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盼盼
作者信息:东阳市农机管理总站,322100,浙江
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农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物质基础。面对这一历史性转变,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农富农之路,成为了全国农机系统的共识。为了提高东阳市现有农机人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农机人才机制,促进农机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东阳市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全市农机人才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加强农机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东阳市拥有县级在编农机干部20人,乡镇农机管理员33人,退休机管员27人,农机专职干部队伍力量薄弱,亟待加强。有的乡镇已出现专职农机员的空缺,多个乡镇只有1名机管员,已无法满足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此外,全市共有农机从业人员3015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3899人,50岁以上人员占到总数的50%以上,学历普遍偏低,老龄化严重;内部结构极不合理,专业维修人员和高技术农机人才匮乏。
(1)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东阳市已成功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并具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以“工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功能化”四大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规模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为实质性内容,不断强化公共服务,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为农服务的途径与方法,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随着全市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延伸,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随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不断创新,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代耕代种等服务方式层出不穷,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3)农机政策和相关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政策服务显得尤为迫切。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13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惠农政策性文件,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技术、财政投入、保险政策、金融信贷、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农机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机扶持政策的广泛宣传解读也变得更为迫切,除了媒体宣传,各级农机员也承担着宣传各项农机扶持政策的重任,而现有的农机员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和一定知识储备能力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机队伍。
(1)知识水平不高,工作压力繁重,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全市农机员队伍没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也只占到总数的30%,高中以下(含高中)学历占到50%,而乡村的农机从业人员如拖拉机驾驶员等更是普遍文化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老机手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情况堪忧。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即便是专职农机员,同时也兼任着其他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最新农机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及农机专业知识,对农机新政策、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全市从事农机工作15年以上的干部占总数的70%,50岁以上的占到50%以上,80后农机干部只有6人,乡镇农机员更是老龄化,农机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仅在2010年招考1名乡镇农机员和2012年招考了4名市站参公人员。缺少政策引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应鼓励农业系统内部和平级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目前全市农机队伍中坚力量逐步弱化,人才断层问题需引起重视。
(3)专业人才比例失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结合东阳市现状,发现全市农机队伍专业人才匮乏,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根据初步翻阅资料调查,东阳市县乡两级农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农机员总人数的40%左右,许多乡镇为弥补农机员缺口,找来非农机专业的管理干部做专职农机员,给实际工作带来困难。总而言之,全市农机队伍专业人才比例严重失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4)农机维修网点不足,基层农机维修人员紧缺。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大量增加,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和人员已满足不了需要。目前全市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04个,农机维修人员仅156人,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50%,农机维修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据调查,全市农机维修任务繁重,基层农机维修人员偏少,这156名农机维修员所在的乡镇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偏僻乡镇经常会出现机具坏了却无人修的状况,群众反映较为强烈。
农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
(1)农机人才培养和交流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缺失。进入21世纪以来,原金华市农机化专业学校并入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且未设置农机专业,农机专业人才缺失源头培养。与此同时,东阳市对农机人才培养和交流体系建设没有全盘规划,在人才培养、引进、交流上屡受限制,招考农机人员时因受专业和地域限制,选择面过于狭窄,甚至经常出现报考人数不足的尴尬局面,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撑和引导,缺乏对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
(2)农机人才薪酬待遇较低,缺少吸引力和工作积极性。据统计,东阳市现有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人员日趋老龄化,另一方面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待遇低。专业农机手忙时每天工作10多h是常事,拖拉机手更是整日来回奔波,但收入水平仅维持在中等水平,回报率偏低。在农村,现在几乎看不到年轻的农机从业人员,即便是部分地方实现了种地全程机械化,中老年人也是主力军。
(3)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同程度不高。现实中,人们对农业系统特别是农机工作认知和认同程度不高,高学历人才对投身农机队伍有一定的观望甚至抵触情绪。同时,社会上普遍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也只有到了农忙时节才会想到农机,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农机惠农政策一无所知。
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舆论导向与政策扶持,促进农机从业人员增收,不断助推农机化事业发展。
在人才招考和引进上,应实现“一松一紧”——放宽地域限制,紧抓专业要求。对于农机专业紧缺人才,应面向全国,扩大人才选择面,有针对性地引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农机从业者和专业院校的农机技术人才。在人才结构调整方面,应加强政策和舆论引导,与本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合作,不断壮大农机维修人员队伍,并加强对年轻专业人才的招考力度,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培养上,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各单位间的人才交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着力于培养一批懂得农机农艺融合和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年轻干部。
东阳市农机管理总站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强效能建设与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农机实用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优化自身服务,抓好农机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以制度为准绳,加强效能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东阳市农业局岗位责任制要求,结合本站实际出台具体考核细则,通过细化个人的目标任务,量化实际工作成效,与月度绩效奖金挂钩,形成制度约束。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强纪律检查,营造相互监督的氛围,下大力气整治不良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农机队伍。
二是创新培养机制,加强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着重培养年轻干部,不断创新培养机制,通过轮岗锻炼和外出交流学习,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机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掌握各项业务办事流程。同时,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为每位年轻干部布置阶段性工作与任务,明确完成时间和质量,不断创造平台促其成长。
三是强化培训,建设农机实用人才队伍。东阳市农机管理总站深入实施农机阳光培训工程,以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茶叶机械化生产为重点,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的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水平,致力于培养一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用人才。
四是优化服务,树立东阳农机新形象。实施市级农机人员联乡镇、联基地、联大户“三联系”制度,认真做好联合收割机及插秧机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工作,加强温室育秧中心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指导工作,深入基地、农户、田头,开展技术服务,切实帮助农户解决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树立东阳农机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