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的成果反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是体育健儿展现运动才华的舞台,而且还是大众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活动中心,同时也是大型集会、文体交流与经贸展示的场所。体育场馆是人类文明史的积淀与见证,当人类在改造与征服自然世界的同时,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体育从日常生产劳动中逐渐分离出来,体育场馆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变迁的体育场馆,也就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但是中小型体育场馆居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的需要为主,部分高校的大型体育场馆为综合馆,是可以同时满足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项目的多功能体育馆。但在实际使用上,由于管理制度的制约和配套设备的限制,使用率并不太高,其作用主要是承办校内的大型文体活动,或是承接地区性比赛等。
表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模式情况统计(N=20)
表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人员分布(N=106)
表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学历情况(N=106)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内外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河南省22所高校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自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管理人员情况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指标。并根据经验评价方法对设计的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向河南省调查高校发放22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90.9%。
1.2.3 实地考察法
对抽取的河南省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调查的场馆管理情况、开放情况等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并同调查对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教师、专家交流,获取研究所需相关资料。
从体育信息资源上来看,河南省高校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场馆使用率,需要大量信息,诸如有关训练和健身的信息,体育社团和组织的管理经营信息,政府政策和法规信息,以及相关的体育赛事和发展动态方面的信息等。所调查的部分河南省高校体育工作有着多年积累,具有一整套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组织方面的基本经验,体育教师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运用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知识,学校体育部门和组织也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能掌握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对我国体育方针、体育政策、体育发展的动向和体育赛事等的基本,并能通过体育教学、各种媒介、讲座等进行及时报道和宣传,而这是校外行业和群体,特别是大众所不能相比的。如表1所示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模式情况统计表。
总之,河南省高校体育在场馆设施、人力和信息等资源上的优势,不仅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保证了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调查的20所高校共有体育场馆管理人员106人,管理人员整体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人员的情况分析,其中专业管理人员只占7.58%,体育老师兼职的管理人员占32.87%,有38.36%是临时招收农民工。
调查的管理人员106人中,本科学历的仅占8.49%,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7.18%,接近50%。大部分学校从来没有专门招聘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从学历情况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管理人员占较大比例。
一是学校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教学管理,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专职管理人员对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工作进行管理工作;二是校外人员流动性大,出入时间自由,无法把握整体人员情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三是政府目前没有制定和出台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一旦发生问题没有政策依据,如锻炼中校外人员与管理人员发生纠纷与矛盾、锻炼中出现意外伤害,学校正常的秩序和利益没有保障。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学校体育场馆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这为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提供了法律依据。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用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占的比较依然比较高;二是体育场馆管理队伍层次不高;三是管理比较松散。河南省各高校开展有偿服务的形式主要有体育场馆出租、体育器材租用、体育用品销售、青少年训练以及各种培训、裁判服务等,总体上停留在场馆资源的直接利用层面上,形式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运动中。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这也是一种双赢模式,既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运动场所,同时适当收取费用又为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经营创收带来了可能。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的产业化应不以纯赢利为目的,在“以教学为主、创收为辅”的前提下,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方针。因而与公共体育场馆相比,高校体育场馆同样面临着多重任务,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耽误教学、训练的基本任务,也不能紧闭大门靠学校和国家经费维持生存。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细致安排。当然,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合理地对体育场馆开放的时间和运动项目内容进行安排,要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细致安排,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功能和使用潜力,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学校体育场馆是师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地方,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必须做到整洁、安全、环境优雅。在体育场地周围2m以内不能有障碍物,长期使用的大型器材应相对固定摆放,经常检查维护,保证安全使用。体育器材和场馆地面经常保持卫生,尽量减少体育活动时空气中的粉尘,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体育场馆的优美环境是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场地周围和体育馆内的环境尽量保持优雅舒适,使师生在体育锻炼时心情愉快,在闲暇时间也能到此散步、休闲,陶冶情操。
首先,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从时间段来看,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间使用体育场馆较少,这些时间正好是社会公众比较集中的健身时间。所以,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在时间上是不冲突的。具体时间上,校内学生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特别是课外活动时间参与健身的人较多,社会公众集中在早晨、下午以及晚上,所以下午相对容易发生时间冲突。
其次,在开放的运动项目上要有所侧重。学生一般较喜欢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室外项目,他们的活动地点一般在室外的各类体育场地上;而社会公众一般喜爱羽毛球、网球、游泳、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在室内和室外皆可进行。因此,各高校可以只对羽毛球、游泳、篮球、网球和乒乓球等项目进行有偿开放,而且只限定在体育馆中进行,从而可以解决学生和社会公众在体育锻炼场地使用上的冲突问题。
除了为学校师生服务之外,为周边社区公民服务也是责无旁贷。一个庞大的体育场馆群应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作用,吸引周围的人来从事体育锻炼,把校园体育场馆当成当地社区的体育活动中心,给社会做贡献。(2)以俱乐部的形式招商引资,可增加投人,共同开发,扩大经营,以馆养馆。(3)充分利用现有的场馆资源,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班,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增加经济效益。
[1]杨震,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1-96,101.
[2]俞丽萍,刘海瑞.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90-93.
[3]闵东旭,李杰.高校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若干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06-112.
[4]张一凡.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6):54-57,62.
[5]何伟.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J].教育与职业,2013(19):7.
[6]张德高,秦义.高校体育馆运行困境及发展对策——以江苏省22所高校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34-236.
[7]王玫,刘昕,刘守君.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74-77.
[8]束景丹,郭五一.高校体育场馆开发与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220-223.