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官员落马的“谣言”

2014-03-03 02:15和正升
廉政瞭望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言辟谣谣言

和正升

有人开玩笑说: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在官员落马方面,这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些谣言有些最终被证实,有些则是彻底的谣言。那么何以判断一个官员落马的消息是谣言还是事实呢?这需要通过多个维度进行衡量。

辟谣平台很重要

首先要看辟谣的平台。官员若是遇到自己落马消息,大多会回应。通过什么平台回应直接影响信息的精度。一般来讲,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省级媒体;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刘铁男案就足见本单位辟谣有多不靠谱了。

若是在传言四起之后,由新华社出来辟谣,那么此位官员多会平安无事。一般来讲,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在进行辟谣时并不会直接告诉观者这件事情是假的。因为很多传言都是暗流涌动,没必要直接点破。因此,在诸多辟谣措施中,最为直接的辟谣报道就是大张旗鼓的报道其公开活动。一切尽在不言中,谣言就此化解。

记得坊间曾疯传一位退休的高级别官员出事。不久,新华社便公开报道了其调研活动。据本人在大型网站工作的朋友告知,当天这条被要求放在网站的要闻区。

通过公开活动彰显平安无事也成为一些问题官员打障眼法的手段。本人一名省级媒体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地方上的官员曾经以与媒体保持距离而著称。但是在一段时间,这名官员频繁与媒体进行联系,希望省级媒体能够报道其有关活动。我的朋友觉得个中差异有点奇怪,所以并没有跟进。不久,这名官员落马,朋友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通过上述的故事可以梳理出某种线索:一名官员在出现传言后频繁的现身媒体,尤其是与其身份不相匹配的媒体,那么这里边多有蹊跷。譬如一位省级大员的报道, 未能出现在省报而出现在级别更低的媒体上或者是他参观、考察机构的新闻网上,这就要值得注意了。虽然这释放了自己没事的消息,但这样的消息多少有点心虚的成分。

消息流入的平台也可参考

其次要看消息流入的平台。一般来讲,从官员的传言四起到正式被调查有一个“空窗期”,这个“空窗期”为各种消息的滥觞提供了土壤。相比较一般官员,级别越高其“空窗期”越长。那么如何判断这些“空窗期”的传言精度呢,就需要靠输入的平台来判断。

亦如韩国成为朝鲜向世界放风的平台,香港则成为内地“出口转内销”的平台。但有时正因如此,一些假消息也在香港媒体上流传,要识别更难。

除了香港媒体之外,一些国外媒体也可作为参考。不过,以精度排列的顺序为香港媒体>国外媒体>台湾媒体。

一些官员是不屑回应

所以,识别官员落马的“谣言”有时候还是需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一些时候,官员对传言不予回应,并不意味着默认。事实上,一些具有强大自信的官员是不屑于回应谣言的。譬如早前曾传言某家族成员跑路海外,但身处谣言之中的成员并没有刻意以公开露面回应。后来,其在一些应该由其参加的场合公开露面,谣言也不攻自破。

有一些在谣言传开之后,官员并没有落马,但是在职务调整之后,官员最终还是落马了。譬如原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在调任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之前,关于其落马的传言就已经流传了。不过毛小平并没有随着传言而落马,反而进行职务调动。而今看来,这种职务调动是为了平抑政治影响和调虎离山。与之类似的还有去年9月落马的蒋洁敏。

所以,当传言传播开来的时候,还要参考具体的职位调动来衡量落马的可能。若是由实权职务调一般职位,那么这名官员可能离落马不远了。不过也有例外,一些官员在职务调动后,很可能就平安着陆了。

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地方省级媒体;地方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方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言辟谣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让传言变福音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喂,110吗?地铁上有人在作妖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
谣言大揭秘
着火谜案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