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教育“转型”

2014-03-04 21:51魏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荣旗内涵式教研

魏晋

□“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那只是‘空洞的胜利”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教育局举办了首届教学科研周活动。122人参加会议,展示了36节观摩课,400多位教师参与科研周活动,达到了全旗教师的25%。本次科研周包括校长论坛、观摩课、说课、评课、区域连片教研、在京挂职锻炼汇报等内容。

年度主题——聚焦课堂!

“科研”固然不能靠“周”或者“年”来一劳永逸,教育科研是长期的、常态的、永恒的主题,但通过集中展示中小学课堂及教研的现状,有助于唤醒教育人的科研意识,从而迈出由经验型教学向科研型教学转型的步伐,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那只是‘空洞的胜利”,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达喀尔会议明确提出:世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

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阿荣旗面临的难题——在基本办学条件实现飞跃之后,下一步如何通过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转型”。

2008年,阿荣旗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后的“两基”达标的旗县,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是教育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二十多年来为改善办学条件,为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国家、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可谓竭尽全力:一系列的“工程”(危改、寄宿制、一二期义教、两基攻坚),“两免一补”,“免费教育”,半个世纪甚至百年来的历史欠账基本还上了,办学条件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2012年,阿荣旗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28亿元,建成了即使放在京沪等地也属于高档的阿伦中学;阿荣旗第一中学迁址建设项目启动;完成了7所学校风雨场馆建设任务,扭转了高寒地区冬季体育课难上的困局;为5所学校新建了塑胶跑道;完成了乡镇23所学校326套“班班通”建设任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88%;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少年宫也出现在这片曾叫“屯”的土地上……

一位老校长感慨地说:“过去娶媳妇的梦敢做,可是阿荣旗的学校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梦不敢做。”

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怎么办?下一步的路子怎么走?中国教育如何与粗放、高耗、低附加值的中国经济一起来个“华丽的转身”?怎么才能把“空洞的胜利”变成“实在的胜利”?使我们的教育,起码是义务教育,实现“既公平又卓越”,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追求每个孩子人生起跑线的近似,追求人长远、和谐、全面的发展?

“公平且卓越”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追求的目标。“公平”,使每个国民能享受到基本相当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卓越”,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这是阿荣旗乃至中国教育面临的大课题、大难题。

□提升教师、转变模式、聚焦课堂、回归本质:阿荣旗的思路与打法

何为优质教育?不仅仅是校园的豪华,不仅仅是设施的洋气,甚至也不仅仅是升学率的简单提升。2008年“两基”达标之后,阿荣旗就较早提出“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用他们形象的比喻说:先前几十年我们教育是为解决“温饱”而奔波,现在终于有能力为“小康”使劲了。何为教育的“小康”?学界的争论不如老百姓质朴的、直观的、感觉性的理解:有涵养、有品位呗。不仅要吃饱,还要有营养;不仅要追求物质满足,还要有精神归宿。“内涵式发展”说到底就是学校不能仅仅是一个应试的工厂,而应该是一个有品位、有精神追求、有文化向往的、能影响学生一生的精神家园。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关系,假如打个比方的话:前者是爱情,后者只是婚姻;前者是家,后者只是房子;前者是睡眠,后者只是一张床;前者只是长寿而已,后者才是生命的质量。二者层次与目标有很大差别。

关于“内涵发展”或者“内涵式发展”的提法,在学界是有争议的——

有人认为,内涵是指物质的本质属性,内涵必须与特定的“名词”或者“概念”对应,没有概念,就没有内涵。教育部的文件中出现了“内涵式发展”,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又如何能提升呢?层次、水平可以提升,重物可以提升,质量只能用“提高”。从语法修辞上讲,内涵只能讲“充实”,而不能讲发展!外延只能叫“扩展”。无论如何任何事物的“内容”是无法发展的。

如同“素质教育”的概念一样,学界可以无限期地争辩下去。但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外延式发展侧重于孩子“有学上”,改善学校办学硬件,学校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内涵式发展则是在“有学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好学”,受优质教育,受有品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人的终身发展、和谐发展为归属的。

阿荣旗把内涵式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教师、课堂、学生身上。

教师,所有教育要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学生“择校”,说到底是“择师”。阿荣旗清醒地意识到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的师资问题: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专业化程度低,职业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更是匮乏。抓好的一把扑克牌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只能从永无休止的培训入手。仅2012年阿荣旗全年就培训教师2181人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培训教师713人次;选派一线教师137人参加市级培训,选派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215人到京沪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584人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举办了爱德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班。同时,阿荣旗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了“共享蓝天计划”,利用教师研修网集中培训教师532人次,实现了“大规模、普及化、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目标。

培训的效果是明显的,在科研周期间,记者在听课、评课、观看集体备课及校长的发言时发现,今天教育倡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在不少教师、校长那里是烂熟于心的,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但能分清现行教育的是与非,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例如,不少老师在思想上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但评课时,仍然不由自主地退回原点:“你讲解的重点突出,学生配合得很好”……

区域联合教研也是阿荣旗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大思路。他们把全旗的中小学按地理相近和强弱搭配的原则分为五个区域,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联合教研,共享智慧。为了防止集体备课中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里,仍然凭经验上课;二是全盘照搬集体备课的教案不再进行个性化设计),他们采用“二分三合”的模式,要求个人复备的教案返回教研协作组。从王杰小学副校长刘慧梅的一份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到打破校际区域界限连片教研的收获: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

校本教研有长足发展。学校是为了挂铜牌子而教研,还是为解决本校问题、个人问题、身边问题而教研,这是两种教育观的反映。从科研周可以发现,很少有校长、教师标榜本校有多少国家级课题、自治区级课题。材料交流的、日志记载的更多的是身边的问题、身边的小现象:怎么防止“生活味”取代“数学味”?当学生发现教材上的理论和生活实际矛盾的时候;当家庭压力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内涵式发展:几代教育人的历史使命

科研周活动结束时,沈为聪副局长的一段讲话颇为耐人寻味。他说:以“运动”的方式搞教研肯定是有悖于科学精神的,但它是教育科研的助推器,“科研周”可以理解为“破冰之旅”。课堂是一条扁担,一头连着课程,一头连着学生的人生,所以要“聚焦课堂”。课堂不改变,其他的花样翻新,算不上学校内涵式发展。因此,“聚焦课堂”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课堂效率高,学生才不厌学,过重的学业负担才能减下来,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其他活动,才能有时间读书、参加社会实践。

他指出了当前教师和课堂教学亟待改变的问题:不少教师仍然不备“课标”和学生,只备教材;课堂上老师仍然是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引导学生往前走;不少老师只教教材,不教如何学习,不大关注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还没有学会……

本次科研周的主题是“聚焦课堂”。今天的校长,对课堂教学有话语权者有几?话语权的有无,取决于你是教育家还是社会活动家,取决于你是行政化的还是学者化的,取决于你是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还是琢磨教育深层问题的专家型校长。

一个学校的内涵不仅是写在墙上、说在嘴上的口号、诗文,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重量、没形状,但却是存在的精气神。基于此,校长首先得是一个文化人,以自己的文化品位影响一帮老师,再由老师传导给学生。

外延式发展是立竿见影的、显性的、快速的、有钱就能见效果的;而内涵式发展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迟滞的、隐性的、缓慢的、与钱没有必然关系的。物质文化建设易,精神文化形成难。今天,阿荣旗包括内蒙古的多数学校,物质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精神文化的建设却处于发轫阶段。所有地区都面临着教育在“硬环境”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如何完成教育的艰难转型。任重道远!显然需要几代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猜你喜欢
阿荣旗内涵式教研
复兴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真情助残:记阿荣旗那吉镇道西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