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火发+赵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武汉市教育发展优先考虑的工作。在过去的五年,我市紧紧围绕《2008—2012年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线,以“一德四新”(师德教育和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以使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并逐渐形成区域教师培训工作特色,进而打造一批精品培训项目,有力推进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最终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一、理顺关系建中心,规范管理促培训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覆盖我市教师全员,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原来分设中小幼三个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挂靠两个市属大学,头绪多,条块分割,每年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已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后经市教育局广泛调研、论证,通过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实施职能归口,终于成立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通过委局的统一领导和教师工作处的具体指导,统一协调与管理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心成立后,注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强化市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区级培训的立项审批制度,还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行与交流。这样,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运转,市级教师培训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区级培训异彩纷呈,既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又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入一线做调研,按需立项接地气
开展按需施训是落实“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的集中体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城乡及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只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且能赢得教师欢迎的培训。
每年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市局教师工作处会同市继教中心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项目调研,坚持与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师训管理者座谈、交流,以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坚持我市教师培训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整体地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结合,短期培训与长线培训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兼顾,力求项目设计针对我市教师实际,最终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指导。
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教师的需求而设定,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 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由于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能吸引教师,所以参训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程设计精品化,资源整合优质化
教师培训,即给教师专业的引领和发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只有做好教师培训,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市场化运作项目招标,优质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即通过公开招标,广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基本实现了“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的操作模式。通过招标信息的发布,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引入武汉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这样,教师便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常青第一学校的刘佳老师这样说:“我有幸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虽然11月的北京秋风瑟瑟,满地落叶,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感到无比寒冷,但培训课程如火如荼,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以及特级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不仅让我从理论高度了解到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更让我从实践角度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又使我获得新的感悟,还令我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开发本地优质资源,锻造精品课程
我们注重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组织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以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现实的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库,旨在向全市教师培训基地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以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最终适应教师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区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内强队伍、外联优质基地”的策略,通过内修外习的方式,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培训打基础,立足基地抓争创
1.认真学习文件,建立市级标准
教师培训基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研训一体化”
各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完善机构、规范管理、创新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使教师培训基地基本成为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集散地。例如,武昌区、洪山区积极开展“研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目标融合、内容兼容和过程协调,以突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基本形成区域性教科研、中小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大研训”格局。又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区局教育规划的总体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培训中心建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品牌中心。总之,教师培训中心首先要发展自己,然后引领教师发展,最终带动学校发展。
3.争创达标建设,以便强基固本
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给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照教师司的评估标准,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既抓硬件的达标,又重软件工程的建设。例如,武昌区教培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的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并经专家组评估考核,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的认定,是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市还创建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跟踪考核查实效,学分管理网络化
1.出台管理规范,促进培训多样化
为了有效保障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就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学分考核细则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具体有四点。其一,完善管理体制。在五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落实三级管理、三级培训和三级考核,使全市教师继教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活动,层层有督导,层层有考核与评价,努力使继续教育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运转。其二,更新培训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并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有选择权,使他们由继续教育的顺从者向专业化发展的践行者转变,最终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其三,改变培训模式。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培训方式、方法,突出教师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教师写,学员记”的被动接受的培训模式,把交流、研讨、辩论、沙龙以及合作学习与名校访学等方式引入培训课堂,使培训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的灵感、智慧、创造力以及新思想、新思路在互动和碰撞中生成、升华。其四,创新考核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内容,更在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结果考核,又要重视过程考核,还要强调训后的实践。2009年,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展训后实践研修开始实施,为此,市教育局发布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后期实践研修工作的通知》,通过研修将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发挥培训的效益,更引导教师注重反思,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实行网络管理,提高学习效益
2010年,市继教中心积极筹建武汉教师教育网(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网”)。2011年3月,教师教育网建成开通,全市在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档案及继续教育信息全部实行网络管理。意义有五个:一是教师个人可随时登录教师教育网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二是市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教师教育网了解全市和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三是为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及短期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方便学校管理和市区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网页开通的“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和“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扩大了对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宣传,不仅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更增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五是网页开通的“师路心语”栏目,既加强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倾听教师的培训心声,又广泛采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持,使培训更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效益。
六、转变培训观念,推动继续教育
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从人员、经费和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具体有三点。其一,经费到位。每年市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2 000万元支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打造各区及各学科的“领头雁”。其二,指导及时。委局主要领导须听取各方意见,以宏观指导每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设置工作,并从教育政策、委局中心工作以及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审核年度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并深入培训一线,以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助推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
在汉阳区,每年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培训大计(论证培训项目、研讨培训主题、选择培训内容、推荐培训师资和确定培训方案),以使全区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落实保障机制,划拨专门款项
在江夏区,既坚决落实保障机制,又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还出台了《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在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以体现行政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3)加强工作保障,实施“双线”管理
在蔡甸区,2012年既出台了《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管理办法》,又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的“双线”管理模式。局师训科、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各乡镇教育总支以及各中小学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时时加强过程管理,事事纳入绩效目标;同时,区教育局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4)努力打造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区教育局按照办学标准,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保证培训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例如,东西湖区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围绕内涵提升、区域协同、全员参与、整合优化和校本导航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2.注重宣传,资源共享,有效促进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注重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实时信息传递、优质项目推介和创新模式等都是我们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可形成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全市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加强舆论导向
2009年,《中国教育报》以“培训教师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一)”和“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二)”为题,报道武汉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培训是政府的责任到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既体现武汉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担当,又达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的共识。2010年,《中国教育报》以“让更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武汉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题,专版介绍我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成效,于是,武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影响力逐渐形成。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武汉打造十万‘魅力教师纪实”为题,全方位回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共识。
(2)促进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教师教育网,及时传递有关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以使教师有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例如,我市与《成才》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促进区域交流
我市各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加强了区内和区际之间的交流。例如:武昌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改革与探索》提出“促进‘研训一体”的理念,既服务基础教育,又呈现区域教师研训活动的实情实景;江岸区创编的《江岸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既立足江岸教育,又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政策法规”“教师培训”“支教援教”“校长论坛”“名师风采”“园丁心曲”“他山之石”和“读者信箱”等栏目,旨在交流教师教育经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问题,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硚口区推出的《师道研究》、蔡甸区编发的《师训简讯》等都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区域内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旨在推动教师培训从盲目走向有序。
3.均衡发展,以师为本,符合需求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宗旨,让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进教师的心灵,符合教师需求,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成为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最大福利。
“以师为本”,即最大限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并为这一发展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素养和增强能力。“以师为本”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旨在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有四点。
(1)一线调研
每年市教育局在设置培训项目前,都会在一线调研(既调研培训的方向,又调研课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有机会表达专业发展的愿望。之后,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愿望,科学设置每个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并及时向教师继续教育单位反馈教师的课程需求和发展愿望,力争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品课程和优良师资。
(2)突出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应凸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报告式的培训模式,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参训教师信息的反馈,以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最终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
(3)重视项目
每次市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后,都坚持对全体参训教师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既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又为日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最终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
(4)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具有多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关注农村和针对薄弱地区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另外,针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专项培训,既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推进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创新模式,坚持研修,提升效能
要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创新中收获经验,并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后的实践研修。
(1)模式创新
我市努力改变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例如,班主任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协同合作、主动竞争和有效激励等方法,围绕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等问题,探寻班纪班风的建设、特别学生的应对、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班级叙事的撰写(用教育情景剧)以及班级教育游戏的开展,然后由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自我展示,最后由专家点评。这样,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便在自主学习与快乐分享中相互促进,进而获得共同成长的体验。又如,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罗彩虹说:“这五天的培训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第二天的展示。虽然展示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还有距离,但在展示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诸多的感悟!就拿今天的分区交流来说,东西湖的教师的情景表演惟妙惟肖,生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新洲区的教师列举了自己班级的案例,使大家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走近学生,更要深入学生的家庭;蔡甸区的教师展示的‘复杂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平朴无华,打动人心;在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他们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制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评价机制,并围绕培训内容,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文化。
(2)后期研修
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开展实践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并在应用中不断提升的有效措施。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期间,能使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增强自我计划、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力求使理论思想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另外,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带着后期研修任务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可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意识。还有,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便于各区集中管理,利于搭建服务平台,可开展有效指导与组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最终形成“一人研修带动一批教师发展”的良好局面。
的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须创新与变革,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求真务实。只有不断探索和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