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存
甘肃中医学院敦煌医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封君达是东汉至三国时期陇上著名道医,2012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甘肃省古代十大名医[1]。封君达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凡听说有病重将死之人,无论认识与否都一视同仁地给予诊治均能很快痊愈,在医界及道界影响较大,且与当时著名医家华佗等均有交往,曾得到曹操的邀请。封君达善于养生,享年一百余岁,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长寿的医家之一[2]。对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之后《汉武帝内传》《博物志》《神仙传》《千金翼方》《太平广记》《云笈七签》《三洞群仙录》《广博物志》《宁远县志》《陇西志》及今之《武山县志》《武山史话》《陇西史话》《渭源史话》等均有关于封君达的记载。封君达是古代陇西人这一记载大家均认同,然而亦有人认为其为武山人,为全面了解封君达的情况及里籍问题,现将相关文献资料分述如下:
1.1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方术列传》 在南朝宋范晔所撰、唐代李贤等注的《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中有封君达等人“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君达号青牛师,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的记载[3]
1.2 《汉武帝内传》 在南朝宋范晔撰,唐代李贤等注的《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的论述。此条后引《汉武帝内传》曰:“封君达,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举(鼠)山,服水银百余年,还乡里,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不以姓名语人,间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并告节度,二百余岁乃入玄丘山去。”[3](注:《汉武帝内传》富有道教韵味,著书作者有争议,明清有人认为撰者为汉班固或晋葛洪,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云当为魏晋间士人所为,根据《隋志》中著录二卷(不注撰人),《宋志》中亦注不知作者来看,当为魏晋间士人所为比较可靠。本人认为《汉武帝内传》系东汉班固所做根本不可能,东汉班固卒于公元92年,而据晋张华撰《博物志卷五·方士》所云:“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魏王所集方士名: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4]曹操曾与封君达讨论养生之道,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曹操出生时,班固已去世63年,因此班固根本不知道封君达跟曹操交往之事,因而《汉武帝内传》不可能是班固所撰。)
1.3 西晋·张华撰《博物志·方士》 在西晋时期张华所撰《博物志卷五·方士》中云:“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魏王所集方士名: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元化,东郭延年……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与养性法,皆可仿用。大略云:体欲常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详别篇。武帝行之有效。”[4]
这里皇甫隆乃东汉至三国时期方士,安定人,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嘉平时期(公元249—254年)曾为敦煌太守,其与魏武帝曹操关系密切,给曹操介绍了封君达传授的养生之道,曹操用之有效。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记载了魏武帝曹操与皇甫隆问对养生之道,其云:“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目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5]
1.4 东晋·葛洪撰《神仙传》 东晋葛洪在《神仙传卷十》中云:“封君达者,陇西人也。服黄精五十余年,又入鸟鼠山,服炼水银,百余岁,往来乡里,视之年如三十许人。常骑青牛,闻人有疾病时死者,便过与药治之,应手皆愈。不以姓字语人,世人识其乘青牛,故号为‘青牛道士’,后二百余年,入玄丘山仙去也。”[6]
1.5 唐·孙思邈撰《千金翼方·伤寒》 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伤寒下》中云:“务成子萤火丸,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虎狼、蛇虺蜂虿诸毒及五兵白刃、贼盗凶害。昔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从尹公受得此方,以永平十二年,于此界与虏战败绩,士卒略尽,子南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虏以为神人,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诸兄弟,为将者皆未尝被伤,累世秘之,汉末,青牛道士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以传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军丸’,一名武威丸方。萤火、鬼箭(削取皮羽)、蒺藜各一两,雄黄、雌黄、矾石(烧汁尽)各二两,羚羊角、锻灶灰、铁锤柄入铁处烧焦各一两半,右九味捣筛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左臂,若从军者系腰中勿离身,若挂户上,甚辟盗贼绝止也。”[7]
1.6 李昉等撰《太平广记·神仙》 在《太平广记卷第十四·神仙十四·刘子南》中云:“刘子南者,乃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也。从道士尹公,受务成子萤火丸,辟疾病疫气、百鬼虎狼、虺蛇蜂虿诸毒及五兵白刃、贼盗凶害。用雄黄二两;萤火、鬼箭蒺藜各一两;铁槌柄烧令焦黑;煅灶中灰、羚羊角各一分半,研如粉面,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血,丸如杏仁大者。以三角绛囊盛五丸,常带左臂上,从军者系腰中,居家悬户上,辟盗贼诸毒物,子南合而佩之。永平十二年,于武威邑界遇虏,大战败绩,余众奔溃,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教其子及兄弟为军者,皆未尝被伤,喜得其验,传世宝之。汉末,青牛道士封君达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授魏武帝,乃稍传于人间。一名‘冠军丸’,亦名武威丸,今载在《千金翼》中。(出《神仙感遇传》)”[8][注:《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1.7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杂修摄部》 在《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养性延命录(并序)中云:“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墓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9]
1.8 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 在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五引《高道传》曰:“封衡,字君达,常驾一青牛,因号青牛道士,人有病,不问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中药,与之,或下针,应手立愈,魏武帝问养性大略,师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则几于道矣。”(陈葆光是南宋江阴静应庵道士,所撰集《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中)
1.9 明·董斯张撰《广博物志》 在《广博物志》卷之十二云:封衡,字君达,陇西人也,幼学道通老庄学,勤访真诀,后遇鲁女生授还丹诀及五岳真形图。遂周游天下,故山官水神,潜相迎伺,而凶神怪物无不串避,常驾一青牛,人莫知其名,因号青牛道士,有二侍者,一负书笈,一携药笥[10]。
1.10 清·康熙时期《宁远县志》 在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中云:“封衡,陇西东乡人(其地置今宁远),幼学道术,服黄连五十年,入山采药百余年,复还乡里。有病者,辄探腰间竹管中药与服之,立应。魏武帝召问养性大略。衡曰:‘减思虑,节嗜欲’。后传为仙去,著有《养气法》《卫生经》数十卷[11]。1.11 清·乾隆时期《陇西志·仙释》 在《陇西志卷之九·仙释》中云:“封衡,字君达,号‘青山道士’,陇西东乡人。幼学道术,服黄连五十年,入山采药百余年,后还乡里,问病者辄以腰间竹管药与之,立应,献帝建安间,曹操招引四方术士,衡与左慈、华佗之徒十六人,毕至,操问养性方,衡大略对云‘体欲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操行之有效,皇甫隆遇衡,衡尝语以此,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12]
2.1 封君达与封衡的问题 在记载封君达的文献中,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以“封君达”出现后,《汉武帝内传》《博物志》《神仙传》《千金翼方》《太平广记》《云笈七签》中均未提及封衡之名“衡”字,甚至在西晋时期张华所撰《博物志·方士》中还提到“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直到南宋时期陈葆光所撰《三洞群仙录》卷十五引《高道传》时才首次提到“封衡,字君达”。之后明代《广博物志》、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等均沿袭“封衡”之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南宋首次出现的“封衡,字君达”之“衡”从何而来值得深思,《博物志》中的“姓封名君达”又如何解释呢?虽然封君达是道教人物,一般会隐其名,如在葛洪《神仙传》中谓其“不以姓字语人”,当时一般人以其号相称,但是一般史料中都会体现其名,不至于从东汉到北宋这么长时期的文献中都未出现封衡之名“衡”,是否为该时期记载史料的人都不知道封君达之名“衡”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封君达的家乡记录史料的人都知道他名“衡”,但地方史料因为年移代隔而散失了,南宋时期陈葆光撰的《三洞群仙录》卷十五引《高道传》及明代董斯张所撰《广博物志》中“封衡,字君达”的资料很可能出自封君达故乡史料,笔者认为封君达故里传世的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等均沿袭“封衡”之名是依据当地史料编撰而成,他们所参考的有关封君达的家乡史料业已遗失,所以,西晋《博物志》中的“姓封名君达”之说欠妥,应是“姓封字君达”。
2.2 封君达号的问题 封君达的号与其所乘之青牛及身份有关,相传老子曾经骑坐青牛,因而成了道教文化的象征,青牛后来成为神仙道士的坐骑,神仙道士的坐骑青牛被看作是神牛,老子也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封君达是修炼神仙的高道,所以坐骑青牛也就成了其身份的象征,故上述文献资料中多称封君达的号为“青牛道士”、但《后汉书·方术列传》称其为“青牛师”,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卷之九·仙释》称其为“青山道士”,笔者认为若称“青山道士”有两种情况,其一如按坐骑青牛称号,“山”可能为“牛”之误;其二如果从道教神仙常隐居青山之中考虑称谓,封君达号“青山道士”之说也能讲通,但根据其坐骑青牛来看,号“青牛道士”“青牛师”最准确。
封君达是东汉至三国时期陇上著名道医,有关封君达记载的资料也较丰富,在有关史书、医书、道书、地方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故里确系古代陇西郡人,今人对实际故里有争议,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宁远即今之武山)及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均认为封衡是陇西东乡人,根据文献记载封君达为汉末陇西人已成共识,分歧在于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首次提到其为陇西东乡人即今之武山人,而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称其为“陇西东乡人”,这是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之前所有文献均笼统称其为陇西人,此陇西并非专指今之陇西县,乃古代陇西郡人。陇西郡地名历史悠久,在秦代就设立陇西郡,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陇西郡,秦置……县十一: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上邽,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谓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13]因此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三十六郡时,陇西是其中之一,治狄道(今临洮县),领7县:狄道、獂道(今陇西县东南)、下辨(今成县西)、临洮(今岷县)、西县(今天水市西南)、上邽(今天水市区)、冀县(今甘谷县东)。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占有陇西郡。汉武帝时,陇西有11县:狄道、临洮(今岷县)、西县(今礼县盐官镇)、上邽(今天水市区西南)、安故(今临洮县南)、襄武(今陇西县东南)、首阳(今渭源县东北)、大夏(今广河县西北)、羌道(今宕昌县西南)、氐道(今礼县西北)、予道(今岷县西南白龙江上游),属凉州。东汉陇西郡,治狄道县,仍领11县。三国魏时,陇西郡治迁到襄武县(今陇西县东南),但所辖县数进一步减少,领襄武、狄道、临洮、障县、首阳、安故、大夏、氐道、河关9县,属秦州。从秦汉陇西郡的变迁及地理位置看,三国魏时今陇西县东南武山县正是当年的襄武县,是当时陇西郡治所在地,封君达在这一时期正是功成名就之时,其与曹操、皇甫隆谈论养生之道,因此陇西东乡为今之武山是正确的。今故里为陇西东乡人也出现了两种说法(一说今武山县人,一说今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笔者认为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因其活动足迹主要在今武山、陇西、渭源一带,其生平在清代康熙时期《宁远县志》(北宋崇宁三年设立宁远县,至民国2年改为武山县)、清代乾隆时期《陇西志》及今《武山县志》《武山史话》《陇西史话》《渭源史话》等书籍中均有记载。今根据两地相邻及历史地名的所属关系,笔者认为封君达很可能出生在今之武山,后来可能迁居在今之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年老隐居于渭源之鸟鼠山,因此说其是武山人、陇西人都正确。今之武山、陇西、渭源一带为其主要的活动范围,根据其曾跟曹操谈论过养生之道,其行踪还到达过中原等地。
本人认为陇西、武山作为友好邻县,历史上曾一度属同一郡县,出封衡这样的著名医家,是今天武山、陇西、渭源人共同的骄傲。因此,封衡作为在全国有影响的陇上著名道医,是全国中医界的先贤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勇于救死扶伤而不计酬劳的高尚医德与精湛的医术,更好地为甘肃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民众健康服务。
[1] 李应存.东汉陇上著名道医封君达养生精华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4):34-35.
[2] 李应存,贾双保.东汉著名医家封君达养生思想浅探[C],呼和浩特: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会议论文集,2009:24-26.
[3] 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3:2750.
[4] 张华.博物志·方士[M].周日用,注.中国古典名著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23-24.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478.
[6] 葛洪.诸子百家丛书: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8.
[7] 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2.
[8] 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传世藏书诸子百家之小说)[M].北京:北京卓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001:102.
[9] 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传世藏书诸子百家之道家)[M].北京:北京卓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001:432.
[10]董斯张.广博物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267.
[11]武山县旧志编委会.武山县旧志丛编·清康熙年间《宁远县志》(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68.
[12]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委会.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清乾隆年间《陇西志》[M].兰州,1990:359.
[13]班固.汉书·地理志(二十六史)[M].北京:北京卓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