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宇
岁末年初,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让各界议论不休,片中由范伟饰演的“镇级市”市长,更成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
事实上,早在《私人订制》上映前,一名来自河南农村的村支书便筹建起中国第一座“村级市”。他本人,更是“市委书记”、“市长”一肩挑。
这名村支书就是李连成,由他“私人订制”的“城市”叫西辛庄。
质朴还是精明?
坐落在豫北的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如今已全国知名。全村年经济产值8亿元,所有村民都实现了免费医疗与教育。这个仅有172户人家,人口720人的村庄,有20多家企业。村民都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别墅,水费、有线电视费全免。
走进西辛庄村,村头有各种超市、饭店、宾馆、通讯营业厅。村内的民生医院,由村民集资修建,面积2.6万平方米。每个病房都有空调、暖气、卫生间,医院正有美国生产的16排螺旋CT等先进设备。
“人家都要外出打工,俺村的年轻人,撵都撵不走。”一个雾气未散的清晨,李连成一边在村里漫步,一边告诉廉政瞭望记者。
不仅村里年轻人不愿外出,邻村的不少年轻人也愿意到西辛庄工业园区工作,使园区的工人数达9000余名。
有人说,读懂李连成,就读懂了西辛庄。廉政瞭望记者在西辛庄见到李连成后,感觉这名“市委书记”的行头颇具“土豪”特质——一双质地上乘却长期没擦拭的皮鞋,一件风衣,手上握着金黄色翻盖手机。
办公室里,李连成脱掉皮鞋,两脚盘坐在沙发上讲起村情。他浓重的河南口音听着很费力。据说他成全国典型后,濮阳县委还请人培训过他的普通话,不过效果看来有限。
2013年全国“两会”,中央领导来河南团参加讨论,李连成发言的开场白就是:“我不会说普通话,就用家乡话说了,请见谅。”在座的省委书记、省长客串起翻译。到李连成发言结束时,中央领导指着二人:“你们可是我见过的级别最高的翻译。”
除了质朴,李连成也有常人不及的精明。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连成凭着东挪西凑的钱,决定在家乡种大棚蔬菜,并从外地请来农技师,开出“年薪一万”的天价。当时,“万元户”还很稀缺,他本人也负债累累。
最终,李连成成为“先富起来”的种植大户。1991年,他当选西辛庄村支书,领着全村人植大棚蔬菜。然而,正当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时,他却决定拆掉所有大棚。
李连成告诉记者,“只见各村都在做大棚蔬菜,我觉得一门生意做的人多了,钱自然不好赚。”拆掉大棚后,李连成在村里建起工业园,“当时也不懂这叫产业升级。”
后来,他开始经历各种大场面,见识增长了,口才也得到锻炼。一次全国性会议上,李连成对“三农”问题侃侃而谈。在座的中央领导忽然问:“连成,你背后是不是有高人指点啊?”李连成立即说:“您就是水平高。我背后的确有高人,这高人就是共产党。”
他还曾屡屡放炮,如谈及“家电下乡”政策时,他说:“送这下乡,送那下乡,俺看不如送路下乡。帮农民把路修通了,俺们自己就能奔小康。”
很多人劝他少说点,他却说:“俺一个农民,叫俺去猜哪句话领导喜欢,哪句话领导不喜欢,俺没这本事。俺就知道,越是大领导,就越喜欢听大实话。”
招待费用,村里一律不报销
见惯了大场面的李连成说,见到媒体还有些犯怵。他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去年开‘两会时,在人民大会堂几十个记者围上来,灯光闪得俺眼睛发昏。”
客套之后,李连成看着记者的名片,主动说:“你们是廉政杂志,我就给你说说俺村的廉政建设吧。”他接着说:“俺村的廉政建设很简单,就是一切吃喝招待费用通通不准报销。”
李连成的逻辑简单而实用,认为“账目要出问题一定出在吃喝招待上”。“你说修学校花了多少钱,建水库花了多少钱,东西摆在那,很容易查清。可这接待就没底了!你说你接待省里的客人,一顿饭吃了3000元,或者给哪个人送了2000元的红包,怎么去查?所以干脆定个规矩,一律不准报销。”
有一次,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带着中央领导写给李连成的信到西辛庄。村里组织所有党员开会学习,会议结束时,已是中午1点过。这一回李连成破例留客:“徐书记,就在我们这儿吃午饭吧。”徐光春问:“村里不是一分钱招待费都没有吗?”李连成说:“我们实行对口接待,谁的客人谁就招待。中午到我家去,给你煮碗烩面。”徐光春吃完烩面后,对于这次接待给予高度评价。
濮阳县庆祖镇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外面有考察团来了,李连成必讲请省委书记去家里吃面的故事。“这也是老李聪明的地方。一次邻省某县来考察,县委书记听老李讲完,立即吩咐人去县城餐厅预订中午饭。人家省委书记才吃烩面,你县委书记好意思在这蹭饭?”
不过记者仍有疑问——要发展经济,就少不了招商引资。“出去招商,或者企业来当地考察,你们也不接待?”李连成大手一挥:“只有领导能立制度、能毁制度。俺立下的规矩,就一定不会变。企业投资看重的是环境,不缺你这一顿饭。”
对此,外界也有不同声音。一名濮阳县其它乡镇的干部告诉记者,李连成是全国典型,西辛庄是明星村,他们根本不用出去招商,都是市、县出去招商,然后把项目指定放在他们那里。“这样的招商,当然不花招待费了。”
濮阳算不上经济发达,能出西辛庄这样的“明星村”,各级领导自然关心备至。李连成也说,无论项目落地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西辛庄得到上级很多关照。上级甚至还派人常驻村里处理日常工作,这些人往往被视为有发展前途。
“村级市”争议
2012年5月8日,濮阳县西辛庄村委会办公楼门前挂出“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筹)”的牌子。李连成又多了一个头衔——中国首个“村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2011年,濮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7元,而西辛庄人均纯收入已达2.6万元。李连成琢磨:中国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县级市,为啥不能有村级市?他告诉记者:“城里有的,俺这里也有。就两样和城里不一样,第一空气好,第二不堵车。为啥不能叫市?”endprint
消息传出后,质疑接踵而至。有专家斥其“瞎折腾”。李连成在各场合与之交锋。他说:“以西辛庄为核心,涵盖周围十几个村庄的区域内,未来数年居住人口将达10万。论经济产值也不比好些城市低。建‘村级市,就是为农民圆梦和正名。”
在一场论坛上,李连成还反问专家:“世界上所有城市,都是逐步发展来的。几十年前深圳还是小渔村,为啥俺们不能建市?”据李连成说,在场的专家都没能回答他的问题。
后来,质疑声越来越大,民政部门还下文叫停挂牌仪式。不过,李连成仍和村民一起举行了仪式。他找到了另一套说辞:“俺这个‘村级市,没有行政机关,不占编制,就是换个名称。离这不远有个村叫刘市,就是个名字,可以扩大影响嘛。”
身为典型的李连成,对“叫停”也犯怵。“上面打了招呼,我也不会顶着来。我就是有这个想法,在筹备中,总不至于犯法吧。”
“什么时候完成筹备?”记者追问。
李连成微笑中露出狡黠:“反正牌子挂出来了,什么时候筹备好了,条件成熟就建立。”
许多西辛庄的村民,对于筹建“村级市”风波并不关心。记者采访的多名村民表示,叫什么名字无所谓,关键是自家日子过得好。
在西辛庄,当了23年村支书的李连成拥有非同一般的威信。然而,西辛庄的村民绝非天然顺从,甚至早年还有“穷山恶水多刁民”的名声。李连成之前的村支书,就曾被几十个村民围在家中,连窗户都砸烂了。
对此,李连成的经验是,“他们不管你牛皮吹多高,只要一件事的处理上有私心,别人就能看出来。”
当初有个村民和李连成家有矛盾,还打过李连成的父亲,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却重用了此人。为此,家里人老大不痛快。还有李连成的八弟,前些年因为和人起争执被打死了。李连成当众表态:“不准任何人去报复,俺也不会找人说情。”
离开西辛庄时,记者随手招了一辆出租车,在车上记者问司机:“网上有人说李连成兄弟各种各样的事,你知道吗?”
司机立即说:“他兄弟是他兄弟,李书记是李书记。没有李书记,能有村子的今天?再说他兄弟的事,李书记当众表过态,大伙也看在眼里。”
不管外界有怎样的争议,李连成在西辛庄,仍享有无可挑战的权威。
很多人劝李连成在大会上少“放炮”,他却说:“俺知道,越是大领导,就越喜欢听大实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