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2014-03-03 05:11刘新梅
教育界·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乞巧诗句语言表达

刘新梅

在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案例的形式做以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案例1 四年级的《中彩那天》

在阅读能力上,要求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受人物内心情感。本文的“小练笔”是:想象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假如思路不能开拓出去,练笔就可能停留在单一的思维层面而显得语言干涩。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我们家可能有哪些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孩子……)你想象中的爷爷奶奶会是怎样的?

生:白发苍苍,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

师:这些词很符合老人这个角色。再想想老人的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爷爷奶奶是肯定理解爸爸的做法的,所以他们一定是高兴的,因为爸爸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可能就是这样教育他的。

师:家里的其他人物呢?

生:课文中的“我”,一开始肯定有些垂头丧气,因为我盼望有车。

生:可能还有一位姐姐,还有妈妈……

师:当汽车开走以后,他们又各是怎么样的表现呢?写下来,要注意每个人动作、神态、心理,还有,你觉得这一切会发生在怎样的地方,先闭上眼睛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再把画面写具体。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练笔”:

汽车开走了,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我靠着大门,心里有些失落。这时候,奶奶拉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从房间里走出来,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孩子,不要责怪你爸爸,他是对的,虽然我们家失去了一辆奔驰汽车,但我们得到的财富却是一辈子也享受不完的。”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蜡烛的光照着小屋子,简陋的小屋显得那么朴素。

妈妈微笑着,不停地为我们端上饭菜。她的微笑给简陋的小屋增添了几分温馨。爸爸笑了,那么慈祥和蔼,他说:“我们一家人拥有了一大笔财富,那就是诚实信用啊。”

自我点评:“练笔”重在“练”,但是不是机械的“练”,因为“写”是一种情感的积极参与的过程,不能以强迫式的练而忽视学生情感的抒发。就如上例,这个“练笔”是学习了《中彩那天》这篇文章,在感悟了“诚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样的人文内涵之后的练笔。学生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练笔便是将内心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表达的过程。通过练笔的形式,学生暂时将自己幻化成文本中的人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案例2 《乞巧》

首先用课件展示神话、民间传说,让学生欣赏画面。然后了解题意和重点词语的含义。指导学习“宵”和“霄”,理解字义,并以语言描述“碧霄”这一画面,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接着用课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妈妈的表现,孩子们的言行,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故事的凄美和伤感。再者,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看课件中的图片,读在民间流传的乞巧歌,体会古代人民的美好的愿望。最后理性回归,简介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

自我点评:诗句的理解应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找平衡。古诗,以简练含蓄、形象智慧的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某种意思,它留给读者是一片存在于心灵世界的广阔天空,这也正是汉语本身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因此,孩子学习古诗,不能以字解字,应该将诗句所呈现的整体的广阔的意境在孩子的心灵上脑海中凸现出来,使学生在诵读中将文字转化成画面,一幅幅画面又触动着学生精神世界,于是,眼前的诗句、以往的生活积累和诵读中获得的体验会逐步深化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

《乞巧》一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来很明了,但是如果让三年级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翻译”这些诗句,很难,也完全没有必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年织女渡河桥”这一句,“宵”与“霄”是容易混淆的字,因此,在诗句的理解上,抓住这两个字进行区别识记,而“碧霄”一词,采用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碧霄”,把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关于“碧霄”的想象进行组合,转化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语言表达。

《乞巧》这首诗对读者来说有更多的情感思索:那传说中相聚的一家人,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是怎么的情感?作为设计教学的我们,应该有比读者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孩子体验牛郞织女夫妻团聚的感动,如何让这份沉重的感情、这段凄美的传说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一丝感动,留下一种文化的感动。学生情感的触动是建立在原有情感的基础上的,不能靠强加灌输说教获得,所以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在原有的情感基础上,使孩子体会这份感动,感受传说故事中那份美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通过这些课外材料的拓展,让学生诵读诗句、阅读课外材料、看图想象说话中,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使诗句语言和精神内涵在学生心理上有了一个更大的建构空间,同时也使“七夕”的浓浓文化意韵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完古诗,学生质疑: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民间传说”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源问题。这一根源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某种精神。我们可以想象,望着银河边两颗明亮的星星,我们的祖先便诗意地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对强者的抗拒都自然而然融在其中。因此,当学生提到为什么有这个传说的时候,我们不妨将祖先们浪漫的一幕也诗意地感染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乞巧诗句语言表达
潭山乞巧
六一来了
藕断丝连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小小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