里约奥运前两年半的训练周期,可说是伦敦奥运和辽宁全运周期经过大调整后,举重等项目进军里约奥运的誓师动员大会。
可以说,从动员大会起,我们已正式进入里约奥运倒计时了。
新体育:你参加过四届奥运会,以男队总教练的身份也经历过三届。本次备战感觉有什么不同?
陈文斌:压力空前,责任重大。过去总教练是任命的,而这次是竞聘上岗。去年底,我从福州回北京,准备第二天的竞聘会。到了宿舍才听说这次竞聘男举总教练的就我一人。对大家的高度信任与别无选择的态势,心里震撼太大。干了一辈子举重,里约奥运成了背水一战,不干好是不行的。聘任书颁发给我时,我心里很激动,有一种义无反顾之感。现在,我想借《新体育》的平台,对关注和支持中国男举的人们说,我将直面新挑战,认真履行职责,自信征战里约奥运,努力创造新的成就。
新体育:这次动员给你提供了什么启示?你准备怎样细化落实动员令?
陈文斌:这次动员贯穿科学求实精神,明确要求我们“总结2008,反思2012,展望2016”。历史是一面明镜,许多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通过北京和伦敦奥运活生生的经验教训,为打好里约之战作好铺垫。
现在回过头看,2007年冬训成效很大。那时我们很困难,当年世锦赛才拿到2枚男子总成绩金牌,战绩平平,面对即将在家门口的北京奥运盛典,大家都紧了起来。
当时坚持了针对性很强的三段训练法:训前段充分作好准备活动,至少花30—40分钟将身体各关节充分拉伸,全身整体放松;训中段严格执行计划,突出效果;训后段花大块时间,晚上作保健放松,消除疲劳与体内的乳酸,体能恢复问题尽量不过夜。我们的按摩医生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后勤保障也全力跟上。所以,2008年奥运会男队6人出战,除一人受伤外,拿下了4金1银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次,全队将全力精心研讨,精心组织,充分分析2008年和2012年两个备战周期的得失,为备战里约奥运提供有效帮助。
新体育:听说蔡振华在动员会上介绍了乒乓球队的做法与经验。你想重点或者优先引进哪些呢?
陈文斌:乒乓球队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核心是教育队员明确祖国培养意识,懂得知恩图报。无数事例证明,中国绝大多数强项无一不受益于举国体制的阳光雨露。举重项目是单兵出战,但是由团队做保障。离开集体的力量,单枪匹马没有成功的先例。
同时,要借鉴乒乓球队站得高,看得远,关键时刻能抛弃个人得失,无私才能无畏。以正确的胜负观为指导思想,努力营造内部良性竞争机制,服从国家挑选。正选者要不松懈,不辱使命,备选者要坚守到比赛铃响。新近出版的《乒乓中国梦》里这种实例很多,我也准备陆续将书里的一些实例在队里的业务学习中分析解剖,他山之石可攻玉嘛!再有就是要加强对制胜规律的研究与把握。这方面,男举也做了一些,但任重道远。教练员是关键,我要多负责任。
新体育:听说在队伍管理上,男举出了一些新招。按你的理解,举摔柔中心想达到什么效果?
陈文斌:创新与改革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与生命,也是稳步走向里约奥运的基础。这是实实在在的必由之路。大家想想,每项世界纪录、奥运会纪录往往总能停留一段时间,为什么?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任何事物存在发展都是有极限的,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段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各种努力的总合力。假如一人穷尽体力智力举起200公斤,再要提升哪怕1公斤,用老办法往往就会面临短板与围墙,无法奏效。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创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
里约奥运周期,举摔柔中心决定实行队委会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总教练牵头建立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不再直接带运动员,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在战略层面多做点事,又可给年轻教练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新体育:能否透露一点在管理体制上的新尝试?
陈文斌:管理方面的改革是经过反复研究,征求许多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后决定的。我理解主要是举国体制、整体规划、集中部署。目前,国家男队除我外,还有一名领队
原举重部副部长李浩,两名副总教练:张国政与于杰。下设4个组,每组设组长一人,配教练若干。比较大的两个变化,一是国家队层面首次专设大级别组;二是打乱地域区分,不再延续谁的队员由谁带的老路。
两位副总教练协助我并各带一个组:于杰手下主要是廖辉、吕小军,还有85公斤级的新秀田涛,承担着里约奥运攻坚重任。
北体大竞技体校副校长张国政过来带大级别组,这是中国男举首次设立成建制的组别。大级别一直是我国的弱项,是块难啃的骨头,但提升大级别实力是形势所需,颇具挑战性。
万建辉组主力阵容是林清峰、吴景彪、丁建军、张杰等;胡常临组除了龙清泉与湖南籍队员余涛、谌利军外,还有江苏陆浩杰等。大家可以看到,每个组的实力与潜力都不可小觑。
这种分组与队员的归属还将根据实践效果与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保持队伍活力,形成最佳配备。
集训地点与方式,过去以组为单位,虽较为灵活,但也存在管理不便等弊端。从今年冬训起,改为全队统一行动。对过去各组较为适应或效果较好的地点尽量适时利用,如海南五指山、安徽大别山、福州马江基地等。
新体育:反思伦敦奥运会,你有什么教训?
陈文斌:伦敦奥运会,男举任务没完成好,这也是我经历的数届奥运会中最困难最纠结的一次。本来,我们要创造境外奥运会的最佳成绩,男女队至少拿下6枚金牌,男队出战6人,至少拿3块金牌才说得过去。结果,女队出战4人,拿下3金,而男队6人,仅拿下2金2银。现在回想起来,除组委会分配房间小而少,住不开,影响休息外,我们自身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尤其是56和62公斤两个级别,信息有限,对主要对手不摸底。
56公斤级吴景彪预赛拿下300公斤,我们就有点盲目乐观,谁想到朝鲜选手一年提升26公斤,从默默无闻的267公斤蹿升到293公斤。我们对这一局面准备不足,出现了心理波动。
62公斤级的张杰也是,对手近况连国际举联方面都没任何信息。
85公斤级陆永在北京奥运会拿下394公斤夺冠,估计伦敦奥运会上接近390公斤,就能拿下金牌,最后对手正是以387公斤的总成绩夺冠。抓举陆永拿下178公斤,势头不错,不料,挺举比赛准备活动没充分做开,准备活动组数比常规少三分之二,最终三把失败,失去总成绩,我们都很沉痛。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三个级别中只要拿下一枚金牌,男举就完成任务了。现在再提这一页,主要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新体育:能否披露中国队的里约奥运会目标?你准备怎样完成任务?
陈文斌:里约奥运会男举的目标是保证3枚金牌。如能完成,我们就创造了参加境外奥运会的新纪录。也许有人觉得这不过瘾,北京奥运会上不是拿74块吗?这没有太大可比性,北京奥运会是主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另外,竞争环境也不同以往,今后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国家较好完成了新老交替,中国队实力已无明显优势。再加上一些不测神秘因素,真难预料。我们只要把功底练够,做好自己,根据现时举坛竞技态势,虽然每一金都有困难,但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我们准备重点抓好几条:
一是提高技术稳定性,增强训练厚度。这是个基础。技高人胆大,胆大技更高。我们近期就准备推出实战需要的每个级别夺金达标线,激励大家勇攀高峰。
二是在不同环境下或在模拟测验中,提高在里约奥运会攻坚战中有效重量的成功率,以至少成功4把为底线,以成功5把或5把以上为目标。
三是争取让承担任务的队员提前去适应气候与熟悉场地。要制订好房间不够用,休息不好,以及没有空调,甚至临时停电断水等应对预案,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到2016年夏天,如能拿出比名额多一倍的人数去接受挑战,有很难取舍的“幸福的烦恼”,那就最理想了。男子10个级别中,多数级别都有实力去夺金,如需在某一两个级别派出双保险,那保金系数更高,最终从11—12个人中选出6人出战。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