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复习中如何减负增效

2014-03-04 07:51张巧勇
中国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用力基础知识中考

张巧勇

常言说“事成先成于心,效高先高于法”,好的复习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果。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命题,不难发现其大体方向:一是强调能力,突出应用性,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二是体现“四性”,即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可见要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根本上靠平时扎实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最后阶段有效的复习也十分关键。而当前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总体基础知识弱,偏爱死记硬背。如果一个新情境的综合应用题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要想准确把握题目信息,读懂出题的用意,并准确地提取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回答的话,他必须具有扎实、准确、有序的基础知识。因此如何针对当前命题方向和学生实际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基础知识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和反思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生“巧用力”

1.选好复习参考书,找准“用力平台”

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多复习资料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增减,并不是针对本学年的中考要求逐点进行编排。粗粗一看,有许多新的热点进来了,但仔细看这些知识点,就发现其表达方式、知识体系都存在问题,甚至出现旧教材里有但新教材摒弃掉的知识点的题目。这种“缝缝补补”型资料帮助不大,反而会干扰学生,加重学生负担。为此选择复习书的前提是要新,要符合本学年中考范围及要求。另外,复习参考书不在多,一套就够了,不同的复习参考书总是有出入的,多了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更没必要搞“题海战术”。

2.研究“考试要求说明”,明确“用力依据和方向”

首先明确“考试要求说明”中的考试范围,主要有四块:历史与社会、思品、时政及地方知识。其次重点学习说明中的“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A、B、C三层次”。这是“巧用力”的关键。A层次只要求做到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B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理解。C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为了让学生能依据这个三层次要求适当用力,我通过讲解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让他们感知“了解、理解、应用”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时,在平时的复习中,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提醒学生看看是哪个层次的要求,明确需要掌握的程度,并在复习讲解时做相应的引导。如在复习“考点21——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兴替”这一A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回忆曾记忆过的朝代歌,这样就可以基本掌握朝代更替的顺序,并弄清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主要大一统朝代(秦朝、隋、元);然后要求学生能辨认或描述重要帝王(如夏禹、秦皇汉武、唐太宗)、重要事件(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及四个“清明时期”等)。如果把每一朝代的知识都做一一填补,就显得画蛇添足了。这样适当用力很重要,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一个“T”型结构,横向表示知识间的联系,那么竖向就可以看成是知识的深入,就像挖井一样,按照深度要求,A类井可浅一点,B类井深一点,C类井又深一点。我认为如果把握好程度问题,引导学生适当用力,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反思平时易错的知识点和题目,以及历届中考学生易丢分的环节,从而有意识地进行突破。比如,学生文字表述弱、解题技巧弱是每年中考阅卷者的感慨,而通常学生最不乐意答的就是“你会怎么做?”这类自写题,平时做作业就草草作答或干脆绕开不做,认为到考试时能发挥,一到考试却发现思路打不开,语句多病句,文字表达捉襟见肘。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思索自己的薄弱区,进行查漏补缺。抓住学生弱点有针对性地用力,这一点很重要。

3.复习过程中做到“两个联系”

一是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串联初一地理、初二历史、初三政治的知识点,这是当前综合性出题的题型之一。如综合初一的地理名称、初二的历史事件、初三的政策理论观点,这就是出题的模式之一。

二是有意识地联系时政热点,突出强调与热点相关的知识点。如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相关热点知识,联系历史上的改革事例,如管仲、商鞅、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及国外的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又如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的原因之一等,将这些历史上的改革和事件与改革开放相串联,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方法。

二、帮助学生“精梳理”,教会学生“贮存知识”

学生是否善于贮存知识,直接影响到他提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基础知识杂乱无章,贮存无序,考试时就无法有效提取。许多学生平时忙于做题,缺乏对知识的整理归类,信息杂乱无章,解题时无法提取,是丢分的重要原因。有学生经常在分析试题时说:“老师,你讲的答案知识点我都知道,但我不知道如何用来答题。”为此我认为教学生梳理知识,教他们有效存贮知识的方法,是做好基础知识复习的根本。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求学生认真上好每节课

知识应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它应该是有主干也有枝叶,对知识点要做到条理清楚,心中有数。而有些学生上社会课时三心二意,认为想听就听不想听下课背一下就行了,一节课上听课时断时续,有时干脆睡一节课,听到的知识零零碎碎,缺乏系统性。这种学生要求我给他补课,我就会说:“上课不听讲,就像在森林里捡了一堆树叶一样,而不是拥有一棵生命之树。一堆枯叶长不出一棵生命之树,而一棵生命之树补长几棵枝叶却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以此告诫学生要认真听课。

2.帮助学生精心梳理知识

教师梳理的知识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贮存情况。而教师梳理得好不好,取决于其对考点知识、中考要求及动向、学生实际、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综合感知和把握程度。现在中考“凸现基础性,考核活用能力,体现时代性,考虑地方性,适度综合性,渗透人文性”,这些无一不是复习之导向,突出了对社会课教师的多方面考验及要求。社会课教师必须站在一定高度,多视角地审视每一知识点。如“考点22:说明清朝的建立对国家统一的贡献(B)”,复习时,对西藏及少数民族关系、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及《尼布楚条约》等内容都可以联系时代热点,突出时代性,而纵向联系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又是综合性的体现。

3.教学生贮存知识的方法

要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网络状有机联系,首先就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方法,要理解性地记忆,活学活用。现在考试材料题较多,死记硬背的学生往往不顾材料信息的多少或与平时题目的不同,一股脑儿地把背过的知识点倒上去,造成偏题或错答。所以应要求学生贮存每一个知识点时,必须理解知识,知道它是在哪个系统里面。

其次,要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平时上课,每讲到一个专题,我首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本专题的知识结构,去感知本专题的知识脉络,甚至编排者的用意等,然后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去感知其在本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和前后知识的联系。经常这样做,知识就不会孤立,而呈现系统化。

总之,我认为落实好基础是应对现阶段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的关键,能实现减负高质,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为主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

(责任编辑:张迿)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力基础知识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暴力行为
用力过猛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