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生对日本的认知与情感调查分析

2014-03-02 08:40张文池江炳坤汪媛媛鲍晓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苏州日本

张文池,江炳坤,汪媛媛,鲍晓华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苏州大学生对日本的认知与情感调查分析

张文池,江炳坤,汪媛媛,鲍晓华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自钓鱼岛事件以来,中日政治关系持续低迷。苏州作为吸引日资的重点城市,当地的大学生对日认知与情感是如何的,两者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等情况引人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研了苏州七所大学818名学生,全面分析苏州的大学对日认知状态和情感表现。

苏州大学生;日本认知;情感

引言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而苏州以其“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凭借丰富的人文内涵、坚实的经济基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前来。

钓鱼岛事件以来,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彻底的对立和反感。①而身在苏州的大学生们,作为最敏感和最易受爱国主义情绪影响的青年群体的代表,其对于日本的情感是如何的,其认知是如何的,认知与情感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形式,在2013年6月至11月调查了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服务外包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大学694名学生(以下简称前者)。调查采取校园随机的形式,有效避免了因专业、性别等个体因素对数据的干扰,题目内容则在认知方面主要采用“考题式”,在情感方面主要采用“自鉴式”,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调查同步调研了这些高校中日语专业124名学生(以下简称后者)的对日认知与情感状况。

1 大学生对于日本的关注情况

1.1 认知渠道和关注频率

表1 大学生最常用且最信任的获取日本信息的渠道

此题摒弃常用的宽泛式、复选式题型,采用与情感相关的“最信任”字眼。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非日语专业学生抑或日语专业学生,其获取日本相关信息的最主要且最信任的渠道是网络、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可见这三种传播渠道在大学生们的日本认知水平与情感形成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其中诸如网络以及“抗战神剧”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同时,后者更关注于书籍的影响,显示出在认知上的深度。

在大学生对日关注频率方面,前者有约三成表示“经常关注”或“大事关注”,后者则有四成。前者有12.1%,后者有2.4%表示“从不关注”。这均显示日本信息在大多数大学生信息储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 认知范围与情感表现

1.2.1 政治军事

提及日本,前者中82.9%、后者中79.8%表示“印象最深”的是中日战争。约八成的同学表示对日本历史的认知程度限于中学时代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这无疑在对日认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影响力。与此直接相关的诸如“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均招到大学生的反感和愤怒。

钓鱼岛问题作为中日政治关系的热点问题时刻引发大学生的关注。日本首相的每一次相关发言所引起的中方反应都会成为大学生们的话题。2012年4月16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抛出“购岛宣言”,同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国有化”事件而导致中日政治军事争端全面升级,进而引发全中国主要参与力量为大学生的反日游行示威,对双方人民的情感均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对于钓鱼岛产生所属权争议的来龙去脉表示“清楚”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仅有不足5%。在岛屿归属问题上,分别占88.9%和89.5的大学生表示“十分气愤,钓鱼岛是中国的”。但有约一成的同学表示“让给日本,以求和平共处”或“无所谓,谁拥有都可以”也显示出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面对“如果爆发反日游行示威”,有分别为35.4%和46.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可见苏州的大学生更加趋于理性。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因此而引发双方军事冲突,显示出大学生对前景并不乐观。而对于解决争端的方法,前者虽然有近三成表示“打一战最省事”,但有48.4%的认为应“外交谈判”,后者则占60.5%。这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解决争端方面所保持的理性态度。

1.2.2 经济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体约五成的大学生对此有准确认知。约三成同学认为日本的汽车产业、动漫产业、电子产业十分发达,超过中国。超六成的同学表示不会因中日关系好坏而抵制日货,有约两成的明确表示会“坚决抵制”。分别有57.3%和75.8%的大学生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本”,同时,分别有50.3%和44.4%的同学认为“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较高”,足见身在日资经济发达的苏州大学生,对于发展中日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必要性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1.2.3 文化教育

大学生对于日本文化,显示出较广泛的关注度,位于前三位的是动漫、美食、日剧,比例均超过六成。作为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动漫,以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在全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广泛且深入人心。大学生们普遍表示对日本美食充满向往,认为享用日式美味是非常浪漫而高雅的。对于诸如武士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前者中超过六成、后者中近九成认为这些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是各族文化相互吸引的正常表现”。

在“是否愿意去日本留学”上,前者有16.9%、后者有49.2%表示“愿意去”。可见对日本有更准确认知的后者,选择更为理性。根据最新的报道,2013年6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首期亚洲大学排名中,日本以前100强院校入围数量最多且东京大学位列第一的骄人成绩,排名第一。②日本相关学科的发展的确走在亚洲前沿,前者诸多对此并未有准确认知。

1.2.4 中日关系

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的走向十分关注,分别有89.5%和92.2%的大学生表示“十分关注”或“关注”中日关系。

表2 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

此表显示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对于现状,前者有近48.8%觉得“不好”,后者则有65.3%的认为是“时好时坏”,显示后者对中日关系判断上的理性。对于发展趋势,两者均有超过五成的认为是“政冷经热”,这是对中日两国同属世界“属二属三”经济体的比较准确的判断。纵观本世纪初中日关系经历的“严冬、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发展过程,结合目前中日在钓鱼岛上的纷争,政治关系无疑堪比“严冬”。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经济上的互通更符合国家利益。

大学生普遍对“二战”以来的关系发展较为了解,对之前的二千多年的交往历史知之甚少。普遍对“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压舱石’”这句话不太理解,无法准确说出文件的具体名称。

2 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结合综述

2.1 战争问题是大学生思考日本的逻辑起点

上个世纪中叶的战争是中日绕不开的话题。大学生通过历史教科书、袓辈言传和一些优秀的影片有了认知,但一些将中国抗战人士“神魔化”的影视作品满足了国人一杀为快的阿Q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大学生对“八年艰苦卓绝抗战”的困惑。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于战争的“记忆犹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源于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对于那段历史的暧昧态度及石原慎太郎之流否认战争的态度和行为。在大学生们看来,这种唤醒记忆和强化记忆的始作俑者是日本。而且,“日本侵略了中国,中国原谅了日本。但是,日本在经济强大起来以后,就想彻底否定那段侵略历史,以怨报德。他们基本上把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简单地理解成一种主观上的恶意。”③每当诸如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出现新动态时,随着媒体的相关报道提及的诸如“军事”“军国主义”“右翼”相关字眼时就会出现强烈的认同。这一点和中国民众对日情感状况是趋同的。目前,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局面,根本原因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而“右翼”这一字眼,在大学生看来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2.2 苏州大学生对日本情感上并非纯粹反日,而是政治反感、经济期待、交流期待。

陈生洛教授在访谈北京、福建、河南三地大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卢德平博士的研究成果,得出:今天的中国大学的日本观,是以反日情绪为主导的。④对此,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有突显。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表示在中国,“日本人=大坏蛋”的观念根深蒂固。⑤对此,大学生对此表示“赞同”的前者有25.5%、后者8.1%,表示“说不清”的分别是24.2%和21.8%。显示约两成苏州大学生情感上的确是反感日本的,但并非是主流。同时,“抛开历史、领土问题,根据你的理解,单单看日本人,你会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吗?”则分别有40.3%和73.4%的大学生选择了“是”。可见,大学生对大和民族的看法较为正面而积极,而日语专业学生则更为理性。对于当前现状,虽然大学生们并不看好中日政治关系的友好走向,但对于中日经济交往的持续走高并不抱有疑问。他们对来苏州投资的日本企业持欢迎态度,认为这会促进苏州地方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面对身边的日本人,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会依据实际情况而决定是否朝好朋友方向发展。更多的大学生希望中日友好,期待中日青年交流,并不反感结交日本朋友。

2.3 日语专业学生认知深度化和情感理性化

上个世纪末,随着日资进驻中国高潮的到来,苏州各大院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日语专业。该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较多了解日本语言文化的一个群体,作为未来中日最直接的桥梁,会工作在直接接触日本人的第一线。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其获取日本信息方式方面,虽然会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但多了“书籍”和“教师”,显得更为全面和准确。他们更多的期待去日本留学,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他们期待中日友好,对日本屡屡制造让国人愤怒的事件感到无奈,更多的不会盲目去参与反日游行,更不会去加入所谓的反对日货的行列。

3 大学生对日认知与情感思考的建议

3.1 “和魂”把玩“汉才”“洋才”的日本

百家讲坛名师纪连海曾指出,中国人的历史水平止步于高中。对于古代日本历史,大学生理解的途径仅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只言片语,很难对日本这个民族的“背景”有整体全面的掌握。日本自公元前三世纪通过朝鲜开始接触华夏文明,从“弥生时代”至“大化革新”,可以说,中世纪前的日本,对中国,只有“汉才膜拜”。中日间首战是公元663年的“白松江战役”,此役使得日本潜心学汉,千年不敢再造次。但自十九世经中页,随着华夏文明的衰落,葡萄牙、荷兰、英国所代表的工业文明的盛起,日本进入全面学习西方的“洋才膜拜”时期。鲁讯指出,中国即便把日本全盘否定,也决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长处:认真。其对“汉才”“洋才”的学习中,奉行“拿来主义”,取其精髓,为已所用。

其实无论是“汉才”亦或是“洋才”,日本人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和魂”,其核心正是武士道,这是一种不会认错只能认输的精神。“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是其三大立身之本,这早已浸润在日本人的骨髓里。时下日本,虽然没有所谓的武士,但纵观二战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在面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坦然与镇静和社会的井然有序、追求精神的归属感等,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现代日本”,在右翼势力(非极右翼)以“国家精神复苏”为旗号的鼓动下,其“和魂”必将产生震撼邻国乃至世界的难以估量的裂变力量。同时,“和魂”又是刚性文化与水性文化的混合体,前者决定其不愿意向弱者真诚道歉,后者决定他们同征服者亲如一家。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给亚洲受害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铁证如山,却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们诚挚的道歉。同时,近来,日本不断渲染“中国威胁”,人为制造紧张对立,联系到日本一些政治势力和政客借此鼓噪强军备战,不能不令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发展走向感到担忧的情况⑥也可据此来思考认知。

3.2 华夏文明的复兴是正道

日本著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满怀敬意来到“膜拜”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看到的却是旧中国积贫积弱之现状和国民麻木之面貌,感叹“华夏文明何在”。甚至在当今日本文化界,认为“华夏文明在日本”。

纵观中日历史和日本在世界上的行为,可以看出,中日交往,在“文”不在“武”。中世纪前中日关系甜蜜蜜,源于其对华夏文明的敬仰;中世纪后,华夏文明中落,日本转而追随西洋而日益强盛,进而走上与中国对立甚至侵略之路。而今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改革正进入深水区,社会诸多矛盾充斥。历史告诉我们,中日关系之走向,取决于热爱和平但不畏强势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艰苦努力、取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中国梦”的实现。当代的大学生,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输送我们的正能量。

注释:

①李素华.钓鱼岛局势走向对中日民众感情的影响[J].上海,探索与争鸣,2013,(01):92.

②新浪网泰晤士2013亚洲大学排名出炉北大位列第四http://edu.sina.com.cn/a/2013-04-11/0804227428. shtml.

③陈生洛.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J].北京,青年研究,2003,(11):27.

④陈生洛.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J].北京,青年研究,2003,(11):22.

⑤日经中文网我在中国遇袭的那一刻……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4490-20121231.html.

⑥2013年7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http://www.fmprc.gov.611265/fyrbt_611275/t1057381.shtml.

[1]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5-48.

[2]程万军.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58-291.

[3]陈生洛.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J].北京,青年研究,2003,(11):22-27.

[4]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陈豪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

[5]刘江永.中日关系二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0.

[6]李素华.钓鱼岛局势走向对中日民众感情的影响[J].上海,探索与争鸣,2013,(01):91-93.

[7]刘江永.安倍再度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展望[J].吉林,东北亚论坛2013,(2).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uzhou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and Emotion about Japan

ZHANG Wenchi, JIANG Binkun, WANG Yuanyuan, BAO Xiaohua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Since the Diaoyu Island event, Sino-Japanes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has continued in downturn. Suzhou is the focus city to attract Japanese,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and emotion about Japan arouse people’s interes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818 students in seven colleges of Suzhou were interviewed, a full analysis was made.

Suzhou College Students; Japanese Cognitive; Emotion

D58

A

1672-2094(2014)01-0005-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3-12-25

2012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苏州大学生对日本的认知与情感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2J SS PITP3660)。

张文池(1981-),男,安徽池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江炳坤(1964-),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苏州日本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苏州十二忆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