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媒介的文化传播优势及其现代功能转型

2014-03-03 02:06:3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碑刻媒介功能

■ 汪 鹏

碑刻媒介的文化传播优势及其现代功能转型

■ 汪 鹏

碑刻作为早期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中国传播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碑刻的信息传播功能逐渐弱化,在信息社会更是处于边缘地带。然而,在现代社会,碑刻并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升温。在各种传媒快速、有效传播的当代,为什么比较笨重的碑碣仍会出现热潮?碑刻媒介在多媒介环境中实现了怎样的功能转型?

一、见证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碑刻

无论何种文化,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延续或发展。在文化传承中,不同媒介的内涵、周期、材质不同,有的媒介消失了,有的则延续了下来,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碑刻正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精神价值而不重器物,所以对中国古代媒介的关注不多。宋代以来,学界对碑刻的研究多集中于金石学、历史与考古学、艺术学或文学的角度,多为对碑刻进行校勘整理和汇编,录目、录文、图谱、考证,或订正史籍错误,或补充史传疏漏,或考索典制渊源,或品评历史人物,或分析文学、艺术价值,而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碑刻的成果则极少。目前,对碑刻的传播学研究其关注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碑刻媒介价值的肯定。碑刻是“认知信息与审美信息完美结合的最佳传播媒介”①。在媒介技术发展史中,“雕版印刷的发明直接来源于拓石”②。第二,关注碑刻对文化、文学传播的价值。碑刻的“文化凝定与文化衍生,是其他文学传播方式所无法代替的”③,宋代文人通过碑刻,加强了宋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④。第三,对碑刻传播方式和特点的探究。碑刻是一种“直观的传播媒介”,既具有坚固耐久,传播久远的特性⑤,也可以借助拓本广泛传播⑥。第四,对碑刻传播功能的分析。认为碑刻主要功用是表彰功德⑦,在传播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文化积淀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增殖功能、文化娱乐功能⑧。一些学者⑨还分别按照“5W”模式分析了永州碑刻的种类和传播功能。这些成果肯定了碑刻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价值,但对碑刻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价值,以及在现代媒介体系下,传统的碑刻媒介实现了怎样的功能转型则关注较少。

我国商朝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主要是依赖甲骨,但甲骨材质有限,容量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周人为了更有效地保存文化和传播信息,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称作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周代用来保存文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金属固然坚固,但制作费时、费力,秦国为了推动生产发展和保证战争取胜,用石刻取代了青铜铭文。石刻文不仅同样能使铭文耐久永传,而且省下大量青铜材料,可用于战争和发展生产。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几次大型巡游天下,都曾刻石以铭记功德、传播大秦帝国文化,以钳制天下人思想,彰显国威,向天下昭示大秦帝国的永久和坚固。秦灭后,西汉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治理天下以简易,更喜欢用竹简和绢帛,这与西汉统治者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经济基础都不无关系。东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碑刻由于迎合了豪门大族炫耀身世、颂扬功德、留名千古的心态而得到青睐,树碑之风日盛,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墓碑,而且衍生出了纪事、颂德、刻经等多重功用的各种碑刻。随着复制技术的演进和文化垄断的打破,可用于传播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碑刻的地位日渐衰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纸张和印刷术出现之前,碑刻是传播文化、垂之永久的最重要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碑刻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媒介优势

第一,坚固耐久,传之久远。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实体,在时间的长河中难免要磨损、锈蚀、老化、损坏,于是如何长久的保存它,就成了传播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碑刻的材料是石头,其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坚固耐久,能长久地保存信息。现代社会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虽然传递信息快捷,受众广泛,但是有着信息不能持久的缺陷,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弥补,例如光盘存储、硬盘存储等等,但这些存储介质由于本身的特质,受到很多外在条件的限制,并不适宜长久保存。

第二,兼具空间传播特性。伊尼斯根据媒介的特征把媒介分为两种类型: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和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倚重时间的媒介,质地笨重,性质耐久;倚重空间的媒介,质地轻但耐久性差。⑩依据伊尼斯媒介偏向理论分析,碑当属于偏向时间的媒介,但拓印术的发明,使碑刻既有偏向时间媒介的特点,又拥有偏向空间媒介的优长。如汉唐很多名碑历时千年仍完好如初,而且借着拓片或印刷品传播海内外,发挥着极大的传播功能。这充分说明碑刻具有纸张、光盘等媒介所不可替代的神奇功效。

第三,开放传播,安全有效。从传播效果看,简牍、绢帛、纸张多存放室内,而碑刻竖之原野,人人可得而观之,不需付出额外的成本;书籍等现代媒介虽然承载信息多,但舛误、阙漏较多,加之文字容易篡改,凡改朝换代,必修史乘,容易产生谬误。碑刻多为时人所树立,为当时人所熟悉,不易虚假,且由于面积所限,文字言简意赅,用词精练,信息密集度高,文字也多不易篡改。所以,碑刻传播信息应比纸质书籍更为精确和可靠。

第四,表意系统具有美感和神圣性。碑刻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有其独特的表意系统。造型、文字和图画都是碑刻的主要表意符号。一方面,碑刻本身多为美石,具有天然的审美特性;另一方面,碑刻在传递信息时往往诗文、绘画、书法、篆刻并存,表意符号多姿多彩,审美直观,这是现代媒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此外,碑刻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虽然与大众传播媒介比,信息容量少,但其碑文凝练、庄严肃穆、厚重永久,是人们抵制浮躁的一剂良药,不时提醒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三、现代碑刻媒介功能的转型

媒介是人类适应信息和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而产生的,信息传播的功能是媒介的主功能。但是,除了信息传播之外,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独特属性,形成独特功能。现代社会,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增多,碑刻媒介的信息传播主功能已经逐渐式微,但是,由于碑刻本身的形制特点和传播优势,人们更多地看重了碑刻媒介信息传播主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碑刻的媒介功能也随着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不断变化。

第一,纪事标记功能得到彰显。在中国古代,凡祭祀、禅位等重大事件,大多要“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11),作为证信、纪念和警戒。在现代媒体不易于保存的劣势下,碑刻长久保存的媒介特性,尤其受到青睐,人们通过立碑表彰功德、叙事、记言,大凡有重要事宜,多刻石以记之,铸就丰碑传千秋。

第二,传播宗族观念的文化功能被延续。我国自古重视宗族观念的传承,通过祭祀来尊祖、敬宗、收族,将生命的意义和血缘延续结合起来,使子孙永远继承下去。古人认为,只有借助金石,将文字镂刻在金石之上,才能传之久远,不被湮灭。人们往往树碑记录事迹,使家族生命力和德、功、言能够穿越时空不断延续。现代社会,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诉求使人们仍然通过树碑来寻求一种心灵归属。

第三,文形结合的审美功能被放大。碑刻艺术几乎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曾一度辉煌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衍变且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历史上很多名碑好帖,书法艺术精美,成为传世的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地方为提升文化内涵,邀请作家、艺术家为其撰文刻石,看重的就是碑刻这种文形结合的审美特性。很多碑刻艺术家如李铁城、魏明伦、时忠德等都受到了较高赞誉。

第四,教育功能逐渐衰微。碑刻在汉唐时代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如东汉《熹平石经》,一度被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国家统一的经学版本。之后又有不少朝代刻有石经,这些石经对中国古代的教育都曾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印刷媒介和声像媒介的普及,人们早已选择了更加适合教育传播的报纸、图书、杂志、多媒体光盘等媒介,碑刻的教育功能逐渐式微。

现代社会,虽然碑刻担负的信息传播主功能不断衰微,但正是由于碑刻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和优势,符合了社会文化的需要,使其在多媒介竞争体系中,保留了自己的一定位置,逐步探索功能转型。

注释:

① 李慧、李莉:《传播美学视野下的碑刻媒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 陈静:《拓石与雕版印刷》,《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③ 王兆鹏、王星:《〈醉翁亭记〉的石刻传播效应》,《长江学术》,2009年第4期。

④ 谭新红:《宋词的刻石传播》,《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王星、王兆鹏:《论石刻对宋代文学传播的作用与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⑤ 谭新红:《宋词的刻石传播》,《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⑥ 王景元:《浅谈石门摩崖石刻的传播》,《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钱锡生:《论唐宋词的石刻传播及其价值》,《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⑦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7页。

⑧ 柯卓英、岳连建:《论碑的文化传播功能》,《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⑨ 王君知:《中国早期的石刻传播——以永州碑刻为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杨攀、王晚霞:《永州石刻的传播学价值》,《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⑩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1) 辛志凤、蒋玉斌等:《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3页。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碑刻媒介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碑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