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逊娜依·赛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是中世纪我国西域的维吾尔族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的代表作《福乐智慧》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史上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鹘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诗[1]。《福乐智慧》这部巨著成书于回历462年(公元1069年~1070年),由开头的两篇序文,中间的85章正文(6 520节双行诗)和末尾的三个附篇(125节双行诗)组成。共计6 645节双行,13 290行。该书原本迄今尚未发现,目前仅发现三种手抄本,即维也纳抄本(又称赫拉特本)、开罗抄本和纳曼干抄本(又称费尔干纳本)。作者的思想观念非常丰富,在文中既融入了他浓厚的民族精神,又渗透了道德教育方面独到的见解。因此,这部著作成为维吾尔族哲学、文学、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史上的里程碑。直到今日,学者们仍然坚持对其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不断挖掘它所蕴含的珍贵的思想财富。特别强调的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著作中以教育家的立场提出,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的作用。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人只有掌握了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是每个人必备的‘德性’(即美德),只有具备‘德性’,人才能拥有做人的本分;而知识是人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这又有通过教育来实施”的观点。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如果世人都具备了这样的美德,那么社会就达到“天下大治”。在他眼里,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广大国民都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天下大治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社会作用的最高体现[2]。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以教育家特有的智慧,论证了知识与智慧对社会发展、实施法律、幸福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及其意义。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教育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混乱局势,认为教育是改变道德败坏的社会现实,建立人人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准则的“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11世纪30年代(公元1032年开始),在喀喇汗王朝发生了残酷的战争。尤其是“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之后,统治者逐步开始对外发动“圣战”。“圣战”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作为该地区的佛教中心——东南地区的于阗(今和田)。于是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与佛教中心和田之间首次爆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宗教战争。喀喇汗王朝第二次重大“圣战”之后,分为东西两个王朝[3]。接着王朝内部为争夺王位而发生了内战,社会出现混乱局面,安定被打破,人民群众遭受极大的灾难。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对此抨击说:“……人情已消失,空留下‘人’字……人心都坏了,……口心不一,不义充满了人世,信义发生了灾荒,……毁弃了礼法,……好人去了,只剩下人中渣滓,……坏人象蚊蚋、蛇蝎般咬人……”他在文中具体这样表述:
纯洁消失了,污秽在蔓延,
污浊充满了污秽者的心灵。
人心已被污秽所濡染,
何处能找到洁净![4]
忠诚已不存在,代之以不义,
可信可赖之人,从何处找寻![5]
人们都做了金钱的奴隶,
谁有银子,就向谁屈躬。[6]
好人和礼法都已灭绝,
剩下了人中渣滓,何处把好人找寻?[7]
针对道德败坏这样的社会现实,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提出创建一个理想社会的设想。而这个理想社会,必须建立在道德高尚、精神完美的社会成员的基础上[8]。笔者认为,作者所谓的精神完美的引领人,是以知识、智慧作为生活向导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也就是正派、慷慨、大方、坦荡、知耻、廉耻、慈善、和蔼、自制、重礼仪、为人民谋幸福的人)。如果这样的引领人做统治者,依靠良法治理国家,公正管理国家事务,人们也会遵法守纪,就会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作者就是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产生劝谕大家掌握知识、智慧,通过知识、智慧定能改变个人命运、改变社会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指什么样的人可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应当受教育的问题。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冲击了奴隶社会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具有进步意义[9]。他这种主张对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但他认为,受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无界限的。因此,他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教育观点。他在诗行中贯穿着知识是“人类价值的主要标准”、是“一切成就的成因”、是“人具备高尚品质的法宝”等观点。号召社会全体人员(包括君王、大臣、宫廷官员、庶民、民众等)都来学习知识、道德和技能(学习范围包括,几何、计算、文学、天文、测量和其他语言科学等),他不但把喀喇汗王朝的君主、封建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女作为教育对象,而且认为,广大的平民百姓、民众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全体黎民更是教育对象,教育的对象并没有主观上的限制和阶级要求。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把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相提并论。在知识方面,他认为:“知识是伟大的”、“人们因有知识而与动物相区别”、“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真谛”;他还认为,只有知识,“可以把事情搞好”、“可以解开难解之谜”……在他的整个世界观中,“知识”是神圣的、伟大的,是一切好事的根源。在他的整个教育观中,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道德方面,他特别重视人的思想品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在诗行中鼓励和提倡人们学习“为人处世、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反复强调“道德”在改变个人命运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把知识与善行、公正、礼仪、美德、品性和幸福等道德范畴联系起来,明确说明了知识、智慧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提出“知识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的这一主张。并且,他在文中所论及的知识和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即包括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语言、文字等文化知识,还包括物理、数学、地理、天文、医学等技术知识,另外还谈论逻辑、建筑、实验等手工技艺等。
在伦理学史上,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次提出“知识就是道德”观点以来,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更进一步提出了“知识是道德的基础”、“知识赋予人民幸福”、“知识即幸福”的观点,为道德的实施、进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以“知识、智慧作为生活向导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精神完美的引领者”、“领导人才”和“知识、文化”人才。这样的引领人做君主,就会依靠良法治理国家,以法度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人员也会遵纪守法,从而能建立人人福乐的“和谐社会”。例如:
假若你想取得统治世界的权力,
必须有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知识。[10]
男儿有了智慧,受人尊崇,
男儿有了知识,可任君王。
谁若具有智慧,就会尊贵,
谁若有知识,就能为王。[11]
由于作者特别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而也非常尊重知识分子。他在文中教导人们,要尊重知识分子、学习知识分子、关心知识分子,其原因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例如:
有智者理解一切,有智者洞悉一切,
有智有知的人,事事心愿可遂。[12]
因此,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格外要求人们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鼓励大家用自己的学识,为人类造福。还劝诫年轻人珍惜青春,努力进取。
珍惜青春吧,它会匆匆而过,
生命难久留,终会远远逃逸。[13]
还有培养有技艺的富有者。他在文中,鼓励人们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各种技艺,成为“有用之人”。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不仅是从教育对个人前途、命运、地位、幸福生活的作用方面谈论自己的教育思想,还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教育观。
《福乐智慧》将法制看成是体现地位和责任的“秩序”的基础[14]。制定“良法”,通过“良法”来治理国家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政治主张。因此,他将公平、公正,追求知识、智慧视为通往社会安宁这个理想境界的途径。他认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规范的公正、公平,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是个人存身立命以及个人幸福的根基。因此,他在《福乐智慧》中强调,不仅要确立公正的、公平的、社会公认的法律也就是所谓的“良法”,而且还要公正、公平和严厉地执行法律。在制定“良法”方面,他在文中这样表达:
制法者啊,要制订良法,
制订了酷法,作法自毙。
谁若是制订了好的法度,
他的名字将流芳千古。[15]
良法使国运昌盛,人民兴旺,
暴政是国祚衰微,天下不宁。[16]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有法、执法、守法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所造就的必将是:“民间的污秽洗清,社稷巩固,臣民安心,国王也欢欣”。因此,他对国王提出:“为了国家的永恒昌盛,不仅要制定良法,而且还要公平、公正地执法,更重要的是严厉地执行法治。”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无论是我儿子,还是亲友,
无论是异乡人,还是过客,
在法度上对他们一视同仁,
对他们的裁决毫无二致。[17]
哪位国君持法公正,
国家将昌盛,福星照临。[18]
对于坏人要施行刑罚,
民间的污秽靠刑罚洗清。[19]
达到这个境界的前提在于统治国家的上层建筑要有同样的认识和作为,因此,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重点劝谕的对象主要是以君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他极力将教育与统治阶级的统治密切联系起来。他在《福乐智慧》中提出“治人者靠知识去治理庶”、“用知识能把人间的动乱平息”、“武功可以把江山开创”、“文治方可使国家兴旺”、“作为国君——应当用知识去治理国家”、“作为大臣——应当用知识去辅助国君、治理百姓”等思想。这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劝谕统治阶级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也是把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的依据。
从11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喀喇汗王朝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王子们争夺王位,内战连年,外患纷至。汗王朝的权威日渐衰落,后来王朝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东喀喇汗王朝内部也由于争夺汗国王位,出现了宫廷冲突和内战,战乱的折磨给喀喇汗王朝的臣民带来了经济凋敝、生活贫困的灾难,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的破坏。对于这样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要想使王朝内部得到稳定,出现太平治世,从经济上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复兴喀喇汗王朝的经济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经济思想的重要一点。而恢复和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生产者,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知识。这只有通过教育来实现。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还提出“重视商业”、“稳定商业”和“保护商道安全”等措施,同时稳定币值,从而稳定和繁荣王朝经济。他在文中要求国王,要“保护商道安全,肃清一切盗贼”、“商业上的要求应予满足”。他还对商人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颂扬,说商人“为谋生”“周游世界”,“他们从东到西经商”,给王国运来“需要的物品”,“世界上无数珍宝和珍品,都可以在他们那里找到”,“要是没有商人来往四方”,国王“怎能穿上貂皮衣裳”,“要是没有商人经商,谁能看到成串的珍珠”?同时,一般庶民百姓的某些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也要由他们供应。因此,商人是“有用之人”。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当时对商业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他还提出,“注重国库的积累”、“精打细算”、“反对统治者的挥霍”、“用民富来达到国强”的经济思想。他认为,要达到“民富国强”,必须注意“理财”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即注意选拔有才干的财政管理人才,这是搞好财政的重要条件。他指出,“管理国库需要能干的财务相”。这里指的是具备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精打细算,善于经商的财务管理人员。
宫廷司库要可靠、公正无私,
国君委之重任,不必怀疑。[20]
管理财物他清廉自守,
身居国库,一尘不染。[21]
账目的计算需要精明,
不精明怎能把账目算清。[22]
司库还应该善于交易,
不懂交易之人没有收益。[23]
他认为,具备这样一些品德和才能的人,对于搞好财政,充实国库是非常重要的。由上可见,他提出的“治理财政”的方法,既要求由“民富”而达到“国强”,“精打细算”,又反对统治者“挥霍无度”;既有针对性地提出“搞好国家财政的办法”,还提出了“选拔财政官员的标尺”。笔者认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提出这样先进的经济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福乐智慧》的珍贵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反映了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揭示了那个时代丰富的文化思想。《福乐智慧》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劝谕”统治者修己、修身,而“劝谕”恰好证明这部巨著拥有的教育性质。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授过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文中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这些“人之为人的处世哲理”中,不仅蕴含了古维吾尔人深刻的、丰富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思想,还蕴含着中原文化、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积淀的教育思想。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对知识、智慧、文化的强烈崇尚精神决定了他对传授知识、传授文化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他认为,知识、智慧、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而获取这些“精神财富”,必须通过智者口头传授的方式和文字记载的方式等两种手段传承。他在《福乐智慧》中这样说道:
有知识的人若不把知识讲出,
久藏于心中,毫无意义。[24]
睿智优美的语言都写在书上,
书上的话不会被人遗忘。
倘若著书人不把它写进书里,
妙言警句你从何而得知。
倘若学者先哲不著书立说,
先辈的事迹谁能述说。[25]
这里他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和文字记载来传授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教育的传递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不可能传承到当代。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乃至风俗习惯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无不或多或少地带有宗教的影响[26]。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对“真主”的信仰说明他是一位伊斯兰教徒,所以他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他在文中处理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上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人。当我们认真阅读和领会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所融会的教育思想观念,就会发现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把“水、火、土、气”四要素看做是构成万物的根基,并以此之间的关系说明世界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在肯定世界的物质性时,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表现形态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共同元素,也以此来解释世界。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这里也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观。他在反复强调知识、智慧、道德的重要性当中,给我们说明了“教育”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知识和智慧始终是人类开拓未来的钥匙[27]。他对知识来源的问题的认识上,也是一位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例如,他传输“人类生而无知”、“人非生而英明”、“只是学而知之”、“学而后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距离就在于“有无知识”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还倡导“通过掌握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这些观点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方向。自己作为穆斯林中的一员,他把教育与宗教的教义结合在一起,从宗教的层面对广大的穆斯林信徒们劝谕说:“一个人要想成为穆斯林,首先应当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只有拥有知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穆斯林。”他在文中这样说道:
倘若你的知识还没有学成,
不妨学得之后再去修行。
靠知识修行会得到善道,
无知识的修行没有善报。
与其无知识去白白祈祷,
还不如有知识去睡大觉。[28]
他谆谆告诫人们:“学习知识,然后再去祈祷,无知识的祈祷,等同于知识的徒劳。”因此,他倡导宗教信仰人士也要先学习知识。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文中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他将知识看做是推进教育的根基。例如:
须知知识极为高尚,理智极为珍贵,
这二者使真主的仆民高大完美。[29]
智慧对人的好处,一言难尽,
人若有了知识,才会显得高贵。[30]
有了智慧,才能用人得当,
有了知识,才能有所成就。[31]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受良好的教育,必然会有光明的前程”。只要人们有了知识,才能“行善仁慈”,才能“远离罪恶”。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崇尚知识,正义才能得以伸张,治理国家方法才能得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只要掌握知识,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执法公正,治理有方,用人得当。对一个个体来说,只要拥有知识,他就会变得行为端正、言辞有礼、品德高尚、福星高照。对社会来说,只要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崇尚知识,才能“法律得以遵循”、“公德得以实现”、“战乱得以平息”、“罪恶得以抑制”等,要把知识当做世界上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解决一切难题的根基。
许多古典哲学家(包括宗教派哲学家和理想派哲学家)在提出理想境界和寻求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相互脱节的。但是,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这方面提出比较连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他认为,只要通过知识的巨大作用,才能解释世界、预设未来,探索通往未来的道路和方法。从这方面来讲,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超出了古典哲学家们的观点,提出了符合社会实际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观点。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他所论述的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而且还体现在他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上。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多次提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和智慧,人的知识是跟随着人的成长从“无知”向“有知”的方向发展。教育正是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没有教育,人就难以掌握科学知识和做人准则。他几乎在全书的所有章节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知识对主持正义、治理国家、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和谋求幸福等各方面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一个人愈是多受教育,他愈能按着恰切的比例胜过别人”。因此,凡是“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他非常执著地肯定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教化、促进作用。他还提出:“知识能加长人的手臂”、“知识能涤洁人心的灰尘”、“谁若有了智慧,谁就能受到尊崇”、“谁若有了知识,就能获得高位”、“知识是永不匮乏的宝藏”、“知识是‘上天的阶梯’”、“知识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学而知之”等先进思想。这就说明他是一位将教育与人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位持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他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几乎相似的,后来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他在文中这样说道:
人非生而英明,是学习而后成,
话非生来会说,是学而出名。
人们经过学习,方能成为学者,
学会了知识,事业才会昌盛。[32]
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知识是创造幸福之力量”的教育观。我们知道知识通过教育才获取,而教育本身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33]。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这里一再强调,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获得。无论任何人,只要肯求学,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表明作者已认识到实践、环境以及教育对知识的形成、积累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知识好比缰绳,谁若抓住了它,
心愿都能实现,万事顺遂。[34]
一切善事全得以于知识,
有了知识,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阶梯。[35]
事情,有知识有智慧的人知晓,
有知识有智慧的人能把事情办好。[36]
通过以上诗句他给我们说明了“知识是可以照亮人民的道路的一盏明灯”的深刻含义。他对知识的认识上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光辉。这是作者对先验理式的突破,亦是进步启蒙思想的一种体现。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谈论知识和智慧时,一直把它们同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聪明才智、荣辱贵贱紧密地连在一起。他指出了知识在人类发展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促进作用。他不仅把知识看作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器”,而且认为知识是认识社会的宝贵财富,更是判断人的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
中世纪西域的古代维吾尔族所实施的教育有三种:一种是学校教育,即传播伊斯兰教教典的经文学校;一种是家庭教育,即父母培育子女的家庭教育;一种是社会教育,即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但《福乐智慧》中着重讲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对成员的环境教育。
1.家庭教育。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对家庭教育尤为重视。他在文中特别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并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37]。家庭教育对人的品德、心态、性格、心理的成熟等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父母对子女道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父亲对儿子严加管教,
他会给父母带来福运。
若是儿子得不到严教,
莫指望他成才,会成废品。[38]
儿女的品行如若不端,
不端的品行由父母造成。[39]
父亲、母亲是子女之因,
子女的好坏,父母是根源。[40]
作者以此劝告父母们:“要积极承担责任”、“严格管教子女”、“使孩子从小就学习语言、文字、数学、星象学、医术、骑射”等,尤其应当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本领。他还用生动的例句来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道理,倡导父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以自己良好的一言一行影响子女,用最朴实的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亲的心血浇灌了儿子,
儿子一定会品行端正。[41]
要教给子女道德和学问,
道德会使子女品行端正。[42]
愿你让他学习道德学问,
让他以才德立足于人间。[43]
要教授给子女知识和礼仪,
今生和来世他们都会获益。[44]
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主张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他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这在当时的封建宗法社会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2.社会环境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环境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也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人之为人的育人环境,而这种环境又是从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产生。因此,作者提醒大家要重视人际交往环境的纯净度,要与好人结为朋友,要远离坏人,如果交友不良,会遗恨千秋。他在文中说:
好人啊,莫与肮脏人交友,
他会使洁白的东西染上污垢。
好人啊,切莫与恶人交往,
否则,会和他同样臭名昭彰。[45]
多少人吃了坏朋友之亏,
招惹了是非,失去了地位。[46]
我们从作者的这些交友方面的提醒中可以总结出他特别强调的多交朋友、要善交良朋和维护朋友之间的关系等重要思想。例如:
要多多结交朋友伴侣,
朋友多的人多有美誉。[47]
切不可和贪婪之徒亲近,
无疑,他会成你的敌人。[48]
你怎么将你自己护佑,
也应该同样去保护朋友。[49]
他认为,交友容易,维护友谊困难,树敌容易,和解起来困难。所以,朋友关系是需要维护的。只要用心、爱心、真心对待朋友,才能友谊天长地久。因此,他要求,在朋友中要“见贤思齐”,对待朋友之言要“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和谐朋友关系”。
《福乐智慧》将道德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及道德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在整个著作中摆在最突出的位置。道德教育首先是从对道德的认识开始。只有明白道德对人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学习道德礼仪的兴趣,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思想,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描述了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及通过道德教育能达到的高尚境界。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德性和美德。作者在这里所指的德性和美德是:“语言得体、优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拥有善德、善行,还有正直、善良、知耻、知礼、知足、忠诚、廉耻、忍耐、谦恭、诚实、爱人、谦虚、勇敢、信义、真诚、慷慨、谦逊、耐性等秉性。因此,他提出了:“语言得体的人,竟然是奴隶也会得到抬举”、“口心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正直之人”、“人性即善德也等同于美德,美德好比衣食,不能缺少”、“要想做道德之人,就要多兴善举、行善积德,善德不老永葆青春”、“人要是正直,生活就会美满,幸福就会绵绵”、“人要是知耻,就会获得荣耀,就会喜盈心田”、“人要是积攒了善德,得到好的报偿,事事顺利如愿”、“秉性善良之人,处处受人尊敬”、“善良之人是善行之人,无论何处,都会心怀欢畅”、“忠诚之人是人之明镜,忠诚之人是人间的精英”等人的德性相关的名言。他还反复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教育提升自我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求善”的修养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人人应当“舍欲求善”;只要做到这一点,才能遵守道德原则,做到“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顺顺利利度过人生。因此,他提出了:“严于律己的人,一生平安”的观点。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人们的人格品质,是用“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是用“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维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价值尺度。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十分认同道德的以上作用,认为通过道德教育能达到以上所述的高尚境界。因此,他将道德教育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把“如何做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他还认为,当人们面临选择“善念”与“欲望”、“利益”与“义务”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去“欲念”求得“善念”,舍去“利益”追求“义务”,要分辨善恶,把握尺度,还可以通过“禁止欲念”来实现“行善”的目的。
总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详细的阐述了人通过教育才能掌握“知识和智慧”;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达到“道德品质高尚”的境界;而“道德品质高尚”的境界是每个人“应有的德性”等一系列哲理。他在教育方面始终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通过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社会的科学观,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方向。《福乐智慧》还通过四位主人公的对话和辩论,显现了“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科学道理。因此说,《福乐智慧》是一部“人学”著作或者说“人的教育”为主题的著作。也可以称作“人的生活哲学”或“人的教育学说”。概括起来说,《福乐智慧》是伊斯兰教育史上百科全书式的经典道德教育著作。
[1][4][5][6][7][10][11][12][13][15][16][17][18][19][20][21][22][23][24][25][28][29][30][31][32][34][35][36][38][39][40][41][42][43][44][45][46][47][48][49]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839,840,841,856,40,42,24,50,196,270,112,268,281,357,231,360,363,32,351,417,23,24,45,519,24,31,519,165,166,198,165,166,199,588,545,546,539,642,549.
[2]马文华.论《福乐智慧》的教育思想[J].喀什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7.
[3]拓和提·莫扎提.中世纪维吾尔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
[8]阿不都热依木·吾铁库尔.论〈福乐智慧〉中人的精神完美主题[J].新疆社会科学,1989,(6):52.
[9]阿斯亚·依克木.试论《福乐智慧》的教育思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99.
[14]刘志霄.11世纪维吾尔族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J].西域研究,1994,(1):27.
[26]张宏超.《福乐智慧》多元文化结构的成因[J].西域研究,1999,(1):112.
[27]朱合理.论《福乐智慧》的人才思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23.
[33]玛丽亚·托合提.试论《福乐智慧》中的教育观[J].民族教育研究,2000,(1):47.
[37]依迪热斯·图尔尼亚孜·库柯亚尔.谈《福乐智慧》中的家庭教育思想[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