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兵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700)
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成人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效果观察
徐宜兵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700)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在成人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气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各17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心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心功能等方面的指标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通气组患者各方面情况改善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患者在合理控制血压、维持良好血流动力学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效果显著。
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效果观察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是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急性发作和(或)加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新发或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最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缺血缺氧症状为最常见的表现,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甚至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紊乱表现也较多见,如不进行紧急处理病情往往迅速进展[1]。通过对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临床材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为17例。通气组男12例,女5例;年龄54~73岁,平均(65.9±8.9)岁;病程(9.7±1.4)年;其中肺心病6例,冠心病4例,心肌病3例,高血压4例。常规组男11例,女6例;年龄56~74岁,平均(66.2±8.5)岁;病程(9.4±1.9)岁;其中肺心病5例,冠心病4例,心肌病4例,高血压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各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18岁;②符合2006年6月美国欧洲心脏病ICU专家联合发布的急性心衰综合征诊断标准[2],诊断为急性心衰综合征。排除标准: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②肺栓塞;③急性心肌梗死;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⑤气胸。该研究通过本地区医学伦理委员会论证,且所有研究对象均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3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两组患者均立即给予端坐体位、吸氧、吗啡镇静、氨茶碱扩张支气管、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并行床旁心脏彩超以评价心功能。同时通气组加用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为迈思CPAP20多功能呼吸机。通气模式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吸气压为15~20cmH2O(1cmH2O=0.098kPa),从8cmH2O开始并逐渐增加,吸氧浓度为35%~60%,呼气压为3~7cmH2O,呼吸频率12~l6次/min,呼吸比1.0:1.5[3]。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逐渐降低吸氧浓度。
1.4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对所有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血压、呼吸频率(RR)、血气等情况,其中血压以收缩压(SBP),血气以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为观察指标;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24h心脏彩超所显示的心功能,包括中心静脉压(CVP)、心搏量(SV)、射血分数(EF)等指标[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比较
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R、SBP、RR、PaCO2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通气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的pH、PaO2均较治疗前呈现不同程度上升,但通气组更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心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V、EF均较治疗前呈现明显升高,CVP明显降低,但通气组升高及下降程度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心衰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衰时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甚至肺水肿,使得肺组织顺应性下降,肺泡通气换气功能下降,进而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缺血缺氧症状[4]。左心衰甚至全心衰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为:①夜间患者平卧,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②平卧时膈肌上抬,肺容量及肺活量下降,进而出现呼吸困难。③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支气管收缩力增高,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减少,出现呼吸困难[5]。因此,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在纠正心衰的基础上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的关键措施[6]。
以往对于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但因其不能迅速提高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法及时缓解呼吸困难等缺氧状态,最终需要借助机械通气[7]。但气管插管为有创治疗且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患者的咳嗽、咳痰、吞咽、讲话等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并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导致医源性感染[8]。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逐渐被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衰综合征,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比通气组与常规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心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HR、SBP、RR、PaCO2、CV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通气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的pH、PaO2、SV、EF均较治疗前呈现不同程度上升,但通气组更显著。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患者在合理控制血压、维持良好血流动力学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效果显著。本研究为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衰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无创正压通气的广泛应用。
[1]吴仲扬.急诊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常规疗效治疗成人急性心衰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47-48.
[2]黄佩花,李乐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左心衰竭38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3):36-37.
[3]兰发定,周桂芝.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59-5260.
[4]牟雄能,郑春连.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1):1051-1053.
[5]孟宪浩,吴业新,王英亮,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2): 135-137.
[6]牟燕飞,王胜强,廖开友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3,18(4):658-660.
[7]盖宇.ICU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4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27-28.
[8]赵晓赟,赵芳,张力等.无创正压通气支持治疗中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3,53(4):82-8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