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关系现状调查∗

2014-03-03 14:08李进吴琼
关键词:理科汉族信任

李进,吴琼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为了考察多民族高校校园内的民族关系,我们于2012年对新疆8所综合性高等院校进行了4 00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 969份。在被调查对象中,汉族学生占51.6%,少数民族学生占48.4%。少数民族学生中37.3%为维吾尔族,10.3%为哈萨克族,2.9%为回族,2.2%为柯尔克孜族,1.6%为蒙古族,0.6%为满族,0.2%为乌孜别克族,其他民族类别占到1%。从学生来源看,被调查学生51.5%来自北疆,42.0%来自南疆,6.1%来自疆外。男性学生占31.9%,女性学生占68.1%;文科学生占43.8%,理工科学生占56.2%。从学生的生长环境来看,42.9%的学生来自汉族较多的地方,35.4%的学生来自本民族多的地方,20.9%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混居的地方。在调查内容上,我们设计了民族交往意愿上的不同程度、在民族关系上的感知情况包括亲密程度和信任程度、在个人维护民族关系的行为中设计了对其他民族风俗的了解和参与情况。以下是根据调查统计结果进行的分类比较。

一、总体情况

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意愿上,有73.1%的人愿意(包括愿意和非常愿意,以下同)“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67.8%的人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42%的人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58.9%的人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14.4%的人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说明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民族交往的意愿都是较强的。

对不同民族间通婚的问题,20.5%的被调查对象持坚决反对态度,20.8%的人认为无所谓,14.8%的人认为完全可以,42.6%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对于通婚的态度,显示大学生中大多数人是尊重个人选择,将其作为纯粹个人的事。

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4%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6.9%的人认为很亲密,49.0%的人认为较亲密,24.3%的人认为不太亲密,当然也存在有4.5%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关于对不同民族同学的信任程度,27.8%的人认为很信任,46.7%的人表示较信任,18.1%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3.7%的人选择不信任。在亲密程度上亲密极了、很亲密和较亲密的比例占到71.3%,占到被调查学生的七成以上,说明校园内的大学生民族关系是很好的。在信任程度上,74.5%的学生选择了很信任和较信任。说明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信任关系也是很好的。

在个人维护民族关系的行为调查中,39.9%的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7.2%的人表示较在意,22.4%的人认为一般,8.5%的人表示不太在意,2.1%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在意和较在意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7.1%,说明大多数学生会主动维护民族关系。

对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了解程度,7.5%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68.6%的人认为一般了解,21.1%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7%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15.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2.1%的人表示比较喜欢,36.8%的人表示一般,12.5%的人觉得不太喜欢,2.9%的人觉得很不喜欢。无论是对其他民族风俗的了解还是情感倾向上,有利于民族关系的选择均占到被调查学生的大多数。

二、民汉学生在民族关系上的差异性分析

在民族交往的意愿上,民族学生中,非常愿意和愿意所占比重最高的选项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占79.7%;其次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占74.3%;排第三的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占60.8%;然后是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占48.2%;最后有11.8%的学生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汉族学生中,这五项的排列顺序与民族学生一样,但是所有项中除了最后一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民族学生高外,其他四项的比例均比民族学生低。“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的比例比民族学生低12.7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的比例比民族学生低12.6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的比例比民族学生低3.6个百分点,“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的比例比民族学生低12个百分点,只有“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民族学生高5个百分点。这说明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的交往意愿总体不如民族学生。

对于不同民族间通婚的问题,民族学生中有38.8%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15.0%的人认为“无所谓”,5.1%的人认为“完全可以”,41.4%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汉族学生中有5.1%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26.2的人认为“无所谓”,23.8%的人认为“完全可以”,43.7%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民族学生所占比重高出汉族学生33.7个百分点,认为“完全可以”的学生所占比重比汉族少18.7个百分点,说明在民族间通婚的问题上,民族学生在接受上还相对有些困难。

在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亲密程度调查中,民族学生有7.4%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9.4%的人认为很亲密,48.7%的人认为较亲密,19.1%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5.4%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被调查的汉族学生中3.4%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4.6%的人认为很亲密,49.2%的人认为较亲密,29.1%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3.6%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从不同民族间学生关系的主观感受程度来看,感觉亲密极了、很亲密、较亲密的民族学生占75.5%,汉族学生占67.2%,均占到民族学生的绝大多数,说明校园里的民族关系现状是比较好。“认为不太亲密”和“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的汉族学生占32.7%,比民族学生高出8.2个百分点,说明民族学生对现有个体的民族关系状态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较汉族学生高。

在不同民族间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民族学生中31.4%的人认为很信任,39.1%的人表示较信任,20.1%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4.7%的人选择不信任;汉族学生中24.5%的人认为很信任,53.9%的人表示较信任,16.3%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2.6%的人选择不信任。在“很信任”的比较中,民族学生的占比高于汉族6.9个百分点,在“比较信任”的比较中,民族学生的占比低于汉族14.8个百分点,在“不太信任”的比较中,民族学生的占比高于汉族3.8个百分点,在“不信任”的比较中,民族学生的占比高于汉族2.1个百分点。说明在不同民族间的信任程度上,民族学生总体不如汉族学生。

在个人维护民族关系行为的调查中,有40.3%的民族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2.6%的人表示较在意,23.9%的人认为一般,10.0%的人表示不太在意,3.2%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汉族学生中有39.5%的人表示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31.4%的人表示较在意,20.9%的人认为一般,7.1%的人表示不太在意,1.1%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民族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无论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超过六成的学生比较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在对其他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民族学生有8.9%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63.2%的人认为一般了解,24.1%的人表示不太了解,2.2%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汉族学生中有6.1%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 73.6%的人认为一般了解,18.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2%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无论民汉学生均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四成以上的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动。

三、男女学生在民族关系上的差异性分析

在民族交往意愿上,男生中,“非常愿意”和“愿意”所占比重最高的选项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占68.8%;其次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占61.8%;排第三的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占56.0%;然后是“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占39.1%;最后有23.7%的学生“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女生中,这五项的排列顺序与男生一样。但是男生在所有项中除了最后一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女生高外,其他四项的比例均比女生低。“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的比例比女生低6.4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的比例比女生低8.7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的比例比女生低4.4个百分点,“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的比例比女生低4.2个百分点,只有“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女生高13.7个百分点。这说明男生在交往意愿上总体不如女生。

对不同民族间通婚的问题,男生中有19.7%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24.1%的人认为无所谓,19.3%的人认为完全可以,35.2%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女生中有21%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19.2%的人认为无所谓,12.7%的人认为完全可以,46.3%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持“坚决反对”态度的女生所占比重高出男生1.3个百分点,认为“完全可以的”的女生所占比重比男生低6.6个百分点。说明在民族间通婚问题上,女生在接受上相对有些困难。

在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亲密程度调查中,男生中7.3%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6.9%的人认为很亲密,48.6%的人认为较亲密,21.9%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5.3%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被调查的女生中4.4%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6.9%的人认为很亲密,49.1%的人认为较亲密,25.4%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4.1%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从不同性别间学生关系的主观感受程度来看,感觉亲密极了、很亲密、较亲密的男生占72.8%,女生占70.4%,均占绝大多数,说明校园里的民族关系现状是比较好。“认为不太亲密”和“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的女生占29.5%,比男生高出3.3个百分点,说明男生对现有个体民族关系状态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较女生高。

在不同民族间信任程度的调查中,男生中2.5%的人选择了无,27.9%的人认为很信任,43.6%的人表示较信任,18.8%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5.3%的人选择不信任;女生中2.1%的人选择了无,27.8%的人认为很信任,48.5%的人表示较信任,17.9%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2.9%的人选择不信任。在“很信任”的比较中男生占比与女生一致,在“比较信任”的比较中,男生占比低于女生4.9个百分点,在“不信任”的比较中,男生的占比高于女生0.9个百分点。说明在不同民族间的信任程度上,男生总体不如女生。

在个人维护民族关系行为的调查中,有36.8%的男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6.5%的人表示较在意,23.9%的人认为一般,9.8%的人表示不太在意,3.0%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41.2%的女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7.5%的人表示较在意,21.7%的人认为一般,7.9%的人表示不太在意,1.7%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男女生之间没有太大差异,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超过六成的学生比较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对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了解程度上,男生中有10.6%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64.3%的人认为一般了解,21%的人表示不太了解,2.7%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女生中有6.1%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70.9%的人认为一般了解,21.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2%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四、文理科学生在民族关系上的差异性分析

在交往意愿上,文科学生中,“非常愿意”和“愿意”所占比重最高的选项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占75.1%;其次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占70.3%;排第三的是“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占62.2%;然后是“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占46.8%;最后有13.9%的学生“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理科学生中,这五项的排列顺序与文科学生一样,但是所有项中除了最后一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文科学生高外,其他四项的比例均比文科学生低。“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聊天”的比例比文科学生低1.0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学习”的比例比文科学生低1.8个百分点,“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做亲密朋友”的比例比文科学生低2.9个百分点,“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住一个宿舍”的比例比文科学生低5.8个百分点,只有“愿意与其他民族的人恋爱”的比例比文科学生高0.4个百分点。这说明理科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意愿总体不如文科学生。

对不同民族间通婚的问题,文科学生中有16.0%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19.6%的人认为“无所谓”,15.7%的人认为“完全可以”,48.0%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理科学生中有24.1%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21.8的人认为“无所谓”,14.1%的人认为“完全可以”,38.6%的人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持“坚决反对”态度的理科学生所占比重高出文科学生8.1个百分点,认为“完全可以的”的理科学生所占比重比文科学生少1.6个百分点,说明在民族间通婚的问题上,理科学生在接受上还相对有些困难。

被调查的文科学生中5.4%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9.0%的人认为很亲密,49.2%的人认为较亲密,22.9%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3.4%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被调查的理科学生中5.3%的人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同学的关系亲密极了,15.2%的人认为很亲密,48.8%的人认为较亲密,25.3%的人认为不太亲密,还有5.4%的人表示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从不同民族间学生关系的主观感受程度来看,感觉亲密极了、很亲密、较亲密的文科学生占73,6%,理科学生占69.3%,均占到绝大多数,说明校园里的民族关系现状是比较好。“认为不太亲密”和“与不同民族的同学没有来往”的理科学生占30.7%,比文科学生高出4.4个百分点,说明理科学生对个体民族关系状态的积极主动性不如文科学生高。

关于对不同民族同学的信任程度,文科学生中2.7%的人选择了无,30.0%的人认为很信任,47.2%的人表示较信任,16.4%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3.2%的人选择不信任;理科学生中1.8%的人选择了无,26.4%的人认为很信任,46.6%的人表示较信任,19.6%的人认为不太信任,还有4.1%的人选择不信任。在“很信任”的比较中,文科学生的占比高于理科学生3.6个百分点,在“比较信任”的比较中,文科学生的占比高于理科学生0.6个百分点,在“不太信任”的比较中,文科学生的占比低于理科学生3.2个百分点,在“不信任”的比较中,文科学生的占比低于理科学生0.9个百分点。说明在不同民族间的信任程度上,理科学生总体不如文科学生。

在个人维护民族关系行为的调查中,41.7%的文科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8.7%的人表示较在意,19.9%的人认为一般,8.3%的人表示不太在意,1.5%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38.6%的理科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25.8%的人表示较在意,24.4%的人认为一般,8.6%的人表示不太在意,2.6%的人认为完全不在意。无论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超过六成的学生比较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总体来看,文科学生要好于理科学生。

在对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了解程度调查中,文科学生中有8.3%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71.2%的人认为一般了解,18.8%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4%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理科学生中有6.9%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66.8%的人认为一般了解,23.1%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9%的人觉得完全不了解。据数据显示,文理科学生大部分都对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文科学生要好于理科学生。

五、思考与总结

调查数据显示:渴望民族交往、渴望民族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在个人行为中注重维护民族团结是新疆高校各族男女学生的共性,然而一些数据也同样显示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隐隐存在的不信任心理。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高校形成团结友爱的共同体价值

共同体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现代社会,人们由于各种原因会形成形形色色的各种共同体。每一所高校更是因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而形成特色鲜明又富有个性的校园价值。新疆高校中的共同价值还应该体现不同民族和谐共处即民族团结的价值。这不仅是人类本性中与他人联合的愿望更是各高校争作团结稳定高校,培养合格人才高校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对于‘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彼此帮助,二是共同的仪式体验。”[1]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团结班级活动以及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事无巨细,处处体现民族团结的价值理念。

(二)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了解、沟通、理解,最终达成民族信任

近年来,新疆高校在逐渐扩大内地考生的比例,多民族、多地域、多省份的学生基本遍布南北疆高校。由于地域、文化以及观念差异使一些学生出现封闭、隔离,尤其是不同民族的学生区隔现象更为明显,大部分人只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与其他民族同学只是礼节性交谈。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因误解引发以民族为群体的对抗行为。其实,无论是哪个民族,他首先都是人类共同体的一份子,都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诉求与情感渴望。所以,彼此的了解、沟通、理解是有基础的,再加上大学生本身求知欲望、交流欲望、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都很强烈,找到各种渠道,让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学生间加强了解、沟通和理解,最终实现相互信任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三)通过话语塑造,构建良好民族关系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这一效应的内涵就是:如果我们把对某民族的强烈负面预期作为环境信息传达给对方,就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这种预期变成现实。高校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环境信息会形成向好的记忆,不断调整修正学生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例如,在描述各民族之间关系时,我们常常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一种对共同体的描述,对整体性的描述,是一种积极的描述,这种描述会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性判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话语却无助于甚至是破坏民族间情感联系的。例如,在谈论少数民族成员时,以偏概全指代整个民族,在民间语言文化中,有污名化、妖魔化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现象,这不仅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更会加剧民族间的隔阂。所以,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学习环境,通过好的语言、语义情境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

猜你喜欢
理科汉族信任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不服输的理科男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