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丽萍
光阴荏苒,加入教师行业已经有些许日子了。回望经行处,有过迷茫,有过苦苦探索后的发现,也有豁然开朗的舒坦。徜徉其间,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我们也在一天天地思考着。学生在我们的思考中长大,我们也在学生的成长中思考,成长。而作为语文老师,教好语文才是我的根本。
语文教学由众多的环节组成,而对于我来讲任何方式方法都是学习,都是尝试,都是实践。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教法,不断地去请教每个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方式,也下载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仔细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过渡语,然后尝试着放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终于有了一点小效果了。
可是内心还是不甘:我们的付出与收获的差距太大了……又迷茫了……继续探索……
学生时代,我是习惯于朗读的。可是真正踏上讲台,每天被烦琐之事缠绕,朗读的习惯已经渐渐被我抛弃。记得那天我无意中一个人随便捧起那本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张开嘴巴朗读后,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是的,我忽略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教材的感悟与品读,只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堂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之后,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我总是轻轻地捧起书本,细细地品读课文。在这里,比起“解读”这个词语,我更喜欢“品读”这个词语。“解读”有着太多理性色彩,而“品读”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感受着人的内心与情感。记得以前听过一位有经验的郑老师上的《两只鸟蛋》后,在自己《两只鸟蛋》的课堂上,尝试着像她那样通过第一小节“我”取鸟蛋的行为与第三小节“我”“轻轻地把鸟蛋送还”行为的比较,问孩子们是“喜欢开始时的男孩还是后来的男孩”时,出现了郑老师课堂所没有的情况:一个叫龙洋的学生一直咬定说喜欢“开始时的男孩”。我记得当时全班的小朋友都在笑话他的时候,他的声音开始颤抖起来,可是他还是一直说“喜欢刚开始的男孩”,因为“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我立刻制止了其他小朋友的笑声,并抛给他们一个问题:“这时候,你最想跟龙洋说什么?”这时小朋友的兴致变得很高,他们纷纷举起手来,告诉龙洋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没有了鸟类,世界就会很寂寞,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鸟。在大家激烈而友好的交流中,龙洋终于也融入了其他孩子的笑声中。
这个课堂的小插曲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因为它再次让我感受到自己对教材对孩子“品读”的不充分。我是以我的“心”去品读教材,而孩子们也是用他们的心感受课文。可是我是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我得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品读”文本。更重要的是,我要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生活去品读课文。假如我无视孩子们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只用成人的眼光读,就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老师在品读教材时,注意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儿童的生活,链接生活,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才是真正的“品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那天真可爱的、富有童趣的“人”。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他们不仅为现在而活,也为将来而活,生命旅途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有精神的,有趣味的,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漠视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命令和题海之时,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走向了虚无。
那么,就让我带着孩子一起细细“品读”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钟宅民族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