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藏传佛教兴盛原因及影响探析

2014-03-04 00:49米广弘
关键词:统治者藏传佛教佛教

米广弘

(中央统战部,北京100800)

13世纪中叶(元朝时期),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版图管辖。自此,尽管中国经历了多代王朝的兴替,更换过多次中央政权,藏传佛教各教派也随之几经兴盛,几度衰落,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历届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维护和行使着主权,并在治理西藏的方略上,不断探索改进。藏传佛教作为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适应。

一、藏传佛教的特点

藏传佛教是指7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入西藏的佛教系统,其逐渐与西藏文化相结合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佛教。其主要派别为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等。

藏传佛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与其他宗教相比,藏传佛教有着几大突出的特点。第一,包容性。藏传佛教虽属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和排斥小乘佛教,而是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坚持闻思修并重,并在新的基础上弘扬自利利他、饶益众生的教风,共同持理和弘扬了佛教的法慧大宝。第二,独特性。藏传佛教出色地吸收了佛陀教义的两大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密法和性空正见。藏传佛教认为,密法是佛教的精华,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性空正见可以超脱世俗达到感知灵魂的境界。第三,神秘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在佛教其他教派中绝无仅有,活佛转世的程序复杂神秘。

二、藏传佛教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及影响

历代中央政府为确保边陲安全,维护领土完整,高度重视对西藏的治理。政治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重要现象。藏传佛教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的宗教之一,占有突出的地位,其社会影响、政治地位,不能不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藏传佛教进入他们的视野也就自然而然了。一直以来藏传佛教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持续不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良好局面。

(一)元朝

元朝在西藏地方因俗而治,元朝时期萨迦成为西藏地方首领,其受到元朝的大力相助,从而使当时的藏传佛教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起适合元朝统治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对西藏的管辖,元朝采取独尊萨迦、政教合一、设立帝师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治理。首先将西藏设立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使宣政院和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成为平行的中央四大机构。其次清查户口,确定赋税的数额,为后来完善驿站和建设地方行政体系提供了依据。再次对西藏地方各级官员实行任免、赏罚制度。最后是设立驿站,驿站的设立,是元朝对西藏地方和其他藏族地区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之一,加强了藏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统治者采取扶持宗教首领的管理方式,从中央到西藏地方推行政教结合制度。另外大力支持西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元朝历代皇帝都在许多地方建立藏传佛教寺院,并积极支持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印制,从而使藏传佛教和内地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藏传佛教在元朝被认同后,蒙古民族的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不断改进,蒙古的文学、医学等都留下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印记,蒙藏文化不断圆融。由于萨迦势力一直受到元朝的大力相助,其他各政教势力也曾试图挑战,但遭到了元朝中央政府的镇压。元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腐败,萨迦缺少了后盾,最后导致萨迦派被噶举派势力取代。因此,萨迦的宗教势力的衰落与元朝走向衰亡紧密相连。

(二)明朝

明朝在元朝统治的基础上吸取经验,采取分类施治、纳贡赐赏、茶马互市等措施,设立西藏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任命地方官员,采用军政合一,置四夷馆,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这些措施都深化了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元代独尊萨迦派,而明代根据有些教派的势力已超过萨迦的现实情况,针对教派之间开始产生利益之争、教派矛盾加剧的趋势,实行多封众建,敕封西藏各大教派首领,封授“八大法王”,赢得了他们的真心归附,使各地方僧俗首领直接受命于朝廷,达到了中央集权的目的。由于实行多封众建,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势力各自为政,都倾心于中央政府,几乎平分秋色,没有一枝独秀。

明朝政府,依然采取加强藏传佛教的管理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目的。藏传佛教在融入的过程中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汉藏文化的统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宗教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健康、积极和有益的内容,与当时政权所倡导的价值和理念是相通的。藏传佛教在发扬佛教教义的道德向善、调节民族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三)清朝

清朝在元明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设理藩院,扶格鲁派,牢牢掌控活佛,建立摄政制度,严厉整饬违法叛国宗教活动,设置驻藏大臣,建立噶厦政府,推进依法治藏,坚持抚辑百姓,调整藏区区划,探索分类施治,严管涉藏外事,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走向全面深入。

清朝的统治者们在维护、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统治的同时深知精神统治的重要性,他们深知利用宗教是一种有效的思想统治方法,尤其是利用藏传佛教。清初的几位皇帝,对佛教也颇感兴趣,在清宫廷中学习佛典也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清朝除都城内,在周边也建立了藏传佛教寺院,在京还建立了驻锡地西黄寺,作为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机构,发挥与内地的纽带作用。此外优礼藏传佛教上层人物亦为统治蒙藏地区的有效途径,所以清朝对佛教的保护扶植也相当积极。清初采取政教分离政策,并建立噶厦政府以治世俗,后由于利益纷争,派系之间矛盾激化,发生了三噶伦之乱,达赖出力平息有功,便令达赖喇嘛执掌,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由此产生了治理西藏的以格鲁派达赖活佛转世系统为主的“政教合一”制度。

清朝皇帝崇奉藏传佛教,使之与其他意识形态交互影响,也使内地的宗教仪规和生产生活与民族习俗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流传于今天的清朝许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印度密教的东传,印度佛教对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研究西藏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及蒙藏宗教文化交流和蒙古族译经史都有很大裨益。这些都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角色,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四)民国及其以后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领土,中国可谓内外交困、积贫积弱。在这样的困境下,民国政府坚持维护统一,设立蒙藏委员会,坚守历史定制,推进“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五族共和,注重藏区公民的政治参与,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民国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主权关系没有改变。虽然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内乱频繁,藏传佛教也遭受到了重创,但中央政府仍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维护了国家在西藏的主权。

历代统治者都利用藏传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加强统治,同样的,宗教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力量才能兴盛,巩固地位。政兴则教兴,双方均自觉维护这种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为西藏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和解放的道路,得到了藏族各阶层僧俗的热烈拥护。1951年10月29日,人民解放军胜利抵达拉萨,西藏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苦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各宗教、各教派一律平等。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西藏的历史从此掀开了团结、文明、富裕的新篇章。

三、藏传佛教备受重视原因分析

每一朝代初期,面对刚刚统一的现状,政治上迫切需要稳定,就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有新的理论体系作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道德体系,藏传佛教也不例外。数位领袖人物积极投入,用渊博的佛学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为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历代中央政府的管辖下,藏传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获得较高声望。西藏从此走上了依靠中央政府支持而生存发展的道路,藏传佛教兴衰命运与中央政权息息相关。

政治在与宗教的互动中维护自己的统治,宗教利用政权来维护神权,政权也利用神权来强化统治。宗教虽然采取了“超然物外”的神秘形式,但归根结底必须服从于经济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宗教必须要处理好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历代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是有多重原因的,同时也是双方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要彼此利益契合。在西藏政教合一时代,藏传佛教活佛作为精神领袖掌握实际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在尊重藏传佛教的绝对权威和宗教领袖听命统治的过程中实现互动。对于统治者来说,无论推崇或信仰哪种宗教都有其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实用主义。统治者需要利用一种精神力量来麻痹人们的反抗意志,藏传佛教想要获得自身利益发展,必须依赖政权作为它的靠山,宗教与政治之间彼此要找准利益契合点。二要相互支持借力。统治者获得统治地位后,对藏传佛教采取宽容和安抚政策,尊重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并为其提供合法的活动空间,不干预宗教事务,同时利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藏传佛教积极响应号召,引导信众发挥积极作用换取统治者的支持。三要掌控意识形态。历代中央政府出于自身的统治考虑,都会从主要教派和拥有宗教和政治威望的高僧入手,争取他们的支持。由于意识形态是统治者用来吸引民众、整合民众力量的强大工具,因此统治者都会无意识地结合宗教信仰形成政治信仰或有意识地将宗教信仰纳入政治信仰中,宗教领袖也会根据现实对信仰的核心内容——藏传佛教教义作出顺应的解释,最终以宗教的名行政治之实。

政权是国家政治的基础,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着统治者的管理。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时,民族的矛盾、宗教的矛盾往往使原来得到控制、处理、解决的问题重新爆发。从巩固政权的角度出发,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会借助宗教势力作为筹码,历史的沉淀、宗教的浸润都深刻影响着区域的治理。历代王室之所以接受藏传佛教,除该教影响广泛这一时代背景和藏传佛教大师的积极传播外,其受重视的原因还来自于其本身的内容。

第一,源于自身吸引。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它既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体系。密宗除了即身成佛的修炼法门外,还有众多特定的消灾避难、实现愿望的法门仪轨,包括息灭祸端、增长智慧、除恶降魔等方法。密宗也使用各种法术为现实服务,重视神秘主义的体验,它的法事仪轨系统和法门内容齐全,能满足统治者不同的需求。此外藏传佛教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终极选择而“一家独大”,其对其他宗教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这使得人们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同时,又可保持本民族原有的传统习俗。

第二,突出主题内容。藏传佛教突出了“护国佑民”的内容,藏传佛教在向统治王室传播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姿态为其军政等国事效力。其极力推崇密宗的大护法神摩诃迦罗(大黑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完全相适应,给统治王室带来了新的精神力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元、明、清中央政府所支持的佛事活动都与护国佑民有关,注重现实功用。如佛教经典《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等经,都具有护国佑民、祈祷国运长久的功用,这些密宗经典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直接为皇室服务。另外统治者兴建的寺院佛塔,同样含有益国安民之意。因此统治者重视藏传佛教,不仅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更注重现实功用,这对治国安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三,需求根深蒂固。作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它的理论和观念早已融化到藏族人民的血液中。藏传佛教是一个有思想理论体系的宗教,在西藏地方处于分裂和动荡不安的时候,藏传佛教以它宣扬的众生平等、六道轮回、善恶有报等理论抓住了人民祈求安宁的心理。藏传佛教辩经考试,训练了人们的形象和逻辑思维,讲经、注释经典增强了古代西藏地区的人们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愿望。藏传佛教教义和优良传统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传佛教关注自然、关注众生的理念,对待生命的坦然与安详,都对西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上宗教历来服从于国家政权。从政教关系上看,“国教”的地位任何宗教从没有占据过,更没有在全局上形成过政教合一的局面。虽然西藏的寺院的大喇嘛热衷于政治,藏传佛教参与政治之势也随之愈演愈烈,但在当时只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及佛教关注现实的体现,没有实质性引向到各项政治事务中。再者,从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看,中国各宗教,不论本土亦或外来,在中华文化主流影响下都有一定的包容性。历代统治者对宗教既利用又约束,宗教则既顺从又依附,因此藏传佛教从没有在整体上陷入极端主义。重用藏传佛教固然与崇奉佛教有关,但是最核心的在于为实现政治统治服务,贫穷、疾病、文化科学落后等,仍是信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宗教徒对于信仰的选择往往带有实用目的和功利色彩,故统治者初级目的是满足信仰群众基本生计,终极目标是引导宗教组织专心服务于精神需要和地方的安定。统治者在处理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时,头脑十分清醒,坚决防止宗教政治化,宗教政治化的实质是宗教干预政治,是历史的倒退。尤其在乾隆皇帝时期,尽管特殊关照藏传佛教,但绝不姑息僧人犯法,另外还对西藏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特别是对活佛转世制度,这为西藏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对当前做好藏传佛教工作的启示

通过梳理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和藏传佛教受重视的原因分析,对我们今天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有很多启示。14世纪随着西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他们相互之间开始了兼并和争夺。藏传佛教曾被动荡的时局、废驰的戒律、腐化的僧人所污蔽。宗喀巴大师顺应西藏人民与地方政权的改革愿望,以戒律荡行、以教义治心对僧风律仪进行了彻底的整肃,使僧俗大众循释氏正道进言。他从正行、正理、建宗3个方面所做的宗教改革,一扫藏传佛教各种弊端,恢复了佛教的本来面目。他的改革得到了各教派的大力支持,使得佛教在雪域高原重放异彩。面对当前复杂的局面,如何引导藏传佛教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关系到藏传佛教未来发展走向以及西藏社会稳定的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当代藏传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彻底清除政教合一,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改革的周期——漫长复杂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摆脱几百年政教合一的影响绝非朝夕之事。而今的藏传佛教僧人并不一定都能意识到藏传佛教可以而且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藏区的局势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大沟通对话的渠道,不断争取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藏传佛教能否健康发展,实现国家政治和宗教二者的共同的目标,就要求藏传佛教对自身的适应性做出改革或调整,使藏传佛教具有现代文明的精神,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改革的难题——内部机制

新时代的宗教改革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宗教界共同推动、正确引导。首先要征得宗教界的理解和认可,同时需要教派内部有改革意愿的有识之士提出可操作性的思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藏传佛教人士已经逐步成为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的主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实践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要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让他们在宗教界和政府部门之间两头协调,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正确引导和深刻领会党的宗教工作及方针政策、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贯彻实施工作,自觉遵守各项规定。

(三)改革的核心——外部引导

藏传佛教僧人是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抵御境外分裂势力利用宗教渗透、顺应时代发展的主体,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一支中坚力量,在保障藏传佛教健康发展和西藏的和谐稳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僧人的法制、爱国主义等教育,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举办各种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教育僧人了解社会、国情,提高政策水平,增强守法意识。

(四)改革的重点——教义阐释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和藏传佛教戒律新解工作,加强藏传佛教自身建设和教义理论创新,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向广大僧众传播正确的教义教规,维护藏传佛教的正常秩序。各佛学院要在不断总结优秀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完善僧人的学经考核、学位晋升和学衔授予制度,培养出优秀的藏传佛教僧人和合格公民,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猜你喜欢
统治者藏传佛教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