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娟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钱小娟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心脏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上升到99%,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降低,现在只有51%患者有家属陪护或自聘护工,健康教育指导率及康复指导率100%,患者及家属知晓率经调查已达到95%,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结论 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效果,护理服务得到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优质护理服务;心脏介入手术;效果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符合当前整体护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理念。[1]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我院积极地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心内科也成为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第二批A类病房,我科2013年1月-12月重点对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比较,收益很多,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2013年1 月-12月选择在我科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03例,女97例,年龄57~78岁,在我科住院行常见的4类心脏介入手术即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PTCA)、射频消融术(RFCA)、起搏器安置术(PM)。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当班护士接待患者入院,给予常规的治疗措施,出院时给予口头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温馨的入院接待。[2]观察组患者从入院开始,有责任护士对其进行接待,包括介绍入院须知,收集资料全面评估患者完成入院护理评估,给予卫生处置,解读医患双方双向承诺道德规范协议书,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给患者提供无缝隙的连续性护理服务。(2)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并发症的减少和术后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3],包括术前的心理疏导,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完善的术后护理。围手术期执行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工作规范要求,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将分级护理标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公示上墙。责任护士不仅要完成医嘱内的工作,还需主动全面评估患者,落实相关基础护理,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基础护理操作中改善护理服务。患者家属或自聘护工均是陪而不护,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显著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护士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情况给予及时处理,预防并减少了并发症。(3)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并及时评价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制成各式各样通俗易懂的卡片发放到患者及家属手中。(4)满意度调查:患者住院期间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满意度,每个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出院后1个月内进行电话随访一次[4],情况特殊者如孤寡老人可随访多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开展优护以后患者满意度,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上升,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明显下降,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见表1。
近年来护理的专科技术发展较快,但基础护理工作也缺乏,偏离了护理的本源,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回归了护理的本源,心脏介入手术也越来越普遍,观察组通过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率,降低了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符合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要求,也让心内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介入手术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王东辉,王红嫚,张钊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51-52.
[2]金小玲,朱卫文.人性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60-61.
[3]苏爱莲,林妙春,郭志芳.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院2008,8(11):81-82.
[4]林燕.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09,15(7):1228-122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